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教”是我国古代优良文化教育传统。是以诗歌为内容和手段的教育,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是融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诗教”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弘扬“诗教”传统对继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教育常说“教程”“教学模式”,着眼点在教师的“教”,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过程.古代语文教育重视的是学习者自求、自得、自成的学习路径,着眼点在个人的“学”,所以展示的是一种以学子为中心的“学程”.本文通过对孔子、孟子、陆机、韩愈、朱熹等古代教育家的语文“学程”研究,以期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系.  相似文献   

3.
课程和教材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依托和重要载体。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育人宗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必然有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回顾中国教育史,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创办的以“有教无类”为教育对象,以“文、行、忠、信”为育人目标,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设置,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教材,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教学方法的教育范式,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近代“康、梁变法”,“废科举、兴新学”,以“小学、中学、大学”为基本学制,以科学教育为主旨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则是发生…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较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技法,以读懂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取向,还没有真正从"教课文"转变成"用课文教",从"教课文"转变成"教语文"。如何唤醒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义,还原语文的学科本质,促进学生的"生长"将是语文教学中必须守望的价值和为之坚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宜昌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语文课程改革的热土,基于既往的课改成果与现实的改革需求,我们必须关照初中语文课程的各个关节,对区域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化设计,整体性推进。本文首先剖析了“语文是什么”,厘清了环境母语教育与学校语文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是梳理“语文教什么”,重构了自成格局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然后是探索“语文怎么教”,提炼了四维互动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最后是评估“语文教得如何”,创新了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和途径。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地方高校一流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思想上,要着力解决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首先是“为谁教”与“为谁学”的问题,协同育人,是课程教学的定位原则;育人渗透,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之处;师范示范,是课程教学的主体特征。其次在“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上,注重内外兼修,解决学习的广度问题;注重学以致用,解决学习精度问题;注重因材施教,解决学习难度问题。最后需处理“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以培育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创造性为目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校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锐意进取,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革,推出了“四四八发展教育”模式,实施以学案导学为载体,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落实学校教育使命的核心载体。我们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子项目《以“四个三”为特征的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希望通过以“四个三”为特征的学科课程建设研究,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从传统的以学科为核心转到以课程为核心,从“教什么”“怎么教”上升到“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的层面,更好地发挥学科课程全面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在隐形课程中的主导作用。教育以育人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以知识为本位。语文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生课程收获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课程学习方式、课程教学方式、课程学习体验是影响课程收获的主要因素,有效的研究生教学是“以学定教、教学相长、以学评教”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改善研究生课程教学状况,亟须构建“以学定教”的实施模式,“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和“以学评教”的评价模式,并在根本上推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课程组织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课程组织问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然而,怎样组织课程,怎样处理课程的分化与整合、学科逻辑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既是课程的理论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我国课程组织的研究应摆脱旧观念的影响,寻求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地理学科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既有文本资源和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通过发挥教师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核心作用,激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承载者,并将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与地理课程资源整合,以弥补实物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经历一次深层次的转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受到广泛关注,而教师教育价值观的重建以及对教师教育实践性本质的知识论的认同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转型的需求背景、价值观重建和知识论更新等几个层面对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期对构建适合中国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秦平  王敏  张晶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2):111-113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鏊与启迪。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并提出了书院教育思想对于更新高等教育课程理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要准确把握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把相关问题放到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基于这两个维度的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应当确立三个核心价值取向,即课程目标要定位于复杂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要突出实践知识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方法要以标准与规范为纽带。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国民对我国教育的期待由大规模更多转向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在教育改革如此浩大的一盘"棋局"中,教师教育成为主要推手,如何设计以人为本、适应现代、面向未来的后现代课程观下的教师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中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能力本位”是以培养职业岗位实际做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随着产业形态变革与职业教育高移化,这一课程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职业专科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中均面临严峻挑战。把职业对人的要求作为展开教育逻辑起点的根本属性,使得“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核心模式的主体地位不受质疑。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发展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切入点是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中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这两个概念做出重新解释,并深化对其开发技术的设计,包括在概括性层面理解和分析工作任务,把职业能力作为关键性课程要素进行开发和设计职业能力的教学化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日本第七次中学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二战"以后进行了七次中学课程改革,几乎每隔十年就要进行一次课改。最近的一次是以2008年颁布的《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为标志,这个《要领》是在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指导下,对中学课程内容进行了重大修订,增加了外语、理科、数学等基础学科的课时量,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所增加,以提高基础学力。日本紧贴时代的需要、重视母语教学、强化道德教育、注重外国语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国《面向生活的地理:国家地理标准》自从1994年正式出版以来,受到国际地理教育界的高度评价。而我国于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推动我国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文章主要从背景、课程目标、编排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构成、内容标准的表述以及面向的对象等六个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揭示了我国地理课标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修订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两种最常见模式——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出现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并以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为例,总结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规律,探讨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