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本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是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是区位理论的开篇。  相似文献   

2.
苏日娜 《地理教育》2015,(Z1):66-67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2012年6月第6次印刷)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从内容的选择情况看,本节课是前两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内容内在逻辑顺序。本节课内容对于前面所学知识的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又对下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起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析对象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II》中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67~75页)。必修《地理II》为人文地理内容,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球上的区域无论大小,都在进行着工业活动,这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工业发展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换来的是环境污染,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工业与环境的问题。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对工业各方面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紧扣“人地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安晓丽 《地理教育》2015,(Z1):137-138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阅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为线索,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将湘教版教材部分内容做了微调,将集聚概念的理解放到"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中与"工业集聚"一起介绍,不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将前面的区域农业知识落实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6.
袁晓萍 《地理教育》2015,(Z1):68-69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中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必修三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要内容,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要内容,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并主要说明一定地区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工业与城市化是人类活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2013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内容,教材在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之后安排土地资源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地形与气候两大要素是影响土地类型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教材第四章编排了“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等内容,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概况并形成正确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地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特点和分布等,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联系实际,分析淄博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拓展知识,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8.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模块二中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常见因素(如原材料、市场、动力、劳动力、交通运输、土地、水源等),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中的考试热点。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简单,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节知识点,解释或解决某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一、背景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设计。"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延伸和应用,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教材共分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其联接点在工业联系。各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各不相同,湘教  相似文献   

10.
1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1.
崔晓燕 《地理教育》2015,(Z2):81-82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是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4版第7次印刷)第二章第三节第41~48页“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本章的前两节分别是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构成与特点,这节内容是把前两节的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是对前两节所认识现象的说明与优缺点的分析。这一节提出的问题与我们的生存发展有着很大关系,对前两节内容起到总结归纳和延伸的作用,进而对本章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本节的学习还为本书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承上启下,为将来的学习做铺垫。  相似文献   

12.
正【学习目标设计】本节课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第四章第一小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的入门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期末考试、高职考试的重点之一。在本教材中,第一章学生简要地学习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知道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大部件,而第四章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具体学习。本小节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探讨计算机硬件系统五大部件是如何协调工作的,本小节内容在两章之间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好本节课内容,对第一章复习、第四章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后面第六章和第七章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朱立新 《新高考》2007,(1):61-64
一、知识拓展高中地理区位涉及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点与线的区位、商业中心与网点区位等内容,体现了地理学  相似文献   

15.
一、课标解读本节的课标要求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所谓"分析",一是联系本地实际,学会分析某一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并归纳工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甘露 《地理教育》2014,(3):11-13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与课标要求相关的是"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本节内容是继前两章学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后,从"产业活动"层面展开论述,探讨人类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综述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为具体学习本章的重点知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产业活动做好铺垫,也为后面"人地如何协调发展"的学习埋下伏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在全章的地位如图1。  相似文献   

18.
《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工作生产与地理环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课堂上可通过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等五个活动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9.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是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上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绝对值的定义、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它有着丰富的实际背景,是刻画区域的重要工具,所以也是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八章第四节,第八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它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使学生对无机物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一章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总结。第四节“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在本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第三节学习的是“常见的酸、酸的通性”第四节重在指导学生用学习酸的方法来学习碱,并通过分析碱与酸的差异更加深了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为盐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节的第二课时要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