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雨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2):93-94,F0003
近年来,校园欺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研究与防治亦取得诸多成果。随着情感社会学的兴起,情感在教育社会学研究方面也开始发生转向,为我们认识校园欺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情感动员的角度审视,个体情感冲突、集体情感认同和情感话语协同是导致校园欺凌成为公共事件的重要原因。充分理解情感在校园欺凌成为公共事件中的生成机制,要求重视情感治理在校园欺凌中发挥的作用,以便准确与有效制定校园欺凌治理方案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反思西方启蒙理性主义,批判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以情感为基础积极探索更优的现代性方案,这是中美当代情感哲学的共同旨趣.由于哲学传统的差异,中国当代情感哲学注重以个体主观体验为基础的哲学建构,擅长为个体提供根本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情感性质研究方面较为不足;美国当代情感哲学注重以客观经验为基础的哲学建构,其有关情感性质的研究极为精细、深入,但在个体生命安顿和心灵超越方面较为薄弱.两者的会通融合有助于当代情感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情感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对负面情绪的治理是当下情感治理的重点之一.在"墨茶offi-cial"事件中,网络中的哀悼者们通过"悲情叙事"引发共情和认同,形成了带有负面情绪的情感共同体.文章认为,从实践来看,对该群体进行的情感治理实际上是由媒体机构、政府和网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政府和媒体机构用提供事实的方式,唤起网民的理性,形成情感共同体内部的"自净",并鼓励由共情形成的利他行为.这种"柔性治理"+"多主体协调治理"的方式,可以看作情感治理中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学科,它给予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本文论述了音乐课教学之前的情感培育、情感交流,主要从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师个体情感体验、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和师生情感双向体验的角度展开,并提出了重视中学音乐课课前的情感因素,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收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新时期大学英语情感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学生的情感因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以便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从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现状,探析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组织和情感两方面入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从情感维度对教学组织进行优化处理,提出了灵活分组策略,角色转化策略、灵活改变课堂讨论形式的策略、身体语言调控政策和张弛调节政策.使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牛津大学和斯特灵大学治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的分析,发现两所大学治理都是以权力共享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权力的制衡,且校长充分参与到大学决策体系之中,但两所大学在制衡机制的具体设计上仍存在差异。由此给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启示是:"权力共享"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理念,以"权力共享"为基础的制衡是大学应对竞争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权力基础可以从组织基础和个体基础两个方面审视,其制度化的权力以组织结构和组织控制为其主要的权力基础;而其个体权力则以校长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资历、品德、情感等为基础。校长的政绩和成就如何、校长的领导力能不能获得最大的有效性、校长能不能成功地推动大学的发展,取决于大学校长发挥权力作用的制度环境、校长对于研究型大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以及校长在具体的大学事务中创造性地运用权力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组织,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具有高度分化和低度整合的特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大学的组织属性对于理解大学组织中的文化冲突和治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应以大学组织的文化属性为基础,以大学组织的文化整合机制为治理取向,着眼于组织特色塑造,坚持大学制度与组织文化的有机融合,协调大学治理结构中的行政文化和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营造有利于树立现代大学制度权威的文化环境,创建拥有共同语言和大学精神的学术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社会情感学习对个体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为学前儿童情感教育的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它也有助于学前儿童情感教育课程开展。我国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偏重于儿童认知训练而忽视情感成长。以情感的本土文化意义为基本立场,在社会情感学习存在儿童这一主体在奠基性诉求、补偿性诉求和提高性诉求的差异性基础上,学前儿童情感学习的支持策略包括:建立好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亲子关系,维系好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同伴关系;提高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力。  相似文献   

11.
