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雷雨》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情感经历有紧密的联系,本文试从这部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情感倾向几个方面论述曹禺的生活经历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关汉卿通过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美国三部曲"的问世,标志着罗斯已经成功转型为一个新现实主义作家。其中"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人性的污秽》(2000)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本文将从故事的地域、时域以及小说人物主体塑造三方面分析《人性的污秽》这部作品,解读菲利普·罗斯在该作品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剧,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戏剧文学力作,它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在人物形象方面,曹禺先生主要塑造出了蘩漪和周朴园两个极具复杂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在戏剧结构方面,作品充分发挥了“三一律”戏剧结构的优势,使《雷雨》结构紧凑连贯,矛盾冲突集中而尖锐。在语言方面,《雷雨》的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合词,且极具个性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人物遭际、创作心声、生活体验等方面考察《雷雨》,认为作品蕴含着揭示人生残忍,悲悯生命冷酷的主题。作者因发现人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残忍,由此而产生痛苦,生出怜悯和悲伤之情。作品暴露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体验残酷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雷雨》研究近70年来,鲜有符合曹禺创作初衷的中的之论。根据曹禺的提示"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站在上帝的视点重新审读《雷雨》,可获得一系列全新的且能贴近曹禺创作初衷的观点:推动《雷雨》创作的本源力量是人的性爱情感,《雷雨》人物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性爱情感而挣扎着,《雷雨》的矛盾主线是周萍与蘩漪及四凤的乱伦情感纠葛,主要冲突是人与神的对抗、搏击,主旨在于揭示宇宙间隐秘不可知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最后启示人们要得到拯救,必须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   

7.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人性的解放自由,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潮流。这股潮流从西方传入中国,深受封建传统压抑的中国文坛,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迅速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曹禺的《雷雨》等一批进步剧作,就是在这种进步思潮的推动下问世的。这些作品受易卜生《玩偶之家》及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欧洲文学的影响,闪烁着时代进步的思想。《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和曹禺创作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繁漪正是由文学形象中“前驱”和“后继”的纽带相系而被置于世界文学同一系列中的两个典型。 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典型的悲剧命运、典型特征、美学性格塑造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个体所具有的相同的美学价值作些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路翎和他的长篇小说在现代文学之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其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以别样的个性姿态在中国现代文学之上独树一帜。其三部代表作品《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燃烧的荒地》中,血性人物的塑造充满不同生命力形态的野性的人,在困恶的环境中无奈地挣扎而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家对于人性解放的渴求与希望。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作品中的底层形象可以根据其作品主题大致分为两类,移民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和国内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浪潮的见证者。他们都是生活贫苦的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生活境况的描写以及人性心理的描摹,展现出这些边缘人物生活的窘迫,人性的本真或扭曲,体现出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和海外移民的双重影响,力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对最具矛盾深刻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予以真实展现与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世说新语》的人物世界里,儿童和少年也获得了独立价值,少年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形象第一次大规模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少年儿童形象,作为魏晋名士成长阶段的记录,既有作者对人物形象塑造一贯性的艺术追求,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文化意义。这些少儿形象,既有着少儿特有的自然纯真,又有着那个时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印记。从文化角度阐释这些少年儿童形象,对我们认识《世说新语》一书以及魏晋时代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雷雨》主要的戏剧冲突是蘩漪同周萍的冲突,因为这对矛盾表现得最充分,最能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最能充分地表现出主人公(蘩漪)那最“雷雨”的性格。但这对矛盾不是《雷雨》的主要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2.
芥川龙之介有多篇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以芥川龙之介的五篇作品为代表,从作品主题意义域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叙事结构的设计变化、局部细节的充实丰富等方面采取细读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把芥川的小说与《今昔物语》中的原作作对比性研究,比较的结果是清晰展示出芥川把情节简单、主题意义域单纯、人物虚指、原色展示、不介入人物内心、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今昔物语》中的历史故事改写创作成情节复杂、主题意义域丰富、充分展示人物内心、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形象的现代历史小说,比较中让我们感受到芥川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芥川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他不愧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3.
《旧约·撒母耳记》的家庭悲剧为《押沙龙,押沙龙!》和《雷雨》的家族叙事提供了原型。两部作品运用截然不同的叙事艺术,对《圣经》叙事加以“移位转型”,形成了两对相似并相互关联的“乱伦三角”叙事结构,显示了各自的精神价值诉求和文化传统底蕴,彰显出以基督教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教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1943年至1944年间,陈绵出版了《候光》《人群》和《半夜》三个本子。一方面,陈绵的作品深受法国戏剧影响,呈现出对戏剧技巧的娴熟驾驭,也理智地保持与技巧的距离,自觉走向对人物深层心理的探索和对世态人心的反映。另一方面,陈绵呈现了北京的地域人文景观和老中国人物群像,在对自身与制度的双重批判中表达朴实的底层关怀,描绘出一幅近代北京生活“浮世绘”,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的归复与坚持。由此,陈绵的剧作呈现出中西交融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5.
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主题的多义与深刻,是《雷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矛盾的外在行为与复杂的内心情感的统一,构成了《雷雨》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对主题的揭示也远远超越了政治、历史和时代的意义,上升到对人类情感与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自从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问世以来,这个人物就引起许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本文试从夏洛克这一形象复杂性格的深刻性,丰富性入手,从正反两种“导向”分析,探求剧作家在喜剧人物夏洛克性格中融入的深刻的悲剧美学效果,及寄寓其中人性复归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7.
刘庆邦的长篇力作《红煤》旨在挖掘中国现实国情下的人性,在此意义上与法国名著《红与黑》有异曲同工之妙。两部作品在叙述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也极易让读者产生联想。宋长玉和于连的成长过程既显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又有各自时代影响的痕迹,而更加主要的还是两者性格上的本质差异——他们看似相近的人生历程,却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咏叹调《去追随我心爱的戈桑》的二度创作问题,提出二度创作不只是演唱技巧和演唱情感,而且要了解歌剧本身,对人物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特征进行二度创作,从而演唱出真切、细腻、感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威廉·索姆赛特·毛姆以犀利的笔触创作了大量刻画鲜明人性的短篇小说。作为爱德华时代雅俗共赏的大家,毛姆有着挥之不去的绅士情结;受制于文化环境和个人成长历程,这一情结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是矛盾的。《午餐》讲述了青年作家与中年妇女共进午餐的故事。文章拟从绅士情结的角度,解读男主人公对绅士身份的抉择,探寻折射在毛姆自身矛盾的绅士情怀及他的理想绅士观。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荷塘月色》深为读者所喜爱,作品充分展现一种自然和人性融为一体的美。从优美的意境、真挚深厚的情感以及对人性的追求等角度来分析作品,探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