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分支的新闻史,既是新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养深厚的一门学科。“以史为纲”的教学策略,既能厘清历史事实、认知新闻史的时空背景,又能领悟历史生活、彰显人性的真善美,更能关注历史动态、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认同,从而宏观地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问题,以提升新闻史教学的生命力,坚实新闻教育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方晨 《国际新闻界》2020,(4):134-155
以詹姆斯·凯瑞的讨论为源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闻史观变革运动推动了美国新闻史研究走出辉格式的、线性的、进步的传统范式。大卫·诺德延续了凯瑞的新闻文化史路径,将其进一步聚焦到以阅读史为代表的新闻机制史的范畴中。他的《新闻的共同体》重新定义了“新闻”与“新闻史”的内涵,从“生产的共同体”和“接收的共同体”两个维度阐发了北美新闻传统中的共同体精神。他的新闻史研究试图将文学批评、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兼顾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新的关于传播的历史。由于他的新闻史观是地方性的,国内研究借鉴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夏涛 《新闻记者》2003,(3):48-49
2003年1月12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举行了建系十周年庆祝会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本系师生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方汉奇教授、何梓华教授、丁淦林教授、赵玉明教授、黄芝晓教授等十多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也与师生们一道,共同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寻找新课题、新方法中创新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多年来,新闻史研究中对“中间势力”报刊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4.
新闻史人物(如名记者、名报人)研究过去30年成果显著,但多集中在对各个人物新闻实践、新闻思想和历史贡献的介绍、概括与评价层面,缺乏对其职业心灵的研究,因而导致研究中没有人,也难以发现真正的记者。本文主张引入职业社会学中的职业认同概念,通过对新闻史人物职业动机、情感、态度、认知、身份等认同要素的考察,呈现其从业过程中的动机、追求、情感甚或苦衷,以还原历史情景,展示历史研究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7.
精选材料,展示细节为人作传,不论是全传、小传、或是评传,都要求全面反映人物生平事迹。写人物新闻却必须弃这种“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模式,只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和风貌的突出事实。人物新闻对人物传记而言,可谓“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是人物新闻对选材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大量阅读与之相关的新闻“课外读物”,以人物活动、事件为中心来讲述新闻史的来龙去脉,要注意运用叙事策略等几方面,来讲述如何学习外国新闻事业史,旨在对教与学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9.
关于本科新闻史教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丽 《新闻界》2006,(4):122-123
从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和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中增设报学系开始算起,中国的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最早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专著是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对外国新闻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今天,中国很多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新闻史教材主要有下列几种:高等教育出版社: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若的《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传播史》…  相似文献   

10.
谭春霞 《出版广角》2016,(17):55-57
从2007年起,我国不少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民国新闻史”。新闻史研究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需要大量史料的支撑,而档案史料就是研究的一手资料。然而,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原因,民国新闻史料分布区域较为分散,集中整理难度较大;新闻史料基本融合在其他史料文献资料中,难以翻阅查找;近些年,档案修复技术的突破,档案数字化的出版趋势,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出版社与档案馆的业务合作,为“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提供了可能性。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的整理出版是研究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依据,是“隔代修史”的现实需求,对于研究民国新闻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史学家傅斯年坚信"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学便是比较方法之应用".①新闻史教学亦不例外.传统新闻史教学却是新闻史料严重缺位的知识灌输性模式,这种以教材为纲、教师讲授的线性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强化了学生对新闻史知识的记忆,其最大弊端则在于新闻吏知识的应试性记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背离了历史教学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2.
从马礼逊、王韬到金庸、郭超人,由近百位新闻传媒人物组成的“浮雕墙”呈现在笔者的眼前--这就是《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十辑)丛书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该丛书的时间跨度涵盖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何等的大气磅礴。传媒人物各自的职业生涯串连在一起,组成了中国新闻史的脉络,形成了中国新闻史的倒影。同时,这些视野广阔的新闻传媒人,勇敢地担负起记录历史,振兴中华的崇高职责,他们的精神成为照耀当代记者职业历程的火把。  相似文献   

13.
吴静 《新闻世界》2012,(5):223-224
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对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都是这门学科最基本的学理课程之一,在整个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学门类下面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通过学习新闻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新闻媒体的“源”和“流”,可以认识中外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事业家,可以从历史的脉络中把握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本身就是书写历史的人,他们需要古代史家秉笔直书、耿介率真的品格,通过学习新闻史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新闻——因人而生动”,而图片新闻因为有不同的人物特征、丰富的表情、生动而感人的瞬间,会更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新闻摄影要体现“以人为本”,即注重拍好新闻图片中的人——这一新闻主体。  相似文献   

16.
汪玉玲 《新闻窗》2014,(3):43-45
一、新闻教育的特性 1.终身性 人作为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对自身及外界的感知和判断能力。新闻的学习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这要求新闻教育教学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和独立思考,因此新闻教育要面向未来,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新闻教育是“终身教育”。大学阶段化的教学是“终身教育”的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更注重思维和实践方法的习得。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闻家族里的重要一员,人物新闻也姓“新”,要求内容新、角度新、形式新,表.42.新闻采编里都显出美来。现在,很多人物新闻不讲究形式美,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模式化、叙事程式化,令人感到死板、单调、千篇一律。看结构,常见的是“三段式”:导语摆出结论,背景介绍人物,主体举例说明,说教味很浓,效果不好。看导语,最多的是“领导表彰式”和“群众赞誉式”。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表彰式”导语的标准格式是:某单位某人,多年来如何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最近被授予什么称号,或晋升为什么职衔,或出席了什么会议,或受到了什么奖励,等等,以…  相似文献   

18.
常读报,常留心报上的“去世新闻”。要上“去世新闻”,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总要有些规格。当代新闻史曾出过一个因写“追悼会新闻”而出名的郭玲春(新华社女记者)、(那是有真本事,写得是好),然而你再仔细研究一下此块天地,确实还有不少文章可作。比如近日读报发现,过去关于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所动摇,因为人民日报第四版、第二版上常登的“去世新闻”、“逝世新闻”,刊出日期与人物去世日期有时相隔近半月、一月甚至半年、一年之久。(如6月5日报道林乃清同志逝世已相隔近八个月),什么原因?开始不得其解,后来发现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19.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6,(11):23-26
新闻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实践,必须在一定的新闻史观指导下才能有效而现实地展开。遗憾的是,大部分新闻史著作要么体例雷同,分期雷同,史料雷同,褒贬雷同,甚至连叙述语言也大同小异。细究其故,新闻史研究者缺乏独特个性的新闻史观,则是不可小视的原因之一。新闻史观相同或相近,导致新闻史叙述实践中有关新闻史的分期、体例、褒贬本本沿袭,部部套用,生动、丰富、复杂的新闻现象就被简单化地定型于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传统的新闻史观在建构了我们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制约了我们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整体认识或者是另一种…  相似文献   

20.
国际新闻史的历史分期和研究课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是新闻出现的最初形态,如今依然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新闻总量的10 - 30 %。相对于国际新闻的巨大现实存在,我国关于国际新闻的理论研究却非常薄弱。本文认为,国际新闻史是新闻史中值得注意的部分,并试图提出对国际新闻史的分期及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弥补国际新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