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东教育》2007,(2):60-61
多年来,应试教育往往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代价:作为“人”而存在的技能,如沟通、表达、交往、合作等要素在教育中没有地位,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为此,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大声疾呼“新教育实验”。在短短四年间,“新教育实验”已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共有500多所学校加盟,5万名教师、80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如今,人们关注的是:“新教育实验”能否走得更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新教育实验”总的目标是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力打造一个根植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具体来说,该项实验未来五年将在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式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即以“全面发展学说”、“行动论”为哲学基础,以“潜力论”、“状态论”、“个性论”为心理学基础,以“和谐论”与“崇高论”为伦理学基础,不断强化实验项目的学理性研究,逐渐形成系列的可操作的实验主题、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打造素质教育的经典个案,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思想的行动化、具体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解读“新教育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宜树 《教书育人》2005,(12):20-21
早先就知道著名的“市长教育家”朱永新,有幸在2005年4月听了他的报告,感受了他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会让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者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他为新教育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2003年7月21日至23日,“‘新教育实验’2003年首届研讨会”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讨论与观摩教学,与会人员对“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行动有了比较深刻而形象的认识。“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与主持者,是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2001年朱永新出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理想旋风”。2002年,朱永新和李镇西等人一起,开始了将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新教育实验”。据介绍,“新教育实验”以“追寻理想,超越自我”为目标,核心理念是“为…  相似文献   

5.
早先就知道著名的“市长教育家”朱永新,有幸在2005年4月听了他的报告,感受了他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会让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者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他为新教育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和前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为什么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一切学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包含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全部,它是一个大概念,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关注一切和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为什么强调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学生的一切,新教育实验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教育实验”坚持实践性原则、公益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我们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实验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新教育实验”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五个基本观点,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7.
“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追求这样四重教育境界;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基本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和实施可归纳为“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立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8.
梁好 《教学与管理》2013,(11):33-33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之“新”层出不穷,从教育新理念到教育新模式,再到教育新实验,以至于处处是“新”,“新”教育无处不在,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学校,也变着法儿出点新花样,什么“12345”德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项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民间改革运动,新教育实验由点到面、快速传播,在21世纪之初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备受关注的新教育之梦和新教育在线网站为视点,在剖析作为传媒事件的新教育实验的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对新教育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的可能意义,进行了比较宽泛的阐释和界说。  相似文献   

10.
四、“新教育实验”的发展路向本课题试图通过开展“新教育实验”来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让学生、教师、学校、学生父母、教育理论工作者,包括教育行政工作者一起成长,以“理想的教育”培养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现代人。在研究设计和实施“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拟订了“3个理论假设”和“6项具体目标”。“3个理论假设”分别是:“七大行动”是“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的理想通道;理想的教育实验不仅会改变作为因变量的被试,而且会促成实验活动主体自身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随着“新教育实验”的不…  相似文献   

11.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系统,是在20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价值;躬身实践,重视教育行动的价值;相信愿景,重视共同话语的激励价值。"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实现路径包括: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实现新教育人的主体价值;以"十大行动"为实践进路,实现新教育行动的实践价值;以共同愿景为理念引领,实现新教育共同体的激励价值。"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系统形成于新教育共同体的行动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主体教育实验在发展我国的过程中,国外著名教育实验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本文从实验意识、实验主题、实验方法论、实验精神、实验思潮五个方面探讨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地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是"新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对人和人的发展两大问题的关注,师生结合的研究,知识结构与教学过程结构的研究等,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富有创造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师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与学校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紧密相关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新基础教育”研究让教师在“讲教学设计”,“讲教学过程”和“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反思”中,不断感悟新的教育理念。“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和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开放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助学二学历"教育作为江苏自学考试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在秉承传统的自学考试制度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在普通高校在校生中有序开展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对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分析研究并把握其改革的精髓,推进自考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读“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著名教育主张,旨在探索建立中国化新教育之路.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观"是"活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并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人们研究、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理论与物理教学的发展,指出在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结合物理新教材的实验教学,论述了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教育”不是中国社会土生土长的教育,而是外国引进的。因此,从引进之时就存在中国化问题。随着新教育的发展,它和中国社会的脱节问题愈加突出,更多的教育家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投入到中国化教育改革中,20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教育家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家们强调中国教育改革要立足中国国情,吸取中外教育经验。在实践中他们都对国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给予了较多关注。而今,国际交流愈加频繁,中国化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当时关注的国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所以,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对当今教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力学是工科和理科大部分专业的基础课,实验是学生消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分析比较了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异同优劣,并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构建了力学虚拟实验系统。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以及具体实现过程。实践证明,力学虚拟实验既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减少教育投资,又能丰富实验手段、提升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