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儒家教化思想的本质反映了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契合,但对于先秦儒家而言,"道德的政治"即"政治道德化"才是其教化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体现了自身内在的根本矛盾。它不仅反映了先秦儒家与后世儒家教化思想的共相,也体现了先秦儒家教化思想"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殊相,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由"道德的政治"过渡到"道德的政治"与"政治的道德"的张力性统一。  相似文献   

2.
吴鼎鼎 《文教资料》2009,(24):98-99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合理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辩证关系,成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的指南.其人本意蕴可通过生态自然观蕴含的物质本体自然观及实践人化自然观来解析.生态自然观本身贯穿了解释学的见地,从广义上说是一种解释学.通过"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本体论"的解释学思想维度能够解读出生态自然观所蕴合的更深层次之人本意蕴,从而得出以人为本更需要从生态环境出发,不断完善人类自身意识,最终获得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维柯的《论我们时代的研究方法》虽然直接谈的是大学人文教育问题,但却包含深刻的解释学思想。它在"古今之争"的框架下,通过对笛卡尔的批评,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对比分析:逻辑学与修辞学、批判法与论题法、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第一真理与第二真理,其中隐含有为人文科学的合法性正名、反对唯自然科学马首是瞻的重要内容。他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却触及到了解释学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在19世纪并没有完全受到重视,而在20世纪的哲学解释学中却大放异彩,充分显示出其思想的超前性,由此他无愧于现代"西方解释学的祖父"的称号。  相似文献   

4.
儒家自先秦开始,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是"天人性命之学"的滥觞。两汉之后,儒学发生了异化,这套"天人性命之学"渐渐被世人所淡忘,而佛、道二教却广为传播,长足发展,它们所发现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的思想成果,既刺激了儒家学者,又为儒学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儒家学者借"他山之石",重新发掘儒家固有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使之发展成熟,蔚为大观。由此可见,文化思想的多元交融对于社会文明的前进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课程精神是指有关课程的核心理念、思想以及价值追求,它是课程文本中所蕴含的真理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课程理解活动中起着规范与导向作用。基于解释学发展的视角,教师课程理解应超越"符合性"与"生成性"非此即彼的取向,强调基于"课程精神"的意义创生,也即教师一方面要忠实于课程精神,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课程现实意义与教师自身存在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代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提出新的问题,使用新的方法,这是世界学术思潮发展的通例。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被奉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和最高权威,受到特别的尊崇,每当有学者想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决新的问题,创建新的理论时,最常见的办法是在解释儒家经典意义的进程中,或者别立新解,或者借题发挥,从而阐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我国古代新学说的产生,常常是以经典本文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为契机的。因此,高度重视解释经典的方法论的研讨、完善和革新,并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经典解释学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学术发展史固有的一大特征。在中国经典解释学的形式发展过程中,朱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探讨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最典型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建立在民本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与党中央确立的"以德治国"的方略是内在统一的,研究这一思想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庸》"诚"的思想既是古代儒家学者沟通天人合一的精神途径,也是成就物我的道德手段,更是持守中庸的实践工具,从而构建了先秦儒家天道观与人性论的桥梁,成为千百年来儒家学者实现道德超越与日常实践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9.
儒学在当前如何定位自身以及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儒家传统"道统"的确立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的方式,保持了儒学思想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偏颇之处,阻碍了儒学自身的发展。重估儒家之"道统",目的就是解决当代儒学如何与其他不同文化共处的问题。儒学应该勇敢地破除"道统"观念偏颇性的一面,以泽及"天下"的胸怀积极地与各种不同文化进行沟通,承担其应有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和"是先秦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伦理、社会、文化诸观念。从"和"的哲理蕴涵到先秦儒家以"和"为贵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展开,乃是思维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先秦儒家尚"和"的乐教观,除强调音乐艺术形式本身之和外,更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和谐,以及审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包括与外界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儒家义利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爱人”、“重义”、“丑私”、“术慎”是先秦儒家伦理的义利思想的特点,其对当今中国社会仍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学阐释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或方法,迄今为止它一直处于探索和建构过程之中。无论是从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阐释学都既不属于以"审美"为核心的那种文学研究范式,也不同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文学阐释学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学性和审美性,以文本分析为出发点,但并不停留于此,而是进而追问文学性、审美性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意义生成模式。文学阐释学把文学的"虚拟空间"、"意义世界"、"关系网络"均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层次的意义建构将方法论和本体论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13.
解决中国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教师发展面临着“超编与缺人”、“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及“发展投入不足”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五个要素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任务,同时必须遵循“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以达到有效解决农村教师发展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丁磊宇 《成才之路》2022,(9):142-144
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文章依次从"艰""苦""奋""斗"四个方面论述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不惧困苦、奋发进取、敢于斗争的品质内涵,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巨婴"、虚荣攀比、不劳而获和"躺平"等不良现象及其成因,对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传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校“平安校园”创建机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必须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该机制应遵循“以人为本,依法管理”、“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明确责任,管教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4项原则;从长效机制内涵体系的客体与主体出发,应建立“平安校园”创建层级管理责任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检查督办机制、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预警机制和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劳动教育在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中的"实践锻炼、综合促进"作用得到重提与落实,其研究重点也从"历史梳理、理念廓清"走向实践层面的课程建设研究。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在"‘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快乐目标、正向功能、实践方法、持久作用"等方面具有适切性。基于乐学思想建设劳动教育课程,需要辩证处理好"乐干"与...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的30年中,作为英国高校入学重要条件的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A-levels)考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改革步履维艰,经历了"单轨制"、"双轨制"、"三轨制"、《2000年课程》改革和《国家资格证书框架》的实施;招生和录取选拔制度也进行了相应变革,但是每一次改革无不在"传承"与"超越"间挣扎。30年英国高校招考制度改革的历程折射了英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转型的阵痛。  相似文献   

18.
19.
在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本文对历代儒家学者关于什么是志,如何立志、怎样实现“志”的理想目标等进行了综合的论证与分析,并认为儒家的志功论是合理的、完整的,在当今仍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不言”之说散见于儒家、道玄、禅宗等各领域,从阐释学的层面来考察这种种“不言”,可以发现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之“不言”是有话不说,道玄之“不言”是有话难说,禅宗之“不言”则是无话可说。大致说来,这也可以代表和总揽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种不阐释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