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马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 ,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先写卖火柴 ,再写遇车祸 ,最后写小珊迪惨死。其中 ,在“卖火柴”和“遇车祸”两部分中 ,有一个过渡段 ,写了作者对小珊迪换零钱不回的猜想 ,但又觉得他不是“那种人”,然后 ,顺畅地引出小利比的到来 ,道出了小珊迪不回的缘由。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 ,我采用从过渡段切入 ,导读全文的教法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 ,读中…  相似文献   

2.
加强考究重视朗读培养能力──《小珊迪》一课的教学设计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李平《小珊迪》一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材六年制第七册语文课本第6课《小珊迪》,所述的事感人至深。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在文章结尾所揭示的那句话:“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按照这句话的导引,可以从两个角度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故事的动人:其一,小珊迪那孤苦贫困、饱受饥寒的悲惨情景足以引发人们的深切同情;其二,小珊迪那处贫不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益发激起人们的由衷敬叹。  相似文献   

4.
《小珊迪》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文中小珊迪怎样卖火柴?去找零钱后为什么叫弟弟去还钱?他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时关心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用人物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为让学生理解小珊迪的不幸经历及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我们引导学生从读懂人物对话人手,入境动情,以获得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小珊迪》(人教版第七册)这篇精读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感人。作者饱含深情地赞美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激发了读者对小珊迪悲惨命运的同情。学习本文,要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  相似文献   

6.
《江西教育》2012,(11):15-15
<正>【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从珊迪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了他的可怜,还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小珊迪的同情?生:在小珊迪请求先生买火柴的四次对话中,我们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份同情。师:在那样的情况下,小珊迪会怎样说这几句话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再读一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生各自练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断定”“目不转睛”造句。3.学习通过人物外貌、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三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可有个小男孩,每天都在饥饿、痛苦中挣扎,幸福与他无缘。而他却有着纯洁而美好的心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小珊迪。(板书课题:小珊迪)二、回顾课文,明确目标。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案例案例一为加深学生对小珊迪“诚实善良”美好品质的感悟 ,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 :课文已经读过几遍了 ,此时 ,你有哪些问题呢?生 :如果小珊迪受伤后没有让弟弟送还零钱 ,那位先生会责怪他吗?生 :如果小珊迪没有受伤 ,事情会怎么发展呢?生 :如果小珊迪没有受伤 ,他会怎样花那十一个便士呢?(其他学生发言略)师 :下面请大家各自选择一个问题 ,通过想像写一个片断。(学生写好片断后指名朗读)生 :小珊迪换回零钱 ,随即往回走。可就在这时 ,一辆马车迎面驶过来 ,只听“啪”的一声 ,他重重地摔在地上。他只觉得全身麻木 ,站起来低头一看 ,…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发表了署名柳笛的一篇文章,题为《<小珊迪>一处笔误》。文章批评“小珊迪”临死前对“我”说的一段话是作者的一处笔误,且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意见。对文中所持的“笔误”之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小珊迪临死前的这段话本来是作品独具匠心,妙笔生花之处,竟然被简单地视为“笔误”,不能不使人感到愕然。笔者认为,《笔误》一文所  相似文献   

10.
《小珊迪》(七册第24课)这篇课文以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为中心,以“找还零钱”这一中心事件为串线,具体叙述了小珊迪“饥寒交迫。邀买火柴”“为换零钱,轧断双腿”“临危之际,找还零钱”等内容。课文具有中心思想外露,中心事件明确,课后习题揭示了文章内容、重点、难点等特点,据此,可设计以下几种教法。教法A:中心突破中心思想外露,是课文特点之一。结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不妨直奔中心,再以  相似文献   

11.
李明 《四川教育》2006,(6):36-36
[案例]《小珊迪》 (一生在熟读课、小组合作探究后提出了“小珊迪的死”是否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该负法律责任,马车车主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2.
一、形象分析法教《小珊迪》《小珊迪》文章情节曲折,形象典型,事件和人物间关系明显,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好品质,是随着情节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时,激发想象,有助于帮助学生感知小珊迪的美好心灵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学第一段时...  相似文献   

13.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安·斯坦雷的作品,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作者用了第一人称,以“我”的言行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样不仅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文中“我”的心理活动更有力地烘托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品质的可贵。具体说来,“我”的心理活动经过了厌烦、同情、感动、赞扬几个阶段。故事开始,当“我”和同事站在旅馆门前,小珊迪过来卖火柴时,“我”和同事都显得厌烦,表现在同事极快表态“不,我们不需要”。当小珊迪再请求时,我  相似文献   

14.
《小珊迪》讲的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小珊迪在一次卖火柴的途中,为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地死去,他在临死前,表现出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的事。作者按两条线索行文:一条是通过小珊迪的行为揭示他诚实、善良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小珊迪》为例,说说怎样从抓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初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即直奔中心。教师提问:“本文哪一句话能揭示中心?”学生不难找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二、紧扣中心句理清脉络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中的重点词语“饱受饥寒”和“美好的品质”,而后发问:1.文章是怎样表现小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在朗读领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感知他饱受饥寒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17.
学完《小珊迪》一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人感动?”学生有的说,小珊迪再三请求“我”和同事买火柴时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后,还不忘叫弟弟送零钱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临死前心里还想着弟弟小利比……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教学案例】《小珊迪》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小珊迪》,大致了解了小珊迪的为人。谁来说说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生答)师:课文中的"我"是当事人,一开始并不了解小珊迪的为人,文中有一段话写了他第一次与小珊迪接触后内心对小珊迪的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相似文献   

19.
《小珊迪》(第七册)是一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赞美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好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文章结尾告诉我们:是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打动了人们的心。那么,究竟是什么美好的品质打动人们的心呢?为什么这些美好的品质能打动人们的心呢?这正是阅读这篇课文应该知道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想谈谈如何围绕这个重点安排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20.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的一篇作品,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换零钱时不幸被马车轧伤致死的故事。课文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守信、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我”对小珊迪的认识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