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意识形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总结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势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思想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道德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双重功效,认识道德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出道德在国家治理制度化发展中的作用,标志着党的"德治"思想正从激情转向理性、从政治运动转向制度化建设、从一般原则要求转向理论的创新,这是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战略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苏东剧变以后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思潮。其实质是要用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批判"意识形态终结论"及其宣扬"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另一方面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加强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象征,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形象时好时坏,地位或高或低,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等外部因素,也不乏中国对外传播"报喜不报忧"和公共外交不足等内在因素。针对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中国应深刻反思,转变对外传播观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学习》杂志为例,解读这支队伍的构成,分析其蕴含的群体性特征: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长期工作在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解读者,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工程中的"指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灌输的大众教员。  相似文献   

6.
陈浩 《华章》2011,(32)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由封闭落后向现代开放社会过渡,社会转型在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的重组和阶级的分化,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正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49.10.1-1971.4.9《时代》周刊的报道中所呈现的中国,是一个极度负面的"风雨飘摇的邪恶帝国"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距较远,其报道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准确和片面的成分。导致这一时期《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不太客观公正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持有强烈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其将中国视为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敌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兼具"否定性"和"中性化"的双重意涵。与之相对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双重向度,即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和对无产阶级的科学意识形态的建构向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全面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向度,对于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并在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高校以学工成长发展联合阵线、大学生社区挂职和志愿服务为实践教育形式,创建虚拟环境中的二元主体双向互动模式、双重环体中的多维主体双向互动模式和现代公民文化环境中的结构性互动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中建构的国家形象,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输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用符合国情的价值导向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尤其在社会关系层面上,以儒家的君子之道陶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列宁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特别是对落后地区的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等问题都有深刻的论述,具体体现在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发展、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等,列宁对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理论体系、旗帜的总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和方向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这一进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和政治立场。三者所表述的对象、揭示的内涵只有一个,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旗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三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统一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旨在揭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验、教训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审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性、时代性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了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从而表明了邓小平理论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它为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然而,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反分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构建、推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目标是确定的,而模式是具有选择性的。"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立足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和核心内容,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改革方向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军队历史使命、共建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理论创新观点,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1.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分体现;2.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它和“依法治国”构成了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完整的治国方略;4.它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高度概括;5.它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抵御“西化”、“分化”的核武器。这一方略力图运用道德力量铸造社会主义新人,反对市场经济中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执法办事三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党的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依法治国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保障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