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苏童小说《西瓜船》讲述了一场由西瓜船上的少年杀人事件而引发的城乡碰撞,小说文本的前后两部分语符表层互相割裂对转,呈现出修辞性语境差。文章从小说语境认知表层和深层上的错位和颠覆入手,挖掘出语境差视域下文本人物、情节、主题等因素由不平衡转向平衡的升华,在语符的颠覆中实现其审美的超越性,完成了城乡对立下关于复杂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语境作为参与建构文学话语的因素 ,是一个需从多维视界加以审视的复杂体。语境各因素交织于文学话语的语符层面、认知层面与审美层面 ,组成了文学话语与语境的多维形态。它构成了文学话语语境要素间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语境要素的相互融合 ,常是由文学话语视角的交替引起的。相融合的语境要素可能处在互动的干预中。语境层面的多维性使文学话语的表达与接受也呈现出多样性 ,造成了话语表层价值与接受者价值认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语境各要素的不平衡会造成"语境差"现象。本文试图从"语符层面、交际双方以及创作与解读"这三个角度,对王蒙的微型小说《探病》进行语境差现象解析。  相似文献   

4.
句法象似性是语符量与其表达概念量的自然关系和相似性。文章从关联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句法数量象似性,将数量象似在言语交际中的出现视为一种明示交际。说话人为了获取交际的最佳关联,增加或者减少语符的数量,从而确保了听话人能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变化的语符数量充当了明示刺激,迫使交际者改变和构建自己的认知语境,理解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5.
以民歌、秧歌、剪纸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陕北民俗审美文化以其简洁、素朴、夸张、热烈的审美风格而传达了陕北地方民众刚健、清新、欢娱、福乐的审美精神。然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性语境下面临着变异乃至异化困境。解决这一困境,需要从表演形式与艺术内容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重建。这一转化与重建不仅有利于陕北民俗审美文化本身的发展,它亦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构成了社会文化、审美、解构重构三大批评系统,他们在世纪文化语境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从泛政治到泛文化的基本走向。这一走向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而对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是文学批评形态流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功能。对文学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最常规的功能,它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恶搞"一词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香港而后进入中国内地。网络文学恶搞运用戏仿、反讽、拼贴等手法对原文本进行再创作,并对其言语、形象、意蕴三层面造成解构与颠覆。在后现代语境下,网络文学恶搞文本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狂欢化、视觉化等特征。网络文学恶搞的游戏审美与娱乐精神给人们带来身心放松的同时,也有其令人担忧的一面,应该意识到它在解构之后还应当有所建构。  相似文献   

9.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钱付良 《文教资料》2008,(10):20-22
在后现代语境下,<红楼梦>在内容上刻意对内容的消解而远离政治与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上以"新奇别致"的审美游戏的方式来加以表现,在语言上则以形而上的意识对语言结构的颠覆来冲击封建理性主义的顽固结构体系.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方面都使人意识到是对封建传统思想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1.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只有当已有的图式与新听到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才能实现对听力材料的成功理解。同样,口语表达的过程也受到图式的制约,只有大脑中存有与话题相关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时,才能准确、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建立厚实的语言图式,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内容图式,激活学生记忆中已有的图式,并向学生传授科学的认知策略,以达到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经验是个人从学习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的体验和积累。语文教育过程是语言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不仅是知识的记忆,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以较高的效率促进这一过程。然而现代语文教育在材料上脱离学生的语言经验和社会生活,教学不以学生为中心,脱离了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异质美重构是原作美在译作中的重新构建,主要体现在音韵美、词句美和篇章美的重构。重构的过程就是译者翻译思想美学特征的显性表达。曹明伦教授的三篇译文《苏格兰》、《豹子身上的斑纹是怎样来的(节选)》及《广告三则》作为异质美重构的典范,完整地呈现了其翻译思想的美学特征:敏锐的审美直觉、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语言文言美及语域风格美。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的立足点是语文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从哲学角度审视,从“语文是介质”的本体论出发,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在言语内容与思维内容的一体,在其以“言意体”——由各科内容这个“质”与语文符码这个“文”融合而成——的生成为内容。语文教育旨在培养一定语境中生成“文质相称”的“言意体”的能力。语文教育的立足点理应在“文质相称”“言意体”的生成,在“文质相称”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5.
维索尔伦的语言观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汉英公示语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语言语境顺应和非语言语境顺应,动态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文应在语言表达方式、格式措辞等方面尽量顺应英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英国语言教学方法,如思维重构、技巧性及游戏性阅读、小班和谐授课、讨论合作、自主学习、BTEC教学模式、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外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种符号交织、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交际,而这个过程的目标指向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意义构建过程参与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而是与语言共同作用的各种文化符号。要想让各种符号在课堂上产生真实语境下的意义,我们需要把语言重新置身于它本来存在的情境中,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交际中的常态:多模态介入。该文旨在通过对外语学习本质的讨论提出一种以实际课堂操作为基础的多模态语用文化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英公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示语的应用是全球性的。文章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并按照目的论应遵循的三个法则,探讨了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常见公示翻译中存在的不足来探究公示语翻译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学说为中国历代所重视。然对其观念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其思维的重视。而对其思维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待言说的。笔认为先秦儒道的思维,是人与对象的生命一体化的主体性、整体性、诗意性的心理过程。而将这一心理过程以诗意的语言及类比隐喻的方式予以表述,便形成了儒道化,儒道化正是其思维的结晶。本拟从思维的定位、思维的素质、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符号及其表达等方面对先秦儒道思维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公示语的翻译研究由于起步较晚,所著论述不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而威密尔等人提出的目的性翻译理论对系统而规范地研究公示语翻译很有指导意义。由于译入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以及目的语读者的不同,为实现目的语中公示语的功能特征,译者首先要确定的不是如何译的问题,而是可译不可译的问题。同时应该借用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和符合目标语读者思维习惯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公示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