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发展造就了短视频热,本文立足对社交媒体短视频的研究,分析了社交媒体短视频的传播模式,阐述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发展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提高媒介素养、强化行业自律、坚持创新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新时期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柯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2):22-23,29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是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手段。文章介绍了公共图书馆短视频社交媒体服务的理论研究情况,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短视频社交媒体服务的现状,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短视频社交媒体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王潇  刘嘉慧 《东南传播》2021,(10):40-43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社交媒体平台延展到社会各个群体之中,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通过研究媒介平台化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分析平台化社交媒体上的多元群体的行为特征,发现现实中多元群体参与平台化治理的困境,从而对今后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化的创新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移动社交短视频在近几年获得快速发展,其轻松娱乐的基调和个性创意的内容让移动社交从文字、图片向视频过渡,同时给媒体带来新的传播形态。国内外媒体在运用短视频素材、尝试短视频新闻报道以及建立短视频新闻服务机构等方面取得初步进展,但其对短视频的功能价值挖掘有限。随着网络的优化升级以及用户扩增,短视频能在突发事件首发、现场报道取证、媒介产品创新以及多元媒体融合方面与新闻报道紧密结合,构建新的信息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5.
郑映月 《东南传播》2022,(11):20-22
我国社交媒体迅速崛起,且影响力也呈现出了逐渐提升的态势,并在我国数字媒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背景之下,社交传播模式则由此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社交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结合社交平台自身属性,对短视频传播展开了详细阐述,同时对传播中所涉及的各项传播要素的内在关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传播逻辑进行探索,以期作为同类社交平台短视频发展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江素珍 《中国出版》2022,(10):35-39
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抖音账号上涉及国家形象的短视频为例,研究其功能特征,并从结构特色、主题分布、叙事特点、内容表达这四个方面探究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社交平台建构国家形象。重点对主流媒体国家形象短视频叙事风格的多重转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转变更契合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最后从语言讯息、图像讯息、价值观讯息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以期多维度呈现社交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7.
生活情感类短视频经历了从兴起到红利爆发的过程,而资讯短视频在国内媒体环境中占比较小。梨视频定位"有趣的资讯短视频",迎合去中心化的社交传播口味,本文以梨视频为例,参考国外资讯短视频平台Now This,浅析我国社交时代资讯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推进和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民众的社交手段和平台发生了重要变化。较传统传播方式而言,短视频在表达方式和社交功能等方面有极大优势。体育赛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助力,体育赛事短视频的出现为体育文化创造了新的传播场景,但也带来了新的侵权问题。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体育赛事短视频版权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为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垂类短视频的应用和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美国第一家短视频社交网站Vine的生命周期和发展瓶颈进行个案分析,尝试以之为切入口,深入探讨短视频这一新生网络内容生产及社交形态在当下的发展规律及可能遭遇的障碍。文章认为过分专注资本和渠道维护,却疏于对精品内容的生产和创新,是短视频媒体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进而从内容生产和渠道革新两个角度,提出对我国短视频媒体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移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图书、杂志等出版物的传播、营销正在兴起。这种新趋势反映了移动社交媒体带给出版物的新影响。将微博、微信与微视、秒拍等社交媒体平台整合起来,可产生整合营销传播的立体效果,使出版物在社交媒体圈中更容易形成复合、多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5G的出现带来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活跃和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也催化了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加速布局短视频平台。主流媒体利用短视频平台构建起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矩阵,是适应当下新闻传播载体和介质不断发生变化的需要,通过优化和整合自身的传播载体,增强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并将主流媒体自身的优势和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合,同时,进一步稳定主流媒体的用户群和用户黏性。主流媒体还将通过建设自有短视频平台的方式,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矩阵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珂 《传媒》2021,(7):62-64
2019年1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视频社交媒体"央视频",平台集合了电视剧、短视频、视频直播等一系列功能."央视频"的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首个5G新媒体横空出世.作为国家级电视台,总台此次重大改革举措引发了国内众多媒体关注.本文结合"央视频"产品以及平台建设特色,分析视听时代的视频社交媒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田晨旭 《声屏世界》2017,(10):67-68
我国短视频市场的蓬勃发展引发媒体关注,同时也促进了用户增长.就目前而言,借鉴国外发展模式的短视频媒体在视频内容、 栏目布局以及运作模式上展开竞争,具有内容化、社交化、平台化、碎片化的特点.本文以资讯类短视频"梨视频"为例,分析其作为短视频媒体目前的新闻传播特征,认为其在市场规模和用户发展方面依然具备潜力和优势,未来仍需克服自身不足缺陷,优化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杰余 《新闻传播》2023,(23):67-69
伴随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交类的短视频App开始更多的成为受众的日常社交方式并且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事物的两面性决定社交类短视频App也存在着利弊,在该类App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的同时也交杂着内容审核繁杂以及传播门槛低等弊端,因此社交类媒体短视频App站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风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此类平台的媒介伦理失范行为做出归纳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迭,视频以更高的信息承载量在社交中凸显出传播价值,目前的社交产品中不乏以短视频为载体的内容,正是社交产品视频化的趋势,催生了短视频社交产品。本文对短视频社交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综合考量用户、运营商、广告商的角色,从内容层面、平台层面和经营层面上对短视频社交产品的融合路径展开分析,并就目前短视频社交广阔的前景所蕴藏的危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迭,视频以更高的信息承载量在社交中凸显出传播价值,目前的社交产品中不乏以短视频为载体的内容,正是社交产品视频化的趋势,催生了短视频社交产品。本文对短视频社交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综合考量用户、运营商、广告商的角色,从内容层面、平台层面和经营层面上对短视频社交产品的融合路径展开分析,并就目前短视频社交广阔的前景所蕴藏的危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曹曦晴  赵欢  卢纲 《新闻前哨》2023,(13):12-13
短视频持续升温,逐渐成为新一代社交流行语言,也成为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形式。湖北广播电视台主动把握时与势,乘风而行,将发展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棋眼”,利用自己在视频制作方面的先天优势,助力短视频从粗放式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主流化、专业化、精致化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深耕创新化表达,带动内容迈向垂直化;通过技术与内容深融,推动内容生产转型变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寻短视频发展之道,为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出圈”和“破局”提供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短视频因其传播的优越性,被尝试作为科普的新途径.科普的方式多种多样.基于社交媒体的出现,科普方式开始与社交媒体进行融合.本文以科普类视频为例,分析自媒体科普节目的科普效果,找到新媒体时代下科普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数字新闻情感转向的背景下,情感因素已经融入短视频新闻生产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带着个人情感走进网络公共空间的公众,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各种社交行为的同时,也在寻求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目前,主流媒体的转型进入深水区,众多主流媒体将短视频纳入传播矩阵,主流媒体短视频日益重视情感传播。作为主流媒体探索抖音平台的先行者,人民日报于2018年9月正式入驻抖音平台,  相似文献   

20.
穆青 《青年记者》2017,(23):64-65
短视频迎合了年轻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关于短视频,Social Beta(社会化商业网)的定义是:“短视频是一种视频长度以秒计,主要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与美化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由此可以看出,短视频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视频时长短,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内;二是制作门槛低,即拍即传;三是社交属性强,主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我国军事新闻的宣传与报道主要依靠解放军报等传统媒体、解放军报手机客户端以及“军报记者”“中国军网”等微信公众平台.军事新闻报道宣传色彩浓、内容严肃、框架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与受众关系的建构与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