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尽管老腔植根于华阴乃至秦东的民俗文化土壤之中,但它仍具有一定的文人文化特征。不仅老腔的形成与完善深受文人文化的影响,而且老腔的发展变革也深受历代文人欣赏趣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华阴老腔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地方戏曲,深深地植根于关中的地域文化之中。它不仅是对华阴、秦东乃至关中地区风俗民情的一种原生态展示,而且是秦东人民文化个性的一种深情表达。此外,华阴老腔还体现着老腔艺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与对生命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老腔无论题材、情节都表现责任、正义、忠贞,传达出忠君爱国、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进取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老腔甚至连人物都是气宇轩昂、威武雄壮的,在形式与内容相呼应中,唱词风格更是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犹如性刚者好怒,老腔在力量的象征、战斗的征服中,全方位展示出阳刚美。老腔的阳刚之美也是富有精神意味、文化内涵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华阴老腔是秦东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热烈豪迈、苍劲有力,唱中带吟,吟中有唱,号称黄土地上的摇滚乐。它在话剧和电影中亮相,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在春晚中表演,这些形式的结合使得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被更多人熟悉和喜欢。华阴老腔合唱化编创是一种崭新的探索,文章通过对经典曲目的研究,将其中旋律、和声、节奏节拍、曲式结构、语言等要素进行梳理,进而阐述华阴老腔合唱化写作的创作构思、写作路径。将华阴老腔的音响和表现形式进行适度的合唱化研究,以期有更多展现的可能,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老腔无论题材、情节都表现责任、正义、忠贞,传达出忠君爱国、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进取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老腔甚至连人物都是气宇轩昂、威武雄壮的,在形式与内容相呼应中,唱词风格更是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犹如性刚者好怒,老腔在力量的象征、战斗的征服中,全方位展示出阳刚美。老腔的阳刚之美也是富有精神意味、文化内涵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华阴老腔是陕西的古老地方戏之一,原是华阴皮影戏的配乐,而今放在舞台前演出。永兴坊乃西安的著名文化旅游景区,通过两次对永兴坊内华阴老腔的演出进行采风和问询,试图从乐器、音乐本体以及表演姿态分析等方面来阐释现今的老腔艺术。  相似文献   

7.
老腔是一个极富特征的符号,体现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精髓,展现民众需求的一致性和集体意识,体现儒家的仁、忠的价值观,充满英雄情结、正义善良和创造精神,形成慷慨、苍凉、古朴、诙谐、圆融的艺术风格。老腔以其独特的审美观,体现出民族文化心理,并泛化为伦理道德范式。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题目】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9.
虽然老腔在发展传承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但它仍具有说书艺术的古韵遗风。说唱性是老腔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主要表现在老腔前手的说书人特征和剧本的说唱性特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秦东是戏曲之乡,同州梆子、阿宫腔、合阳线偶戏、碗碗腔、老腔、二华迷胡等百花齐放。秦东戏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秦东百姓的精神食粮,它传承着地方民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在高台教化方面,秦东戏曲有利于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净化村民的心灵。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秦东戏曲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与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与严厉的一种。他们从文化艺术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对文化艺术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严重异化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痛斥大众文化的平庸化、商品化、齐一化和意识形态功能。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我们需要作辩证分析,既要认识其合理性,又要看到其缺陷,从而为我国在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社会的人,学生与社会文化,尤其大众文化的关系日趋密切。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的重要部分——大众社会。从对大众文化发展状况、特征的认识出发,通过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亲缘关系,探讨作为"亚文化"的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语文教学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群众文艺是群众文化开展的重要手段。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培养从事群众文化的人才是大学审时度势进行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社会文化注入新活力的重要方面。着力思考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问题,带动和建设好群众文艺专业,才能为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媒介接触快速趋于多元化。原本归属于大众文化群体的受众,逐渐被多元媒介接触分割为从属于多个小群体、小圈子的用户,群体极化现象由此受到关注。从多元媒介接触到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之间的环节——主体间性是如何发生效力的,认为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的大圈子与新媒体时代的小圈子都存在群体极化现象,但主体间性导致前者形成高度可控的群体极化现象,而后者则易形成与其所处大众文化相对抗的小圈子、小群体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界关于大众化价值功能的阐释一直存在着精英主义的偏见,这一偏见可以具体通过“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三个方面来检讨。大众化的价值功能的两重性是指大众化同时具有善/恶、利/弊等两种互相矛盾对立的属性。道德理想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理论话语皆造成对大众化价值功能的单一化的误识,现实主义的判断标准提供了正确分析大众化价值功能两重性的可能性。大众化善恶同体、利弊参半的两重性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加以求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立足于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在文化生产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愉悦性文化的倾向。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学界流行把中国文化三分为官方主流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和学界精英文 化,这种分类法在概念与逻辑上均有不完善之处,因为它同时包容了两种分类标准,易于造成混乱,因而不宜采纳。同时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两个概念在讨论中也应该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18.
大众化是当前艺界讨论的热点,但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大多数中国本土艺理论家,对大众化都是持一种贬斥的态度。大众是个社会学概念,但当它用于艺界时有什么意义呢?大众到底是大众化的受害人还是大众戕害了化?大众是在消费中泯灭了批判意识还是增强了反抗性?大众对化的消费是自觉还是被欺骗,大众在化消费中抱什么心理?扮演什么角色?弄清楚大众的产生和特点对我们理解大众化揣摩大众化走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