身份政治表现为“我”与“他者”的身份区隔,为审视大学治理中的组织冲突提供了相对统一的理论视角。在个体、群体、结构和理念四个层面,组织冲突有不同程度的身份政治表现。超越大学治理中的身份政治,需要个体不断反思,建构集体思维,形成组织信任,依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数据治理是高校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数据治理水平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程度。范德堡大学的数据治理包括制定数据治理战略规划、构建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制定数据治理政策、采用成熟度矩阵模型衡量数据治理水平。形成高校数据治理文化、建立高校数据治理体系、培养高校数据治理人才是促进中国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西方"逆全球化"动向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形成价值张力,大学治理模式出现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支点,为讨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上的大学治理全球化存在统一模式,但不是当前模式的任何一种。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强政府"的制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全球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学治理全球化的实践逻辑,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在组织、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框架:构筑以信任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构筑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构筑以人类命运为支点的大学治理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机构是维系组织运转的基本功能构件,大学就是建立在一套独特且相互关联的机构之上的。在校内如何进行合理的机构布局,以适应治理能力提升的需要,就成了大学治理现代化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选取了21位受访人(专家)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对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就此建构了大学机构布局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的机构布局状态受制于高层作用、部门工作、合作关系、人员管理以及资源汲取等五个维度,也影响乃至决定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设置在校内的各个机构,实质上就是场地、编制、职位、经费等要素在某个组织层面的组合及其体现,机构布局则可理解为要素在时间、空间、数量三个向度上不同配置后的呈现。要素的配置程度或效率,不仅直接反映大学的机构运行效能,也代表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这一研究发现可以为新阶段下的大学机构改革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探究磷酸盐浓度对大肠杆菌E.coli TRFP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的影响。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磷酸盐浓度对E.coli TRFP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过程中生物量、比生长速率、L-异亮氨酸产量、发酵液中乙酸及NH4+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初期维持低浓度磷酸盐(2 g/L KH2PO4),后期补加2 g/LKH2PO4可有效减缓菌体衰退,最终使菌体生物量和异亮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24.5%和12.7%,且副产物乙酸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制度理论为视角分析比利时弗莱芒大区高等教育治理权的特点,充分考量组织的治理结构、治理逻辑中的社会约责、治理结构下的组织过程以及相关活动。研究认为,弗莱芒大区的高等教育治理呈现出政府放权力度大、法律治理、精英治理等特点。具体来说,制度设计与财权的掌控是弗莱芒大区政府调控高等教育宏观治理的主要手段;鉴于弗莱芒大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和大学内部具有界限明确的社会约责,大区政府无法强制干预大学的内部治理;而在大学内部治理中,精致的官僚机器、精英教师是大学内部组织活动的主要力量。据此,本文在高等教育治理权的一般来源、组织与分配逻辑方面获得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动态战略适应视角是从大学战略管理中提出来,学部制改革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重要的战略选择,涉及高校内人、财、物多方面整合。基于动态战略适应理论的分析框架,即大学战略与大学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大学内部组织之间的适应状态,提出学部制改革成效分析范式,即学部制改革的环境适应、资源适应及组织适应。  相似文献   

18.
教授治校源于欧洲,是欧洲一些国家大学保证学术权力行使的重要制度。在我国近代大学创立之初,教育家们也对教授治校进行过探索。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内部事务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指教授更多参与学术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调解与学术相关的资源。校长治校意味着校长在高校管理中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处于领导地位。事实上,在大学这个系统内部,要实现有效治理和优化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设计,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同运行。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一种惯常性的、日用而不知的存在.“教授治校”作为中国大学制度的一个核心治理机制与制度的构建,除了过去与别国经验的参照启发,理念的辨析与“应然”的清晰,具体制度文本的撰写与实施以外,断然不能忽略作为由行动者实践出的制度(practicing institution by actors)的社会性脉络与现实基础.本文引入时问的理论视角,从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授治校的微观社会基础出发,从教授的时间与压力、组织时间协调与人际时间协调对真实世界中的中国大学教授治校过程进行分析与评论,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假设.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变革研究。大学外部制度变革研究涉及大学领导体制和治理结构,内部制度变革研究则包含大学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及其之间权力平衡的变革研究。我国当代大学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走向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维层面融合的趋势。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研究有待深化、应急式发展研究路径的转变、面临理性选择和制度约束难题以及研究方法亟需多样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