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欧阳询 《今传媒》2005,(9X):60-61
创建“面对面” 谈到王志与“面对面”栏目的关系,有人好奇地问,王志为什么会来“面对面”?,言外之意是,有了“面对面”才有了王志,但实际上是有了王志才有了“面对面”,王志是这一档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出新的“魔棒”,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新的“增长点”,还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功,这些话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新闻报道策划对于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提高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性,那么,新闻报道策划应该如何进行?它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相似文献   

3.
耿伟 《新闻传播》2005,(4):32-33
搞新闻,有人愉快轻松,有人压力重重,何也?人们对此的解释往往是看某人是否有新闻悟性,其“新闻鼻”是否敏感。  相似文献   

4.
也谈“龙头”叶志方人们常说“编、印、发一条龙”,那么何为“龙头”呢?在这个问题上曾有过一番争论。有人认为编辑是“龙头”,理由是只有编辑部门策划出好的选题,组织出好的书稿,才能促使和带动发行的起飞;也有人主张发行是“龙头”,理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新闻,但又往往苦于好素材难得。到哪里去找呢?有人热衷于跑会议、跑政府“要”素材;有人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事情“等”素材;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造”素材;当然,还有人沉下心来在生活周边“挖”素材。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7.
读者论坛     
读者论坛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熟悉有人说,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否则,会闹笑话、会出洋相。此言极是。请看几则实例:郑州市有个中原区,中原区有个中原乡。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稿明明是“中原乡”,见报后却成了“中原区”,不知是哪位编校者让其...  相似文献   

8.
“人类第五次信息革命”显现出了光明和生机。广播在Internet上初露峥嵘;互联网以它不可比拟的“媒体兼容”性,吸纳了广播(有人称网络是媒体的“集大成者”;也有人称“仅就容量而言”传统媒体“在Internet面前也有河伯入海之感”)。  相似文献   

9.
以前,每当有人闹矛盾时,你总能听到这样的规劝:“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现在可大不一样了:这“事”若有油水,才不跟你商量呢,“法庭上见”;这“话”如果“好好说”,谁愿意听?  相似文献   

10.
“有人在家里私藏了枪支!”、“道上有几个伙计屁股上都别把抢,可霸道了!”、“好像专门有人往万州卖枪!”……2004年入夏,关于“手枪”传闻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一伙社会青年持有枪支,重庆万州区公安局局长邓绪学急了。于是,他召集了仅有5人参加的秘密会议;一次神秘的全城寻枪行动悄然开始……  相似文献   

11.
当业余通讯员3年。当初只是“自娱自乐”时,便有人奉劝:“要发表了才算数”。后来开始发表一点消息、通讯时,又有人提醒:“要在《人民日报》发表才算‘够格’”。不久自己的名字居然真的上了《人民日报》、《国防》杂志、《半月谈》,这时又有人指出:“搞新闻,不获奖,光是能登出来有啥用。”果真就有10来篇文章获奖。“指导者”又“出题”,要当上编辑才真算是“新闻界”,后来我创办了《十直信息》,投入了采编工作,自封了个“官”:可借3年一瞬间,报道组的“老手”们多半下海。“这年头,写稿子能赚几个钞票?”回首来时路,…  相似文献   

12.
五里 《新闻三昧》2004,(2):33-33
经常说标题可以作得“跳”一点(也有人称为“挑”),就是指“醒目”、“亮”一点的意思。这不叫耸人听闻,也不是故弄玄虚,更非违背事实、夸大事实,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作得更富有“亮色”而已。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07,(1S):19-19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日,“潜规则”成为一门“显学”,打着“潜规则”标签的书热销。有人说从这类书中学到了很多处世技巧;也有人认为,这类书的部分观点有误导公众的嫌疑。自从吴思提出“潜规则”这一概念后,“潜规则”很快成为热门词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漆思认为,“潜规则”走俏的背后是学习、运用“潜规则”,以求个人更好地生存、发展。这种“潜规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富有当代价值意义的侧面解读,  相似文献   

14.
何蜀 《出版参考》2004,(4):21-21
“文化大革命”中“八亿人看八个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一个由“文革旗手”江青“亲自抓”的“样板戏”,它就是“革命现代京剧”《红岩》,但它尚未公演就半途夭折了,否则,第一批“样板戏”本该有九个。  相似文献   

15.
侯宜中最近的身份比较多。有人叫他环保“深喉”,也有人叫他叛徒,在环保界他是多事的“大老虎”,但惟独很少有人关心他当初的那个身份,仪征环保局书记。  相似文献   

16.
电子文件能否取代纸质文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场白:谁都知道,《档案法》规定我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可《北京档案》改国际版本的首期,便刊登了马忠魁“属地管理: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有人说这符合“发展要有新思路”的十六大精神;也有人讲这明明是和《档案法》唱反调;还有人告诉我,别理他,这是炒作。孰是孰非,阿昆才疏学浅,不敢问津。但却觉得这是值得一辩的新话题。为此特向热心读者征集“是分级管理好,还是属地管理好?”的稿件,拟从4月或者5月份开始辩论。当然,一季度的辩题还是“电子文件能否取代纸质文件?”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海啸后,“如何面对天灾”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天灾不可抗拒,就像人类无法逃脱死亡一样,没必要再抗灾”;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否认这个常识就是反科学”;有人说“天灾”要“抗”,要在“同天灾斗争中捍卫人类的根本利益”……作为县(市)报年龄偏老的“新兵”,就用七年前的一次写作经过,谈谈我对抗灾新闻的一点体会,聊充创作谈。  相似文献   

18.
“抗议”、“强烈不满”、“密切关注”、“深表遗憾”、“严正交涉”……等等外交辞令,看如套话,但人们并不反感。因为它适宜外交场合。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媒体上竟兴起了令人颇为反感的“新闻辞令”,如——上级领导下来视察,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第二天见报便是“各方面工作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有些工作,刚刚起步,就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某项工程完工,有人称赞,就报道“获得高度赞扬”;某剧仅少数人看过,便称“广大观众一致给予好评”。这类“新闻辞令”有个共同点:溢美的多。当受到批评时,有人还不服:“批评报道要…  相似文献   

19.
自我理解     
“理解万岁广自从老山前线的将士喊出这一心声;多少人亦有同感,心与心的呼应,便在这四个字中得到了升华。 然而,人人都用这个词,说滥了,便也失去了它原有的风采。有人玩弄权术,却要别人“理解”他具有“竞争意识”;有人懦弱胆小,也要别人“理解”他“老实”、“持重”。 “理解万岁”实际上已被站污了许多次,人活着当然要有人理解,否则便如在荒漠中独行,无依无靠,无担无助。可是,总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做事的前提,未免自作多情,有失偏颇。依我看,自我理解,便是很可贵的一笔财已 自己想干什么,只要权衡得失,觉得是对的,为…  相似文献   

20.
──有人断言:“报刊杂志10年内消亡!” ──有人坚信:“印刷媒体前景仍然光明!” ──在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如是说:“我所获得的大部分信息,不是来自电视、 网络,而是来自报纸,我很难有时间收看网络和电视新闻。” ──比尔盖茨说:20年将结束纸质出版时代。 ──众说纷纭,孰是孰非? 印刷业过时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