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大鼠力竭性运动为模型,观察了牛磺酸和/或递增负荷训练对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红、白肌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安静时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较红肌的高;2)力竭运动使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降低,红肌的则升高;3)5周递增负荷训练对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影响较大,而对红肌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4)牛磺酸能使力竭运动后白肌和红肌张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升高,结合训练其作用更明显。结果提示:递增负荷训练中慢运动单位可能较少参与运动,所以该方法可能只对白肌起到积极的锻炼作用,牛磺酸和/或训练有保护白肌和红肌线粒体的功能和防止红肌线粒体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大鼠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研究离心力竭运动后不同时刻大鼠骨骼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离心力竭运动所致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机制,为科学运动训练及运动恢复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12h组、24h组、48h组和72h组,以速度16m/min,坡度-16°进行跑台运动,运动100min,休息5min,再运动100min,在不同时刻观察大鼠肱三头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运动后即刻肌浆网Ca^2+-ATP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随后开始恢复,运动后24h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运动后48h已完全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离心力竭运动后即刻大鼠肱三头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随后逐渐恢复,运动后24h明显恢复,至48h已完全恢复,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变化可以间接评定运动后骨骼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辽东楤木对过度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过度训练模型.探讨辽东楤木对过度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组,单纯运动组,楤木加运动组,运动模式为6周递增负荷游泳,期间给相应组大鼠服用辽东楤木提取物,最后一次运动后24h取样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MDA、SOD、Ca2^+-Mg^2+-ATP酶和游离钙等指标。结果:经过6周递增负荷训练,单纯运动组大鼠运动能力下降,心肌线粒体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游离钙、SOD、Ca^2+-Mg^2+-ATP酶的活性显著下降(P〈0.01);训练同时服用辽东楤木提取物的大鼠运动能力较运动组有所提高,楤木组心肌线粒体MDA低于运动组,但无明显差异,SOD、Ca^2+-Mg^2+-ATP酶的活性明显高于运动组(R=0.05),游离钙显著高于运动组(P〈0.01)。结论:经过6周递增负荷训练,单纯运动组大鼠呈过度训练状态,心肌线粒体自由基生成增多,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导致线粒体膜发生脂质过氧化,Ca^2+-Mg^2+-ATP酶活性下降,线粒体内游离钙下降,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辽东楤木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过度训练心肌相对缺氧状态,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而缓解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和游离钙的下降,从整体上表现为加快大鼠疲劳的恢复,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对预防过度训练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耐力训练后停训对骨骼肌肌浆网钙转运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月龄健康纯种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组即正常对照组(NC)8只、耐力训练组(TC)8只、耐力停训组(DT)24只。其中耐力训练组和耐力停训组的训练周期均为6周,6周训练后将耐力停训组根据停训的不同周期随机分为3组,即耐力停训2周组(DT1组),耐力停训4周组(DT2组),耐力停训6周组(DT3组)。采用动物跑台对实验对象进行递增负荷的耐力训练,达到耐力训练模型标准后,再采用不同周期的停训模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学指标的测定,采用酶偶联法对大鼠骨骼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进行测定;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大鼠肌浆网最大Ca^2+摄取量和释放量进行测定。结果:①骨骼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和最大Ca^2+摄取量:训练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停训2周组与训练组比较变化不大(P〉0.05);而停训4周、6周组与训练组相比较出现显著下降(P〈0.01)。②骨骼肌肌浆网最大Ca2+释放量:训练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停训2周组与训练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停训4周、6周组与训练组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经耐力训练6周后,大鼠骨骼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增强,最大钙摄取及释放量出现增加。而停训2周时骨骼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最大钙摄取及释放量下降不显著。停训4周及更长时间骨骼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及最大钙摄取及释放量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5.
运动对心肌线粒体钙和细胞色素C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钧  许豪文  杨小英 《体育科学》2003,23(2):130-133
目的:研究运动对心肌线粒体钙浓度和细胞色素C含量的影响,以探讨运动对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大鼠中等运动强度训练,一次性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为运动模型,用Dalky的方法和微电极电化学法测定大鼠心肌线粒体钙离子的浓度和心肌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用MDA和SOD试剂盒测试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可造成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浓度、心肌细胞中细胞色素C和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未见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浓度、心肌细胞色素C、MDA含量和SOD活性的显著变化。结论: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造成的心肌线粒体钙超载而致线粒体损伤,使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漏入胞浆,是力竭运动和过度训练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采用递增负荷耗竭运动模型为急性缺氧应激源,观察了SD大鼠急性运动至力竭后心肌组织和线粒体膜过氧化脂质含量,线粒体内膜NADH-CoQ还原酶活性变化和心肌纤维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心肌能量需求过高性缺氧应激后大鼠心肌组织匀浆和线粒体膜过氧化脂含量分别增高140.9%和39.4%(P<0.01和P<0.05),线粒体内膜NADH-CoQ还原酶活性降低61.6%(P<0.05),心肌纤维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呈缺氧损伤性改变。研究提示,急性运动缺氧应激后心肌组织和心肌线粒体膜结构变化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7.
