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目的:掌握寄宿高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了解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干预支持性,为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怀化市寄宿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过去7d只有45.1%的学生体育课中处于活跃体力活动(MVPA)状态,仅有8.7%的寄宿高中生每天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h,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7%的学生课间处于静坐少动行为(SB)状态,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在体育课MVPA水平、课间SB行为以及课余锻炼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班主任体力活动干预支持性高于体育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寄宿高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人数比例偏低,课余体力活动时间不足,课间SB比例偏高。建立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合作干预机制符合学校健康促进的发展理念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轻度智障儿童基本运动技能(FMS)与体力活动水平,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该群体运动参与能力的提升及其健康促进提供指导思路。方法选取上海市65名轻度智障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运用TGMD-2和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对其FMS及体力活动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智障儿童FMS平均总得分为(67.82±7.31)分,其中位移技能得分显著高于物理控制技能(P<0.01),男生位移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但物体控制技能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15.6%的轻度智障儿童能满足每天60 min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推荐量,男生平均每天MVPA时间显著高于女生(P<0.01),周末日体力活动时间显著高于上学日(P<0.01)。总体上轻度智障儿童的低强度体力活动(LPA)、MVPA和总体力活动(TPA)时间与FMS得分均呈正相关(r=0.351~0.547,P<0.05)。FMS得分对轻度智障儿童平均每天MVPA时间、TPA时间具有解释意义(R^2=0.381,P<0.01;R^2=0.409,P<0.01)。位移技能是解释每天MVPA时间的唯一变量(β=0.490,P<0.01)。结论轻度智障儿童的FMS发展与体力活动水平整体呈正相关关系,基于该群体技能发展层面的体力活动促进是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学龄前儿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通过连续7天佩戴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量。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零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2~4 s)、短时持续MVPA(5~9 s)和长时持续MVPA(≥10 s)3类。体质测试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速度灵敏素质。将男、女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分别按四分位数进行分类(Q1~Q4组),并定义体质健康得分最高的Q4组为高体质健康水平(HPH)。采用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探讨不同簇集特征MVPA与HPH间的关系。结果:共265名受试者纳入最后统计分析(男童149名,女童116名;月龄,57.19±5.33月)。男童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以活动量最少的Q1组为参照,活动量最多的Q4组中零星、短时持续和长时持续MVPA达到HPH的比值比(OR)分别为:11.72(95%CI:2.27,60.53)、7.53(95%CI:1.83,30.90)和8.98(95%CI:1.78,45.39);女童中也得到类似结果,分别为11.85(95%CI:2.33,60.19)、12.34(95%CI:2.47,61.57)和8.58(95%CI:1.70,43.41)。此外,研究发现,合计(零星+持续)MVPA与HPH在男童中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合计MVPA≤65 min/天时,每增加1 min的合计MVPA,达到HPH的OR增加19%(OR=1.19,95%CI:1.03,1.37);合计MVPA>65 min/天时,达到HPH的OR无显著变化。女童中未发现此非线性关系。结论:学龄前儿童累积不同簇集特征MVPA越多,达到HPH的比率越高,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在男童中,每日累积的MVPA超过65 min后达到HPH的比率不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初一年级5个班级1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5×2×2的3因素实验设计,根据体育课不同累积中‐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实验实施方案,共进行8周实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课中累积MVPA时间增加有助于提高课堂运动负荷,且促进课堂运动负荷维持在较为稳定区间;体育课不同累积MVPA时间增加对身体成分和肌肉力量改善具有促进作用,60%累积MVPA运动时间对肌肉耐力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班,50%以上累积 MVPA 运动时间显著改善心肺耐力,不同累积 MVPA 时间对柔韧度改善无显著性影响;体育课累积MVPA时间占课堂时间40%以上对学生情绪状态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其中,40%以上累积MVPA时间对学生疲劳情绪状态改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班学生,60%累积 MVPA时间对女生精力情绪状态改善效果非常显著好于对照班女生。  相似文献   

5.
