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错出的美丽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这一小小的不同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我们班的那些个马大哈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错出的美丽     
赵龙 《江西教育》2007,(6):45-45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这一小小的不同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我们班的那些个马大哈即是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错出的美丽     
赵龙 《教书育人》2006,(1):53-53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是错在这两个“先”上,因为是两个“先”在一块儿.第一个“先”悄悄地在笔画上做了“变形”,最后一笔换为了竖提。这一小小的不同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我们班的那些“马大哈”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课上,张老师讲了"复制"和"粘贴"后,让同学们在电脑上练习.刘大林同学先打了一个"刘"字,然后复制、粘贴,得到了2个"刘"字.接着,他又将这两个字选定,进行了复制和粘贴,得到了4个"刘"字,再将这4个字选定,然后再复制、粘贴,得到了8个"刘"字……这样重复地进行下去,不一会儿,就复制了十几页.  相似文献   

5.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6.
娄博 《现代语文》2007,(11):112-112,122
韩愈《南山诗》中连用五十一个"或"字,饶宗颐先生认为这一手法是受到了佛教文学的影响。本文通过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韩愈《南山诗》中"或"字连用格不一定是受了《佛所行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所作的自传。全文分为"传"和"赞"两部分。"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常缀于传文之末,对传记作品的正文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五柳先生传》巧妙地利用了"赞"这种体式,以不足50字的短篇幅进一步揭示了五柳先  相似文献   

8.
我在备<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尴尬"一词.这两个字笔画多很难写,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写法呢?我的目光久久定格在这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尴尬"两个字的外部结构是"尢"而不是"九".  相似文献   

9.
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册子上给王熙凤的判词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之句,脂本此处还有“拆字法”三字批语.怎样破译?说者各异,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笔者不想旁征博引,太掉书袋,因为那不一定是实事求是作学问的方法.最好还是从雪芹那里找一些方法吧.先看一下,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不用引经据典,稍有文字知识者一看就能知道,“凡鸟”两字就是王熙凤的那个“凤”字(繁体)拆开而成的.这已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我们对第三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也用同样简明的方法来解一下.“从”字的繁体写法是光写二个双立人(彳),不管是立房卧,反正双就是两个;这就先有两个人了.再在右边的上半边,横着并排字上两个“人”字,这又是两个人了.然后在这两个“人”字的下  相似文献   

10.
点赞     
看了词典,才知道“赞”在过去就是一种称赞人的文体.赞字应该是朋友圈中最常见的回帖.几乎每个帖子后面或多或少都跟着一个赞字.没有人统计过微信朋友圈每天会出现多少个赞字,那一定是天文数字,多得可以媲美天上的星星. 但就是这个泛滥的赞字,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入的警惕和不屑.绝大多数赞字,都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敷衍与偷懒.如果你真的对朋友的帖子有想法,为何不多写几个字,多交流几句心得呢?  相似文献   

11.
说"巠""(亂)"     
"巠"、"(亂)"这两个字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而实际上两字含有共同的构件"I"或"(I)"."I""(I)"的同一问题,我们已经作过详细的讨论,此不重述①.下面先说"巠"字.  相似文献   

12.
他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兄弟"。他指着"兄"字对哥哥说,这个字读兄,兄就是哥哥,又指着"弟"字,这个字读弟,弟弟就是我。"兄弟"的意思就是先有哥哥,才有弟弟。哥哥却坚持读那两个字为"弟兄",简短却很坚决地读,弟,兄!走出哥哥房门时,他哭了,哥哥是在告诉他,哥哥心中,弟弟永远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3.
陈赞贤,一个彪炳史册的名字!由工运先驱陈赞贤创办的南康市赞贤小学,本身就是一张闪亮的名片.那矗立在校园广场上的陈赞贤雕像,那雕像后面的墙壁上镶嵌着两行鎏金大字"弘扬赞贤精神,培养时代英才",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赞贤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4.
史峰 《初中生》2015,(32):14-15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一位女老师写下的10个字的辞职信.这封辞职信被传到了网上,结果就"火"了,引得万人点赞.抛开"考试要求"去看,这封短短的辞职信是一篇优秀作文,它像是一缕清风,送来好多启示…… 一、用情怀包裹主题  相似文献   

15.
《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出现"江""河"二字甚多,这两个字可以按照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也可泛指其他河流。其泛指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解析那个"体"字.在简化汉字里,并非个个都简化得好,但这个"体"字简化得不错.它由两个字组成:人与本,人本即体.有学生问我:认知与体验有什么区别?我绕了一个弯,就先请他们用"体"字构词.  相似文献   

17.
提到"错"字,给人的直觉往往是和"错误"相连.也难怪,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最令我头疼的就是整天困于反反复复的"错"与"纠错"之中.偶翻《辞海》,竟发现"错"有"磨刀石"之义."错误"和"磨刀石"这两个义项并存于"错",是巧合?还是先人造字时的有意为之?我们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8.
介词由于抽象的意义和灵活的用法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中,"对、对于、关于"这几个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区别,又有交叉.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等方面谈谈这些词的基本用法. 一、对 (一)"对"字的语法意义 "对"用于提示对象.细分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提示直接对象;一种是指明关联对象. 先看第一种.例如:作家对人民应该歌颂. 句中的"人民"是"歌颂"的直接对象."对"字就有提示这个"直接对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把一个个笔画或偏旁进行搭配、排列,组成一个个字,这就是汉字的结构,就像砌房子、造汽车一样。因此写好笔画和偏旁,是写好结构的前提。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结构,我们在前面"笔画组合有规律"部分,已较详细地介绍过。从今天开始,我们着重探讨合体字结构。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我们先学习"横向结构"——左右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上课!"我又听到了这两个熟悉的字. 钱老师笑容满面地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开展一个活动,内容是‘一二三’,好吗?"我们听了个个叫好,乐得合不上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