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SCI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比较SCI和CST-PCD收录论文的变化趋势。2000年SCI收录期刊刊出我国科技论文3万1 040篇,其后逐年上升,到2009年增加到12万6 249篇,增加了306.73%,较同期CSTPCD收录期刊刊出的我国论文增加百分比(190.20%)高出116.53百分点。10年来,SCI期刊收录的中国论文的几何平均增长速度为16.86%,CSTPCD的几何平均增长速度为11.24%;发表在SCI期刊上的中国论文影响因子≤2的论文数平均为72.21%,≤3平均为85.42%。10年来,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中国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增加幅度明显高于CSTPCD,但其影响力有限。要区别对待SCI期刊,控制在影响因子≤3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鼓励在>5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2.
目前,科技界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普遍使用英语。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在收录论文或期刊时,一般也都倾向于英文。1999~2002年SCI(光盘版)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每年均为14种,数量很少,其中英文版期刊12种,中文期刊只有2种;在被SCI收录的1442种发表有我国作者论文的期刊中,英文版科技期刊占了绝大多数,为1436种。2002年被《SCIE》收录的我国31572篇论文中,英文为26953篇,占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的85.41%[1]。这些数据说明,英文是我国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语言工具。2002年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为4457种,经过70多年的发展才有190种…  相似文献   

3.
Web JCR数据库的检索与评价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出版的网络版《期刊引文报告》Web JCR数据库的概况、检索功能与特点,调查、统计、分析、评价了2003年SCI收录我国科技期刊的状况,就我国科技成果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提出建议,即鼓励科研人员向影响因子高的国际重要期刊投稿,争取我国更多科技期刊被SCI收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2000—2009年国内12所较有影响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论文被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内中医药院校的科研方向、科研实力和科技影响力。方法:从发文数量、学科分布、发表期刊和被引情况4方面对12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近10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文数量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最高,中药学论文最多,并以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论文最多。2006年以后各院校发文呈快速增长趋势。发文期刊多为中国出版的SCI收录期刊,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3.04。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较少。1篇发表在Lancet上,影响因子最高,为30.758。结论:国内中医药院校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虽呈上升态势,但明显比西医院校低。应加大中医药院校优势学科的培育力度,加强研究生和教师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了解SCI的特点、定位、投稿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SCI收录的植物科学核心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龙  李佩 《中国索引》2005,3(2):37-42
以SCI期刊引用报告JCR(2003)为依据,对其收录的136种植物科学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上期刊由29个国家、用9种语言出版,主要出版国为美、英、德、法和荷兰,主要语言是英语,其次为德语和法语。2003年136种植物科学期刊,平均刊登论文.100篇,引文2610.9条,平均每篇论文引文数为26.1条。影响因子(Ⅲ)和及时因子(Ⅱ)平均为1.55、0.27,被引半衰期为7.8年。根据影响因子并结合及时因子,筛选出植物科学核心期刊24种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已经实施4 年.本研究拟对首批资助期刊的实施效果——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一比较分析.将2017 年JCR 收录期刊列表中所有的中国出版的 SCI 期刊分为提升计划首批资助期刊与未获资助期刊2 组,收集 2 组期刊2013—2017 年间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首批获资助的SCI 期刊与未获资助的SCI期刊中,部分期刊的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2 个指标不升反降,部分下降幅度超过10%; 首批资助期刊仅被引频次增长率高于未获资助期刊,其影响因子的增长率反而低于未获资助期刊,提示提升计划对资助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尚不明显.建议6 部委调整有关资助方向和经费使用指导方向与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7.
白雨虹  刘文武 《传媒》2015,(20):18-20
《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以下简称《Light》)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主办、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开放获取的英文国际光学期刊.该刊于2012年3月29日正式上线;2013年10月被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SCI收录;2014年7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8.476;2015年6月获得第二个影响因子14.603,在SCI收录的86种光学期刊中排名第二位,在8618种国际期刊中排名第95位.其中,国内获得的主要荣誉有中国科协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项目C类支持、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一等奖、中国百强科技期刊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者对发表SCI论文有巨大的需求,但目前SCIE收录的中国期刊数量较少,且总体水平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将SCI-E收录的中国期刊根据语种和论文作者的国籍进行分类后发现:甲类期刊(以中文刊载的论文大于50%)和乙类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至少50%来自中国,且至少50%的论文以英文形式发表)学术水平未达到国际平均水平,2001—2011年期间变化不大;但乙类期刊是SCI-E收录的中国期刊中的绝大多数。丙类期刊(其刊载的论文至少50%是以英文发表的,且至少50%的论文第一作者为非中国作者)引用指数(JCS)逐年上升,上升幅度明显,2011年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说明通过改变语种不能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在这3类期刊中,丙类年刊均载文量最低,为117.27篇/刊,2007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甚至降至91.07篇/刊。中国被SCI-E收录的期刊数量少,与国内发表SCI论文的巨大需求,以及中国期刊走上国际舞台,发挥更大的学术影响力的需求差距甚远,的确有必要创办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但是在此过程中,有必要慎重评价SCI-E收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2005—2010年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类期刊主要被引用指标进行了调查,并与SCI的相关期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源期刊数量不断增加,期刊影响因子及他引率没有升高趋势;期刊总被引频次逐年升高;2009、2010年期刊权威因子均高于2008年。与2011年SCI收录的同类期刊相比,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类期刊受关注程度及学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SCI、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学科期刊评价指标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文章按照影响因子的高低介绍了35种被SCI、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介绍了SCI、SSCI收录期刊的原则和范围,提出鼓励图书情报人员向影响因子高的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投稿,并希望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早日入选SCI、SSCI。  相似文献   