心肌细胞肌浆网钙转运蛋白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对心肌细胞的收缩、舒张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运动性疲劳和心肌肥大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心肌肌浆网钙转运蛋白Ryanodine受体(RYR)和Ca^2+-ATP酶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并讨论和分析了运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为进一步研究运动对心肌肌浆网转运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韩小燕  刘春雨  蒋宁 《体育科技》2011,32(4):59-60,73
目的:通过给训练小鼠灌服蜂胶,观察蜂胶对小鼠红细胞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三组,训练组和训练+蜂胶组进行四周递增强度的游泳训练,每周游泳6天。结果:(1)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浆MDA含量显著增高;(2)训练+蜂胶组小鼠ATP酶活性显著高于训练组,血浆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蜂胶可以明显提高小鼠运动后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此作用与蜂胶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牛磺酸对力竭运动大鼠抗疲劳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安静组、力竭运动组、服牛磺酸力竭运动组。后两组跑台力竭运动后即刻取血测定血乳酸(LD)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取股四头肌红肌测定肌糖原(Muscle glycogen,MG)含量,取肝组织测定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含量。结果表明:1)与运动组相比,服牛磺酸运动组力竭运动时间有延长的趋势,初步显示牛磺酸能抵抗运动性疲劳的产生;2)与安静组相比,运动组力竭后即刻血清LD、LDH都显升高,MG、LG都显下降,补充牛磺酸能阻抑这种变化,提示牛磺酸具有抗疲劳作用而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急性力竭运动对大鼠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证明,在发育、稳态、疾病等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肝细胞会发生凋亡。通过不同强度力竭运动对大鼠肝细胞损伤的影响,以及氧自由基和线粒体摄取Ca^2+在肝细胞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探寻力竭运动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骨骼肌钙离子转运系统与肌肉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注意到Ca2+生理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参与和调节细胞的许多功能。本文着重阐明:骨骼肌细胞的钙离子转运系统的特点;运动对质膜、肌浆网和线粒体钙转运系统功能的影响;胞浆Ca2+过度增高对肌肉功能的影响;旨在为骨骼肌运动疲劳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C)、低负荷运动训练组(LT)、中等负荷运动训练组(MT)、高负荷运动训练组(HT)和极高负荷运动训练组(ST),每组10只。各运动组分别进行6周的跑台运动训练。训练方案结束后,取腓肠肌样本,提取线粒体,测定线粒体柠檬酸合成酶(CS)、异柠檬酸脱氢酶(ICD)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C)活性;线粒体Ga2+含量、胞浆NADH、NAD+、ATP和ADP含量,以及ICD mRNA转录水平。结果:(1)不同负荷运动训练组线粒体CS、ICD和α-KGDHC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1),且CS和ICD活性由高到低顺序均为:MT组 > HT组 > ST组 > LT组 > C组,α-KGDHC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HT组 > MT组 > ST组 > LT组 > C组。(2)不同负荷运动训练组线粒体Ca2+ 含量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1),其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MT组 > HT组 > ST组 > LT组 > C组;胞浆NADH/NAD+和ATP/ADP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 < 0.01),其比值由低到高顺序为:MT组 < ST组 < HT组 < LT组 < C组。(3)不同负荷运动训练组ICD mRNA转录水平均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1),其水平由高到低顺序为: MT组 > HT组 > ST组 > LT组 > C组。结论:低负荷、中等负荷、高负荷及极高负荷运动训练均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功能,且中等负荷运动训练效果最佳。其机制与胞浆NADH/NAD+和ATP/ADP比值、线粒体摄钙能力及限速酶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外源性补充辅酶Q 对肝脏线粒体ATP 合成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递增负荷次最大强度跑台运动为模型,观察了外源补充辅酶Q(CoQ)大鼠肝脏线粒体CoQ10结合含量和H+-ATPase合成活力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NC)、CoQ补充组(QC)、运动组(NE)和CoQ补充运动组(QE)组。结果表明:外源性补充CoQ和运动应激均显著增加线粒体CoQ结合含量(P<0.05);QC和QE组H+-ATPase合成活力均显著高于NC组(P<0.05),且QE组显著高于NE组(P<0.05)。研究提示,外源补充CoQ可能通过增加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速率,改善电子传递与质子泵出偶联状况,提高运动中线粒体ATP再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14.
