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锐 《中国广播》2011,(4):19-21
中央电台经济之声是国家级经济广播媒体,在防范虚假新闻方面责任重大。由于财经新闻多有一定专业性,往往欺骗性和隐蔽性更强;财经新闻涉及各方利益,搞不好危害也较大。因此,新闻媒体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保证、流程管理和奖惩管理,杜绝虚假报道。  相似文献   

2.
“杜绝虚假报道”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媒体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毫无疑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评论来说。看起来与采访不沾边,不是虚假报道的源头,但是,不靠谱的评论同样是虚假报道的表现形式,其危害不可小视。所以,在杜绝虚假新闻、维护媒体公信力方面,新闻评论同样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则是吞噬媒体公信力的毒瘤。"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展开。  相似文献   

4.
虚假新闻,是社会的公害,也使媒体公信力遭到极大伤害,尤如过街老鼠必须人人喊打。对此,全国新闻单位于2010年11月起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活动,对于"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从历史的情况看,我们与虚假新闻的斗争是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冒头就打,也要随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5.
《军事记者》2005,(7):1-1
近一个月来,全国各新闻单位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杜绝虚假不实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维护媒体公信力的指示精神,迅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虚假新闻屡禁不止,说明这是一个顽症。我们必须出重拳打击虚假新闻,要像抓舆论导向一样抓治理虚假新闻的工作,统筹协调,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6.
针对媒体虚假报道时有发生的现象。笔者此次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和手段.对新闻采编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采编一体化”流程的设计构想,并对采编业务流程再造用制度固化,以期在杜绝虚假报道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些年来,媒体虚假报道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假新闻",这从侧面反映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会对记者职业生涯、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矛盾集中出现的当下,还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16,(2):69-70
2015年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第一,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虚假新闻首发源头。随着媒体生态的巨大变化,我们在考察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时,早已不能局限与传统媒体本身,必须将其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一并考虑。因为对很多媒体和记者来说,往往将这些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奉行略有差异的把关流程和机制。因此,近年来若干有影响的虚假新闻往往发源于这些新媒体平台。第二,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主因并未变化。在不同形态媒体日渐融合的环境下,新闻的时效性及点击量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以致忽略职业道德和既定的采编规范,放弃需要耗时费力的事实核查程序。失范失序必然导致失真失实。第三,对虚假新闻判断标准再起争议。在新闻生态发生剧变的当下,关于虚假新闻的判定似乎又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不少业界人士坚持只有主观故意造假才是虚假新闻的观点;也有人提出新闻报道是不断求证的过程,不应“将某个未完成的报道从生产流程中孤立出来”认定为虚假新闻。对此有待通过讨论,形成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如何强化责任,恪守道德,铲除虚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在一家省辖市广播媒体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多年,并长期担任新闻部主任和新闻节目总制片人。对广播新闻产生的虚假原因、危害和广播新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杜绝虚假报道作了一番思考,供业内同行取剔筛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新协开展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精神,大庆人民广播电台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和节目监管上狠下功夫,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杜绝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虚假报道、虚假信息不时地通过不同渠道屡屡出现在不同媒体上,歪曲了新闻的真实性,不仅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也失去了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所以坚决遏止、封杀、杜绝虚假新闻已经势在必行,必  相似文献   

12.
孙伟 《新闻世界》2014,(9):235-236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许多虚假新闻,这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摧残和伤害。虚假新闻的产生及危害也需要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知晓和关注。新闻机构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赢得媒体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积极投入,从营造舆论,明确重点,改进作风文风,到建章立制,加强流程管理、完善监督体系和严明惩处措施,使专项活动扎实推进。本期《前沿关注》直击新闻打假,选择在专项教育活动中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媒体领导撰写体会和思考文章;选取专项教育活动中有特点和影响的栏目做案例分析和梳理;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就新闻理论和国内外业界实践进行分析,并对专项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媒体制度建设方面的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5.
虚假报道是新闻界的痼疾,防范、杜绝虚假新闻是媒体人的职责。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成都日报一直都在冷静地思考着媒体的责任,努力地坚守着新闻道德。管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虚假新闻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新闻作品的直接生产者——记者编辑相关。记者编辑的  相似文献   

16.
掌握新闻的三大规则新闻是必须真实的。虚假新闻是媒体的致命伤。《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要评出十大假新闻,以此警示媒体,但即便如此,虚假新闻仍然没有得到根治。中宣部每年都要组织都市类报纸编辑参加培训班,2007年的主题即为"反对虚假新闻"。专门用一期来反对虚假新闻,可见中央高层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17.
<正>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的出现,让虚假新闻成为众矢之的。消除虚假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媒体内部管理机制及相关的新闻立法,让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此外,还必须重新树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伟大旗帜,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之,消除虚假新闻,提高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一、虚假新闻报道概述虚假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捏造、歪曲、夸大事实本身,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虚假新闻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19.
冯惠慧 《今传媒》2011,(11):37-3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虚假新闻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表彰个人事迹、宣扬党政风气等所作的"正面报道"。这些为树立典型、谋取功利而过分拔高的一些不实报道,姑且称之为"正面假新闻",正在危害着我们整个社会,然而即使它们被揭露出来,也难以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是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的假新闻,无疑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应该引起新闻业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对正面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表现进行探讨,以求得如何避免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20.
找准做假新闻源头 多管齐下打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向是新闻的根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正确舆论导向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不容避讳的是,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这些或捕风捉影、凭空编造,或夸大其辞、违反常识的虚假报道,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