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历史上一位侠义人物,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关于"尚武思想"中"勇"的学说,则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阳  张镜宇 《当代体育科技》2020,(7):208-208,210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以及体现,其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中华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并逐渐被世界更多人认可和接受,不但是由于其精湛的武技,还由于其含有的谦逊、仁义、忍耐、坚持和宽容等武德以及武术精神。本文主要阐述了武术中儒家"仁礼"思想的体现,同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3.
韦力 《收藏》2014,(7):152-154
今人日"礼"多指礼貌或者礼节,古人日"礼"则不止于此。唐初大儒孔颖达认为"礼"起于天地未分之前,于《礼记正义序》篇中云:"是天地未分之前已有礼也。礼者,理也。其用于治则与天地俱兴。"儒家不仅将"礼"看作是天地人之间的自然法则,还将之与政治相联系,认为如若掌握并充分运用"礼",政权即可长治久安。春秋时期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学生,此六艺后被奉为"六经"。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儒、道等诸子百家体育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孔子体育思想以“礼”为核心、孟子以“仁”为核心、荀子以“结于一”为核心、老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墨子以“兼爱”为核心。诸子百家体育思想为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凝聚注入了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影响着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方向,其形成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基本框架,推动了体育娱乐活动的空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颜强 《新体育》2014,(10):111-111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更接近于传统儒家所言之“礼”。这不是一种礼节,而是一种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通过肌体投入和实践,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超越。一个刚刚“仓廪实”的社会马上就要转入“知礼节”的模式,殊为不易。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又称"国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受中国古代道家、儒家、释家等诸子百家等思想的影响,中华武术主要是以身体技击动作为主,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态,以精、气、神协同,注重内修外练,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苏建波 《体育科技》2010,31(4):26-30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逻辑分析,对武术爱好者和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从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之间的道德礼仪动作、宣传力度、场地设施等方面。跆拳道推崇"礼始礼终"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学习武术过程中及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为目的。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武术只留下一抱拳礼仪。中华武术先要有武德才能让武术立于不败之地,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华武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的对比揭示了学习武术武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好的发扬中华武术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武术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冰 《武当》2003,(2):22-23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念之后,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因此,作为一脉文化,武术必然会受到儒家主流文化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儒家与武术 儒学是我国思想发展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仅是儒学的创始人,还是将原属于“王官之学”的武学传播到民间的有功之士。  相似文献   

9.
":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圣贤对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和经验总结,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之衡量尺码,也是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理论组成部分。文章认为,若将"四书"列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习课程,意义深远。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人才,无论是提升文化素养,还是深化国学文化,或者规范道德行为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与表现特色作了论述。文章认为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本体论构成了中华武术的认识论基础,这主要反映在武术思想中的道论、气论与天人合一论。文章指出中国古典哲学的朴素辩证观是中华武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表现在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成为武术的战略原理,阴阳辩证法构成了武术技击方法,以及武术思想中的形神统一观。文章还分析了儒家仁学对中华武术的深远影响,指出“仁义”观念成为中华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及专家访谈法,对长沙体校武术班散打方向学生训练课礼仪运用情况、常用礼仪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礼”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以文明礼仪之邦而著称.“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教学训练中,“以德为本,贯穿始终”作为教学的基本特点.但近年来,对武“礼”的淡化带来了习武人武德失范问题.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武术教育对礼仪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代武术训练、教学中礼仪应用的淡化同样也是散打训练中的一个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武术散打训练课礼仪的运用进行研究,旨在对课堂行为规范中“礼”的要求,以使习武者达到真正“德艺双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尚力思潮”中的分水岭。他第一个提出了“心力”启蒙的问题,他继承了严复但又不同于严复。在严复、鲁迅、毛泽东所形成的“正反合”的辩证法关系中,鲁迅居于“反”的位置。他的思想来源于达尔文主义、西方浪漫文人和中国民粹主义的代表章太炎。  相似文献   

13.
功法是武术三种形式之一。在武术技术传承中,功法有其重要的价值。研究认为:(1)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传承的重要基础;(2)武术功法还体现了武术"内外兼修"的思想;(3)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从"假想"攻防到实战的"桥梁";(4)武术功法凝聚着优秀的武术技击招式。因此,在武术技术传承中要重视功法。  相似文献   

14.
浅谈宋代武术的“十八般武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宋朝历史320余载,可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宋朝也是我国武艺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而武术器械作为演义武术发展的重要元素,研究在这一时段"十八般武艺"的演变,对认识宋朝武术在中国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力图清晰地刻画出宋朝武术器械的更替,从而更加生动地描绘出我国武术器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阴阳观对中华武学的技、法、理辩证思想都给予更为终极的关怀,是武学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阴阳二气结合的万物之理,解释了“道”和变化的辨证思想理论,对于武学拳理思想、技法招式和功法炼养给予了深切的关怀,构建了武学丰富深远的技击原理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在很长的发展时间里,一直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奥运战略"发展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研究表明:"奥运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平台,促使中国武术走向国际,但同时应注意,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中国武术逐渐形成了对西方体育的模仿,自身文化个性遭到削弱,同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易经》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阴阳、五行、八卦三者结合而集大成的《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武术,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了易经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观、八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武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8.
语言遮蔽与武术的语言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儒道两家对语言遮蔽的认识与对策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武术对语言遮蔽的突破方式,指出其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对现代武术研究中的语言表述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巨作,武术套路教练员在现代竞技武术领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高教练员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的主要途径。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借鉴《道德经》的教育和管理思想,阐述从中得到的提高武术套路教练员专业素质的一些启示,从而促进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体育教练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启迪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