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学校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现关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新理念。目前.由于高考影响以及普通高中学校资源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选修课程管理制度,设备、场地、师资不足,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外部评价方式,选修课程教材的学术化倾向等。^[1]国外的高中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选修课程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在更大程度上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可以说是英、美、法、德、俄、芬、日等国家致力于高中选修课程的基本动力。这些国家在高中开设选修课程历史较长,它们在课程设置、通过课程与大学联系为选修课程提供支持等方面,可供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国推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为主体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新的课程管理政策为学校的课程管理带来挑战,学校由过去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课程管理者,教师拥有了课程权力,学校的课程管理内容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鉴于学校实施课程管理政策中的薄弱环节,建议重点加强研究性课程、德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国推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为主体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新的课程管理政策为学校的课程管理带来挑战,学校由过去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课程管理者,教师拥有了课程权力,学校的课程管理内容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鉴于学校实施课程管理政策中的薄弱环节,建议重点加强研究性课程、德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深化教育改革,关键在课程的改革,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管理。本文从选修课期.角分析了财经类院校课程管理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以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课程生成系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地方财经类院校应从四个方面来强化学校课程系统运行的规范性,提升选修课课程管理水平:重视课程理论学习;融课程理论于财经课程的编制过程;课程设置突出地方特色:加强课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深化教育改革,关键在课程改革,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管理。加强课程管理,是落实学校中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班级课程管理就是在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上,从管理的层面上提出的,是三级课程管理的延伸与补充,三级课程管理得以延伸为四级课程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一,要适应地方的实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第二,要适应学校的实际,设置校本课程就是给学校设置课程的自主权。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传统、师资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校本课程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修,使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7.
王金云  杨阳 《天中学刊》2011,26(3):132-135
黄淮学院课程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课程管理意识薄弱,教师缺乏课程管理权利,校本课程开发困难重重,考试制度制约着课程管理的落实,学校缺乏课程管理运行良好的氛围。针对存在的问题,黄淮学院应从三级课程设置的权限、学校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的保证与支持、课程的监督与评价等方面建构课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中选修课作为一个独特的课程体系,国家、地方、学校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管理机构都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者为主体所发展出的课程的比例、主次等方面。本文结合中美两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管理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选修课课程管理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综合课程、课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是逐步深入与完善的,由不合理到比较合理。课程结构改革首先把活动粪课程正式作为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同学科类课程相辅相成,然后在学科类课程中又分为必修课程和多种选修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及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综合课程改革在各省市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综合课程的设置减少了学科门类和内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但这些方面的改革,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金云  杨阳 《天中学刊》2011,(2):132-135
黄淮学院课程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课程管理意识薄弱,教师缺乏课程管理权利,校本课程开发困难重重,考试制度制约着课程管理的落实,学校缺乏课程管理运行良好的氛围。针对存在的问题,黄淮学院应从三级课程设置的权限、学校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的保证与支持、课程的监督与评价等方面建构课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中选修课作为一个独特的课程体系,国家、地方、学校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管理机构都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者为主体所发展出的课程的比例、主次等方面。本文结合中美两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管理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选修课课程管理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加强选修课程建设作为本次课改的重点.目前各学校面临选修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制度还不够完善等困境,通过积极开发选修课程、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完善课程管理制度等举措,可以有效推进选修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为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而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的管理活动,基本任务是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决定于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构建学校课程管理体制,应建立健全学校课程的规划和决策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系统、实施管理系统、评价管理系统,并应加强制度和规章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中也提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园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组成部分已被规定在高中阶段的任意选修课中,而且必须获得至少6学分方能毕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更有了质量和效益上的新高度,对于所有高中学校来讲,  相似文献   

16.
学校课程管理的特点内在地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学校课程管理改革的重要前提.学校课程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管理情境的多变性、管理方法的生成性、管理主体的多元性、管理关系的伦理性以及管理水平的社会文化制约性等特点,要求学校课程管理应坚持专业性原则、分权原则和协调合作原则.召开课程委员会会议、进行课题研讨学习、开展调查访问和日常观察等正是体现学校课程管理要求和原则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谈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管理必须树立几个理念:以人为本是一个职能和价值判断;以人为本也包含着对人的制约;必须处理好以人为本与制度建设、严格管理的关系;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实施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管理的措施是: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独立或合作开发校本课程;选用教材;反映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实施情况;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学校课程管理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8.
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观是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构成及其关系的观念与主张。在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观呈现出从“权威管理”向“民主管理”、从“主客实践”向“交往实践”、从“共同课程”向“共有课程”的转变。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学校课程管理主体权责的分配变化,而且也体现了学校课程管理价值择取的深刻变革。全面把握和自觉实践新的课程管理主体观,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的意义重大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意义、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课程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的管理。学校课程的管理水平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在课程管理意识、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课程管理的拓展领域以及领导和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要重视课程管理研究,改革学校课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学校课程管理应从细节入手。学校课程管理细节的内容包括课程计划管理细节、教学管理细节等;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学校层面完善、协调、优化和整合学校课程管理的细节,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