11.
SCI、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评价指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文章按照影响因子的高低介绍了35种被SCI、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介绍了SCI、SSCI收录期刊的原则和范围,提出鼓励图书情报人员向影响因子高的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投稿,并希望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早日入选SCI、SSCI。  相似文献   

12.
谈如何加快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2  
通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被检索和被引证的演变情况,发现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较低,被SCI光盘版收录的期刊数逐年递减,与科技论文被收录的数量上升相反。探讨了如何加快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即学术水平的提高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关键,丰富的英文信息和高水平的编辑加工质量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前提,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及现代化的编辑工具是中国科技期刊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厘清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收录我国高校主办期刊的情况,借助《期刊引证报告》(JCR)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对我国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学科类别、影响因子、分区等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主办的346种期刊中有84种SCI/SSCI收录期刊由高校主办,涉及18个ESI学科门类,其中63种期刊属于Q1和Q2期刊,73种期刊由“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我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但在学科分布和期刊数量上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建议我国高校可以从创办新刊、集群化办刊、增加社交媒体推广和提高开放获取占比等角度促进期刊与学科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预测SCI期刊影响因子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预测的意义。根据影响因子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引证分析功能,提前计算SCI来源期刊2012年影响因子的方法。对10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和我国20种权威期刊2012年影响因子提前进行了计算,并与2013年版JCR报告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误差在5%左右。因此认为,该方法是提前预知SCI期刊影响因子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08-2013年中外科技期刊载文与引证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胜利  程维红 《编辑学报》2015,27(5):500-502
基于2008-2013年Thomson Reuters发布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比较分析中外科技期刊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我国被SCI收录期刊的数量和影响力指标近年来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年平均载文量却稍有下降,以中文期刊为主的CJCR收录期刊数量和年平均载文量均呈停滞增长甚至下降的趋势.这可能表明我国科技期刊的稿源竞争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SCI收录眼科学期刊影响因子预测方法及近2年误差值,并对期刊发表的Anide、Review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结果提示,国内科技工作者向SCI期刊投稿时可提前预测期刊影响因子,进而提高投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国内SCI收录期刊若想提高影响因子可尽量多发表Artice,适当时候出版周期也要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7.
2001年《编辑学报》被引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1年收录5084种期刊的引文数据库,统计了《编辑学报》2001年被引用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从引用期刊、被引论文年份、被引频次和被引篇数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计算出该刊的即年指标、引用半衰期和影响因子分别为0.292,1.42,1.075。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六大国际检索系统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地概述六大国际检索系统《SCI》、《EI》、《CA》、《AJ》、《CBST》、《SA》收录期刊的范围及特点,以及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情况,指出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权威检索系统主要存在着语种问题,政策导向问题,国家主管部门组织力度不够,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较低等问题,建议同仁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英文摘要的质量,通过合适的中介部门,积极和国际检索系统联系,并利用Internet网建立自己的网页,扩大期刊在国内和国外的影响,争取进入国际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军红  肖宏 《编辑学报》2013,25(5):507-510
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的数据,对反映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为指标遴选的top10%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超过很多SCI期刊,某些学科影响因子平均值已接近或超过SCI学科均值。这一结果使我们全面、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并有助于期刊制订进一步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对我校图书馆2001—2004年外文科技期刊借阅频次进行统计,计算每种期刊的利用次数并加以排序。把利用率最高的50种期刊进行学科分类.并结合我校2001—2004年的科研课题、重点学科和研究生人数的学科分布情况,参考期刊引用报告(JCR)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揭示我馆近年来期刊收藏和利用情况,为进一步优化期刊管理和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