磷脂酶A2 对线粒体膜渗透性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线粒体钙离子发生明显变化,这种钙离子转运发生的紊乱是由于线粒体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而引发的。巯基基团的氧化作用在增加膜渗透性转运是必需的,但不是唯一的条件,磷脂酶A2(PLA2)也是膜渗透性转运的诱导因素,线粒体释放钙离子需要依赖PLA2增加内膜渗透性的反应物(如溶血磷脂)。因此,力竭运动导致的PLA2活性增加及由此引发的线粒体钙运输变化可能是运动疲劳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心肌线粒体钙和运动的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心肌钙与运动的关系进行探讨,目的是为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比较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氧自由基和线粒体摄取Ca2 + 在骨骼肌细胞凋亡中所起的作用,以探寻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凋亡的机制。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测定骨骼肌线粒体中的Ca2 +含量,观察凋亡肌细胞核。结果表明1)中等强度运动组的比目鱼肌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2 )电镜下观察到凋亡肌细胞核出现染色质凝集到核膜边缘,细胞核呈现不规则形态;3)中等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比目鱼肌线粒体钙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5 3% (P<0 .0 5 ) ,其他组线粒体钙含量只有少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线粒体内Ca2 +的大量积聚可能激活了细胞凋亡的启动程序,这使得中等强度力竭运动更易于导致慢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运动能力的差异是生物个体间客观存在的。本研究以细胞自噬与线粒体有关基因为例,探讨不同年龄不同运动能力小鼠在运动适应中骨骼肌进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转录调控机制,以及骨骼肌基因响应的个性化特征。将清洁级ICR小鼠分为青年对照组(YC)、青年运动组(YR)、成年对照组(AC)、成年运动组(AR),每组10只。采用递增负荷的运动能力测试确定青年、成年小鼠可以承受的最大跑速,YR、AR组小鼠按各自最大跑速的65%~75%进行耐力训练,每天训练1 h,持续4周。取腓肠肌测试mtDNA、ATP含量以及Caspases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用染色质免疫沉淀+PCR(ChIP-PCR)检测p53、ERRα与靶基因启动子结合的DNA片段。结果表明:(1)骨骼肌mtDNA含量在成年小鼠运动后显著提高,ATP含量在成年、青年小鼠运动后均显著提高。(2) 运动显著提高成年小鼠Caspase 3,8,9的酶活性,但是对青年小鼠无显著影响。(3)成年、青年小鼠自噬基因对运动响应显著,但线粒体生物发生、COX复合物、代谢调控有关基因只在成年小鼠对运动响应显著。(4) 运动促进p53、ERRα与靶基因Tfam、SCO2、PUMA、Bax启动子的结合,但在成年、青年小鼠中靶基因转录水平不一致。结论:即使保持相对一致的运动负荷,青年小鼠骨骼肌自噬与线粒体有关基因对运动的响应也比成年小鼠低。尽管运动促进p53、ERRα与靶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但靶基因在mRNA水平并不一定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8.
运动及衰老过程中线粒体ROS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线粒体除了合成ATP外,还具有多种极为重要的功能,包括活性氧(ROS)的产生,氧化还原电势的调节和细胞氧化还原信号的传导,以及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与基因表达等。正常细胞可产生活性氧基因,生理状态下,线粒体呼吸链是ROS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有氧运动时骨骼肌中ROS生成增加,同时也会引起抗氧化酶的适应性改变,但具体的量化关系还不清楚。大强度运动可引起线粒体出现各种形式的氧化损伤,从而导致以呼吸链缺损和解耦联为标志的线粒体能量转换的下降。长期有氧练习可引起抗氧化酶发展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线粒体氧化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频次的规律性有氧运动对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活性的影响。方法: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ED)、低频有氧运动组(3次/周,EX1)和高频有氧运动组(5次/周,EX2)。12周后取胸主动脉,急性分离动脉平滑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内面向外模式观察运动对其BKCa门控特性的影响。结果:在浴液游离钙离子浓度为1μM时,与SED相比,EX对BKCa单通道电导无显著影响,但可使其开放概率(Po)显著增加,同时通道平均开放时间(To)延长,平均关闭时间(Tc)缩短,且EX2的效应均比EX1显著。结论:长期规律有氧运动可以诱导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活性增加,且在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一致的情况下,表现出频次依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