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玲彩 《教书育人》2007,(10):13-14
什么是惩戒 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们对孩子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孩子应“夸”而不应“罚”。我认为应该立即对这种行为大声喊“停”,因为完整的教育不应光有“赏识”而无“惩罚”。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三字经》里也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倡导“严”,这“严”就是我现在所提倡的“惩罚”教育的依据。当然,我所说的“惩罚教育”绝没有丁点体罚的意思。“惩罚教育”实际上是“民主与法制”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比如:值日生李东没把值日工作做好,按班规要补扫一天。这种“惩罚”会使学生们体会到“公平、公正”,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不当惩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教师有任何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无疑是英明之举。可是,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为了保住政绩,一概不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罚”沾边。谁要是“罚”了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罪名和“一票否决、责任自负、高职低聘”等处分则随之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备受关注的教育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基本消灭。于是全国上下顿时长舒一口气:孩子们终于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了。但是,另一种对学生的惩罚(我们暂且名曰“语罚”)却由于虐待后果的内隐性,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它甚至在学生们的一生中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更为可怕的是,“语罚”的实施往往是无意识的,并“及时”表现在教学行为中。笔者书面抽样调查了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180名学生,有178人都承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语罚”。现对“语罚”现象…  相似文献   

5.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6.
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古至今久用不衰.随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思想的出现,惩罚是否可用之于教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一幕幕因教师体罚而致学生伤残、死亡甚至自杀的惨剧;面对一件件因教师“心罚”而致学生抑郁、堕落乃至杀人的悲剧,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痛心疾首地大呼: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惨痛的教训引起人们的一再反思,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教育部的明令在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在媒体对体罚和“心罚”引发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中,在社会各界对体罚和“心罚”的口诛笔伐中,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一线教师们变得手足无措,“谈罚变色”,使得惩罚似乎也应顺应时势退出教育舞台。但是,教育中真的不需要惩罚了吗?几度思考,几经争锋后,又一强烈呼声响起: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罚,将何去何从?思想不清则方向不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一、适度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8.
梁红梅 《文教资料》2008,(3):143-144
举国上下反对体罚教育的今天,许多教师"闻罚丧色",不敢对学生施以惩罚教育了,造成了教育力度的不足.分清惩罚与体罚的界限,适当运用惩罚手段于教育,对于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滥施征罚,惩罚的形式也在不断出机关报。比如学生迟到、忘戴校徽之类轻微违纪违规的现象,便罚其打扫卫生、跑步、擦黑板等。有人认为这种惩罚是“美丽的惩罚”、“温馨的惩罚”。诚然,这比体罚、停课、“叫”家长等惩罚要“美丽”、“温馨”些。但是罚打扫卫生是不是科学的教育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0.
怎样在教育中有效地使用“罚”而杜绝“体罚”和“心罚”呢?笔者认为,至少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惩罚要及时果断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及时果断的惩罚,对“后进生”改正缺点很有好处。“后进生”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及时受到惩罚,受惩罚过程时间较短,对发生问题感知较清楚,对惩罚方法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而延时受惩罚并且受惩罚过程时间较长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立情绪。同时,接受不同时间惩罚的“后进生”,其矫正错误行为的程度也不同,及时受到惩罚的学生很少重犯类似错误,而延时受到惩罚的“后进生”则容易重犯。2.惩罚…  相似文献   

11.
最近,报上接连登了几起因体罚学生而出现的死亡事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中国教师报》也发出了征话题“不是体罚的惩罚”。惩罚与体罚很难把握。但是越难越值得我们探索,希望大家都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2.
"惩罚"不仅有助于教师权威的维护和学生行为的塑造,也有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是教师教育权利的体现。"体罚"与"惩罚"在出发点、性质和结果上都具有本质区别,我们应该认清两者之"罚"的不同意义。在教育实践中"罚"应遵循教育性、可行性、可接受性、最后性等原则,巧用"惩罚"而禁用"体罚"。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中的暴力(体罚和变相体罚),在一片严打声中,近于销声匿迹。纵然有也是少之甚少,抑或较为隐蔽,但是师长们对学生伤害更深的另一种惩罚,正在体罚之后延续。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无所顾忌,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城堡,导致行为失控。有人称之为教育中的“软暴力”,也有人称为“心罚”。而最令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学生和家长法律意识的增强,班主任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是,对学生的另一种惩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钟林 《山东教育》2005,(21):123-12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7.
谈“心罚”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规定: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现在,随着广大教师教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教师对小学生有意无意地采取另一种惩罚手段、人称“心罚”。其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小﹄到底是﹃大﹄还是﹃小﹄呢□甘肃刘国杰刘秀兰“矮”与“射”□四川仁寿县教研室廖建华○备课资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三段“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有位教师这样讲解:“杨梅和桂圆一样大小,到底是大,还是小呢?”学生有的说大,有的说小。...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我国《教师法》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0.
常见的惩罚一类是以学生的身体为接受部位的,是谓“体罚”,也可称“显性惩罚”;另一类是教师用语言、眼神等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加斥责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受罚的部位是内心,是谓“心罚”,也可称“隐性惩罚”。惩罚,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