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阅读国外文献资料和对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了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体力活动干预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和解决"未来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运动干预方案和运动处方的量化研究刚刚起步,大量实质性的工作尚待深入.研究结论认为:加强我国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研究可为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针对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与青少年肥胖发生率不断攀升的现象,青少年体质和健康关系的研究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采用文献综述法,对青少年体质、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痰病发生风险之关系进行探析.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质下降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丛集"的重要原因,体力活动干预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和解决"未来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体力活动健康促进和运动处方的量化研究刚刚起步,大量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7,(5):109-114
目的:研究体力活动水平对中国人群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对7763例中国男性人群(16-74岁,46.9±7.8)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IPAQ-SF问卷获得参与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并按照体力活动水平将参与者分为低、中等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三组。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肺功能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相比,非吸烟者中,中等体力活动水平组的FVC、FVC%pre和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正相关,FEV1%pre和FVC/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不显著;高体力活动水平组的FVC、FVC%pre、FEV1、FEV1%pre均与体力活动水平显著正相关,FVC/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相比,吸烟者中,中等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组的肺功能指标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均不显著。结论:在中国人群中,体力活动水平对非吸烟者肺功能指标的改善要远大于吸烟者,且体力活动水平越高,对非吸烟者的肺功能改善效果越明显。因此,可以通过倡导不吸烟和提高体力活动水平来改善中国人群的肺功能,从而对COPD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PASE评估中国城市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的有效程度,为其进一步在中国老年人当中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纳入146名60岁以上在社区生活的老年人,其均具有独立生活能力。通过PASE量表得分与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GT3X)的测量指标(总counts值、总MVPA)以及身体测量指标(握力、30s椅子坐立、30s负重屈肘)的相关系数评估效度。结果:本研究中PASE的中位数及平均值为106.0、112.6±53.8。PASE总分与左手握力(ρ=0.21,P=0.01)、右手握力(ρ=0.18,P=0.03)、30s椅子坐立(ρ=0.25,P<0.01)、总counts值(ρ=0.37,P<0.01)、总MVPA(ρ=0.32,P<0.01)均呈显著相关;与30s负重屈肘无相关性(P>0.05),总体PASE得分与效度指标呈中度相关。结论:PASE具有良好的效度,可考虑未来进一步广泛应用于评估中国老年人的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9,(2):115-120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提升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促进体质健康意义重大。采用父母支持问卷、锻炼行为调节量表和青少年体力活动问卷,对1084名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父母支持、锻炼动机与体力活动的关系,试图构建父母支持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1)父母支持能正向预测青少年体力活动;锻炼动机各维度(外部调节除外)能正向预测青少年体力活动;2)锻炼动机各维度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影响效果不同,体现为自主性动机比控制性动机影响大;3)父母支持通过两条路径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第一条路径是直接影响,第二条路径是通过内部调节动机间接影响,即内部调节动机在父母支持与体力活动之间起中介作用。这启示我们,父母支持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青少年自主性动机、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父母为青少年创建良好的支持性环境,是提升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体感游戏作为体育运动与电子科技的结合产品,对其在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研究从体力活动的促进、能量消耗、运动康复、社会价值以及心理效应等方面对体感游戏进行分析,发现体感游戏对青少年体力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能满足其锻炼的需求,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地影响,能作为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探讨教师因素对体育课中小学和初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差异。以上海市284节体育课中小学和初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及其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测量法、观察法和调查法等分析不同学段体育课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教师因素(包括性别、教龄和教学行为)与体育课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时间百分比均未达到50%的课堂时间标准,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小学和初中体育课中教师在教学指导和课堂管理行为上的用时均为最高,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和动作示范行为用时显著高于初中教师,而初中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和观察行为用时显著高于小学教师;小学和初中体育课中男教师执教班级的MVPA时间百分比均高于女教师,而教龄仅与小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百分比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教师的促进健康行为对小学和初中体育课MVPA时间百分比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观察行为仅对初中生体育课中MVPA