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废池乔木”何以“厌言兵”甘肃永登县一中王仁武姜夔《扬州慢》一词中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前一句写扬州遭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状。但“犹厌言兵”陈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就语法关系来看,显然是“废池乔木”;可有人以为“废池乔木...  相似文献   

2.
姜夔词《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课本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这虽讲得通,但我觉得不如作另一种解释。按照课本注释,“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省略句。假如把它看成主谓句,不仅照样讲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课本的注释中译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古诗文疑难词句汇析》(续篇)中把“犹厌言兵”也说是“‘犹厌’是省略的主语‘人们’的谓语,为了强调,与表时间的状语‘言兵’倒置。‘犹厌言兵’,即‘言兵犹厌’,大意是:人们如今谈起那次金兵的洗劫,  相似文献   

4.
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姜夔《扬州慢》的注释育四处值得商榷。[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乱留下的)只有被破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人民还在诅咒战争。厌,厌恶。胡云翼《宋词选》注与此同。“犹厌言兵”的主语按教材注是“人民”,但诗句本身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是“废池乔木”。谁对呢?当然是诗句本身对。因为理解任何诗句,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五册入选了姜夔早期代表作《扬州慢》。课本对这首词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释乃“(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我认为此注释值得商榷。显然,课本中的注释把此句视为成分省略,故补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的字句。这样  相似文献   

6.
高六册《宋词二首》一课选有姜夔《扬州慢》一词,上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词句,课文注解云:“(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这则注解,从词句所表达的最终意义看,是对的;但由于该注解未提及词面上的意思,从而掩盖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从词句看,“废池乔木”是主语,“犹厌言兵”是谓语,即“被毁坏的城池和大树都厌恶谈到战争”之意。“废池”与“乔  相似文献   

7.
对姜夔《扬州慢》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老版全国通用语教材第五册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新版普通高中《语》第三册,依然采用旧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相似文献   

9.
高中第六册《宋词两首》中姜夔《扬州慢》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可以说它是全词中最生动的词眼所在,通过拟人手法借物言人,传神地刻画出人们当时的厌战心理。南宋末期,朝廷君臣屈辱求和,偏安一隅,国力逐渐衰微,金兵又不断南侵,兵连祸结。...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链条     
岁月湮没了太多的曾经,历史遗留下太多的废墟。在这些废墟中,我们看到的是尘封的岁月,是碾碎的过去,还有褪色的历史。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相似文献   

11.
原文“淮左右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白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相似文献   

12.
姜夔的《扬州慢》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其名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解释却屡屡变更。新课改后,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也选了这首词,但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解释为“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是战争的见证,人们不愿再受金兵的蹂躏。”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姜夔《扬州慢》一词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语,全国通用语文教材老版第五册对该句的解释是:(人们看到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其的解释也与之大同小异:人们看到被破坏的城池  相似文献   

14.
《杨州慢》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现被选入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这首词从好几个角度,用好几种方法描写了当时杨州的凋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黍离》之悲”,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讲都堪称上乘。在这篇短文里,我不想从这些方面对这首词作出评介,只冒昧就课本的两条注释,提些异议,以教于大方。其一,“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课本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战争”。  相似文献   

15.
姜夔,南宋后期词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词作《扬州慢》描绘了战乱后扬州的凄凉景象,寄托了作者的哀思,格调清雅,韵味深长。基于此,从分析该作品的佳句入手,来体会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黍离之悲",从而分析出姜夔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闻新 《教学随笔》2014,(1):71-73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渡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相似文献   

17.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③。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④。淮左名都⑤,竹西佳处⑥,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⑦,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⑧,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⑨,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⑩  相似文献   

18.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虁的代表作。扬州自隋朝开通运河以来,一直是万商云集,繁胜一时的名城.然而到宋室南渡,金人北来,昔日之繁华都市乃一变而为边境重镇.尤其是在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人两次大举南侵,烧杀掳掠,一代名城惨遭洗劫,元气顿丧,历时虽久,仍难  相似文献   

19.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20.
夕烽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集注》引赵曰:“言安史之兵,犹出没陇上矣。”上若亦谓:“公在秦州,安史之兵,犹出入秦陇间,‘过陇’句谓过陇而往,烟堆隔远,举火为难也。”按:傅卿、长孺、沧柱、二田、西河等俱以本《诗》为子美在秦州所作,且列于《除架》、《废畦》之后,则已届秋末冬初。是时,史思明与李光弼鏖战于河阳,不惟安史蟠踞之域,远离秦陇,其力较衰,更不能西进矣。且《诗》明言传光塞上,然后照秦。此子美因见秦州西方夕烽而发,与安史之兵无涉也。试检史料,自至德二载秋冬,唐复两京之后,复有安史之兵,逾河而西者乎?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