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中,李杭育重点塑造了福奎和耀鑫两个"最后一个"形象。但他在表现这两个"落后者"形象的同时,并未将阿七和阿苗等新人物简单地置于"落后者"的对立面。李杭育通过时代发展下的落后者和新人物来表现当时社会发展下复杂的新旧关系。这种新旧关系的书写与作者当时孤独的创作心态有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的"心理情结"。这是《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后,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逐渐成形,进而推动了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80年代的中国坛,呈现出色彩纷呈,多元共生的局面,“化寻根小说”即。是其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学现象。1985年前后,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如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隆等,在报刊上撰,倡议、宣扬有关化寻根的主张,并以他们的创作阐释其主张,形成走红一时的学潮流。笔认为,老舍虽早于“化寻根派”作家数十年,他的小说也没有冠以“化寻根小说”,但老舍实为中国现代学史上开“化寻根小说”风气之先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李杭育,新时期以来重要文学流派“寻根派”的代表作家,现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25岁,他以“葛川江系列”小说闻名文坛;26岁,以《沙灶遗风》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7岁,他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作品”——李田桑诞生。  相似文献   

4.
以“最后一个”命名的小说,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佳作,往往隐含了历史的挽歌意味。但张国增的这篇《最后一座木房子》,不是那种关于“文化寻根”的宏大叙事,它指向的是个体生命的神秘梦魇。这是一篇颇有神秘色彩的小说。小说中的神秘感,不仅仅来自于内容的神秘,如木匠锡昌破坏了锡福新房子的风水,并导致了锡福的死亡,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表面看是写主人公李彤自杀这一美的毁灭的悲剧,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表现主人公李彤作为自由自在、任情随性的"仙"被谪入现实之后的困顿、挣扎和解脱,并以此来展示人性和现实的冲突。李彤的悲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在现实中寻找自身的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带灯和元天亮是《带灯》小说两个主人公,作为小说叙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出现。作家给主人公命名匠心独具。带灯对元天亮的痴迷和崇拜,实际上是已经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的"带灯"对光明、温暖、公正的行政(社会)秩序的渴望,也是作家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焦灼心理的形象折光。  相似文献   

7.
小城文学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李杭育80年代的几个短篇,对"葛川江"上的一群朴野、粗拙的精魂,表现出了无限的神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精魂与民族气质的正面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世纪新文化的创建过程,成为新时期文学中小城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摘要: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探讨主人公“寻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1980年年代,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刻画了"最后一个"人物形象系列。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某种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在历史变革时期的遭遇,表现了"最后一个"无可奈何地告别历史的命运。这些"最后一个"的悲剧命运,呈现了历史进程无比巨大的威力,也展示了历史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真实与梦》是斯帕克创作以来较后期的小说,延续了她对于现实与虚幻的探索,即探索那"真实与梦境之间的无人所领之域"。本文从小说人物角色的呈现和"失踪"这一主要母题两个方面来探讨斯帕克给予虚幻与现实悖论性关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李杭育等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开始将“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把目光投向民族传统文化,以他们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积淀的民间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寻根文学潮流。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寻根文学的发生、发展、衰落与这些知青作家的倡导、创作以及后期所遭遇的困境息息相关,而这一切给整个新时期的文学进程留下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麦琪的礼物》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夫妇在圣诞节来临的时候牺牲了他们各自最宝贵的东西给对方买礼物的故事,小说以"欧.亨利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两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的纯洁和善良,同时也表现了美国下层人民面对金钱和爱情时的艰难和辛酸。本文通过分析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来达到探索小说故事情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丽芳 《教师》2011,(20):124-125
钱中文认为理解"复调小说"的含义,关键点是: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本文即从他的第一个关键点入手,探讨《藻海无边》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从而加深对小说中复调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杰克·伦敦的小说中,主人公总是在和自己遇到的各种险恶境遇作斗争。境遇是杰克.伦敦小说中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和展示主人公英雄气质的舞台,同时境遇使得主人公的理想幻灭,这也就决定了主人公的命运最终将以悲剧而告终。而"饥饿感"在杰克.伦敦的小说中既是造成极端境遇的原因,又是极端境遇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5.
奈保尔是当代"换语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由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外来的思维方式和多重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创作中的"寻根"主题得以凸现,对其小说<抵达之谜>进行分析,进而展示主人公及作者作为陌生人在孤独中的寻根逆旅.  相似文献   

16.
李涵秋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小说作家,其《涵秋笔记》虽属旧体志怪传奇小说集,但内容上却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其单篇小说《蝴蝶相思记》注重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双花记》带有自叙传的性质;《雪莲日记》是日记体小说;《红鸳语》是"集锦体"小说;《黑美人传》是寓言体小说;《穷丐》则是现代短篇结构手法的尝试之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寻根小说《小鲍庄》进行重读,旨在通过对洪水神话在小说中的置换变形,以及"为人类受难的英雄"和"毁灭—重建"的神话原型在文本中移位的探讨,深入分析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衰微。  相似文献   

18.
欧茨的作品《我带你去那儿》是一部描写女性个体成长与自我生成的小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和期待。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分为"外出求学"、"经受考验"、"走向成熟"三大阶段,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体成长的人生历程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个人成长主题,诠释了作者渴望女性走向成熟、完善自我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9.
林渤 《文教资料》2011,(16):25-27
本文利用文化空间理论对雷蒙·威廉斯的小说《第二代》进行研究和赏析。威廉斯所创作的"威尔士"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小说《边界》和《为蒙诺德而战》都围绕主人公的威尔士情结展开叙述,甚至以此为主题。本文认为,《第二代》与这另外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小说中关注的是牛津这个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现实。小说中的社会是一个工业主义影响深远的社会。作者写作该书的真正目的在于对该社会中纷繁芜杂的现实提出自己的洞见。工业主义就像是一台大石磨,在工业化社会里,无论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还是知识分子,都会被它所碾磨,它才是作者谴责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法国当代作家图尔尼埃小说的突出特点是深刻的哲理寓意性。他的第一部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在主人公鲁滨孙的精神探索过程中深刻阐释了返回自然的哲理寓意。这一哲理寓意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人类精神探索的必然结果,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警示人们改造现实创造更高程度文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