时间百分比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因素对小学和初中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今后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规律性的体力活动有利于提高健康效益、降低疾病风险,大量的研究证实了体力活动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从体力活动概念,历史演变过程,体力活动量的各单因素(量、强度、频率、时间)等方面概述了体力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历史回顾厘清了体力活动中“剂量”这一概念由“体力活动总量→业余时间运动量→运动量单因素”的演化过程,对建立在剂量-效应理论基础上的运动推荐量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深入探讨了运动量、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各单因素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模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不同人群开展体质状况的研究,探讨体力活动水平分组对BMI(体重指数)和WC(腰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的人群对BMI和WC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年龄39 ~ 79岁之间)进行体力活动评估(PA),并测量受试者(受试者均来自于同一个民族人群)身高、体重、年龄、腰围等指数.首先进行相关分析,其次在控制年龄的变量下,采用多元方差分析体力活动对体重指数和腰围(WC)的影响.结论:体力活动明显地减弱了对BMI和WC的影响,对不活动组的BMI和WC影响的效果量大于活动组.体力活动水平对体重指数与腰围的影响要大于性别与年龄对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研究表明体重和腰围指数的增加可以通过进行体育活动的生活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对国外体力活动纳入生命体征和运动转介这两项体卫融合的实务操作制度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二者在“Exercise Is Medicine”解决方案中的具体应用,为我国体卫融合的行动策略与实施路径提供借鉴。结果显示:将体力活动纳入生命体征并确定简捷有效的测评工具,推动在卫生保健和临床诊疗工作中常规进行体力活动的评估,可实现“融体于卫”;为了使运动处方/建议得以实施,卫生保健/医疗工作者将有锻炼需求者转介到经专门资质认证的社区体育锻炼资源中,从而做到“联卫于体”。通过上述关键环节形成体卫融合从启动到落实的完整闭环。建议:我国应基于运动促进健康理念,设计制订体卫融合的完整实施路线;在体力活动评估和运动转介制度这两项关键环节注重操作性与资源建设;在卫生健康领域拓展运动健康促进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青年女性呼吸机能的影响,为提高呼吸机能水平的体力活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5名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硕士生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将其分为低、中、高三个体力活动水平组,并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以摄氧量(VO2)、二氧化碳输出量(VCO2)、潮气量(VT)、通气量(VE)及呼吸商(RQ)作为判断呼吸机能的有效指标.结果:安静状态下高体力活动组和中等体力活动组、低体力活动组摄氧量(VO2)、二氧化碳输出量(VCO2)、潮气量(VT)合通气量(vE)存在显著性差异;递增负荷运动中,三组间呼吸机能各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高体力活动水平即体力活动量≥3000MET-minutes/week能够提高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机能.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科学》2015,(3):87-91
目的:调查江苏省各地区人群体力活动量现状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采用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在省内104个县/区按照PPS抽样原则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江苏省常住人口的体力活动水平高度活跃率为40.9%;男性高度活跃率为43.0%,女性为38.6%,男性每周总体力活动量、每日MVPA时间高于女性,男女间差异显著(p<0.01);20-39岁年龄组高度活跃率为36.8%,40-59岁年龄组为45.6%;站立走动为主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高度活跃率最高(51.4%),但是该人群的经常锻炼人群比例最低(16.4%);城镇人群的高度活跃率低于农村人群,但是经常锻炼人口比例高于农村人群;学历高的人群体力活动水平高度活跃率低,但是经常锻炼人口比例较高。结论:1江苏省常住人口的体力活动高度活跃率为40.9%,低于我国上海地区,也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2江苏男性的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女性,40岁以后的成年人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年轻人群,农村人群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城镇人群;3本研究还发现,与工作方式相关的体力活动量对日常体力活动量的影响较大,体重超重人群表现出更加强烈的锻炼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全球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身体活动不足,每天参加足够量的身体活动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儿童青少年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时间大大减少,体育课成为了唯一能促使学生参与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场所。通过SOFIT工具对上海市黄浦区5所小学的217节体育课的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偏低,能够达到50%以上时间进行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课时比率非常少。教师用于课堂管理和知识讲解的时间过多,且对促进学生进行MVPA的语言干预不够,这些均影响了学生的课内身体活动水平。建议除对学生的活动时间高度重视外,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内身体活动强度;体育教师应做到“精讲多练”,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注重开发优质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9.
体力活动不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准确的体力活动监测方法和仪器对于开展体力活动研究、运动干预和人们的日常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Actigraph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多的加速度传感器能量消耗监测仪器之一,首先介绍了Actigraph的基本技术、参数,然后对相关Actigraph的文献从"信度"、"效度"、"能量消耗推算方程"、"仪器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学儿童体力活动与身体素质、骨密度的关联,为促进小学儿童体质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ActiGraph GT3X+型加速度计与CM-200超声骨密度仪分别对扬州市某小学313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测量,最后对小学儿童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结果 与结论男孩的MVPA与50m跑、1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