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桂冠诗人娜塔莎·特雷瑟维(Natasha Trethewey)以书写美国非裔历史见长,个体叙事的历史化是其诗歌历史书写的主要策略。本文以特雷瑟维诗歌中的个体叙事为研究对象,探讨诗人利用诗歌创作技法对个体叙事进行历史化的途径,进而分析这一文学实践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认为,特雷瑟维诗歌中个体叙事的历史化主要从叙事者设置、跨媒介叙事和诗体、语言风格等维度进行,目的在于重申美国南方非裔个体及其代表的社会群体的历史话语权,以期美国"精神流亡者"的历史及社会权力回归。  相似文献   

2.
钟鸣是一位学者型诗人,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广博的学问交织、渗透,扩大了其诗歌的表现力。经验层面,与北方诗人不同,钟鸣有着鲜明的"南方精神":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果敢与反叛,独特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时代大环境让他放弃传统,追求发明与实验,奠定了诗歌独特的语言与形式。语言层面,钟鸣追求冲突效果,以词语的实验性质、错裂形式以及不合逻辑的逻辑成分,抓住诗歌的思想之间的关系,身体和语言的关系等。而在独特的个体经验和语言选择中,诗歌的形式也被塑造与充盈。  相似文献   

3.
2018年12月8日,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环节,"诗人论诗"邀请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泰辛巴·杰斯、中国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进行访谈,罗良功教授主持并就诗歌与历史、诗歌的声音、语言实验等方面对两位诗人提问。两位诗人从各自的诗歌创作立场、文化语境、美学实践出发,对诗歌与历史和传统的关系、诗歌声音与个性和集体性、诗歌语言的诗性与实验性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充分展现出中美当代中坚诗人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咏月诗在李白的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咏月诗或深或浅地反映出李白的内心孤独,这种孤独恰恰是李白诗歌中重要的主题。咏月诗以诗人和月亮这种既对立又关联的关系浓缩了自然与生命个体的矛盾,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历史观念总会对比出生命个体的渺小和孤独,由此,李白的咏月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5.
正田晓隐的诗歌写作因为"个人"主体经验及其想象力的占据而显得更加富有暗示意味,在当下诗歌对历史、语言、文化等领域的想象以及个体体验的真实性发起总攻击的时候,他却对个人化的诗性存在充满了想象。在诗坛上,诗人们对个体的存在抱持着各种态度。比如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一个"珍爱怀疑"的人,批评家陈超先生认为"她以独特的思考,沉静而犀利的反讽语言,有力地将人的生存状况、生命经验  相似文献   

6.
义海的诗歌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新诗潮的影响,他的诗歌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内心多样化的情绪。同时,在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之下,陈义海的诗歌语言多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通过隐喻手法的使用,以陌生化的语言组合抒发诗人内心对于情感之美与生命灵性的追寻,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性。  相似文献   

7.
韩东是"第三代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的旗帜人物,第三代诗歌呈现出反理想、解构崇高、强调个体生命形式和日常生活、重视口语化语言等特征。《记忆》这首诗记叙了一件恋爱往事,篇幅短小,语言口语化,细读之就能通过诗句关系分析出诗人关于逝去爱情的态度。本文将在诗歌语境中分析文本,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和情感意蕴三个方面来逐层解读诗歌。  相似文献   

8.
海男是当代诗坛中较为独特的诗人之一,其文本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语言的与众不同。在以"先锋性"命名的指向下,海男诗歌的语言特征既包括"词与物"的对应关系,同样也包括叙述中的流动和"想象的写作",此外,还包括语言先锋的独特指向。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海男诗歌观念的历史构成,而且,还在具体描述中,揭示了海男诗歌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诗人自身内在的生命体验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对形而下现实生存和形而上生命存在的观察和思考。它以意象的平凡朴素、语言的凝练工整及哲学意蕴的强烈穿透构成了整体风格的轻灵深邃。诗歌在主题的对立、矛盾和互补上,在篇与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和并列上,在长句的精心分割与诗行的巧妙编制上都恰到好处地凸现诗人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给诗歌带来了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文通过对保罗·策兰诗歌的分析,认为策兰的诗,有着它自己的“词根”。他的诗从他的全部生活中生长起来。他的诗,是“经验”的产物,是生命的结晶,也是他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穿过苦难历史的语言见证。正因为如此,策兰的诗获得了它的真实可靠性。认同策兰这样的诗人,更因为他们一直在面对内心、面对他们灵魂内部的那些问题。在策兰那里体现了一个诗人与语言相依为命的关系,并且指出,高度的独创性,或“独一无二性”,是一个判断诗歌和诗人的不可或缺的尺度。写作的难度关涉到对内心的发掘和忠实,关涉到朝向语言的纯粹和绝对性的努力,关涉到一种“不可能的可能”。策兰的诗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就在于它既是对难度的某种克服,又是对难度的保持。有难度和没有难度,这会永远是一个尺度,它会把一个真正的诗人与那些充斥的冒牌货彻底分开。  相似文献   

11.
毛翰诗歌充满着东方情调,尽管这种情调的孕育缘于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然而,毛翰诗歌格调的清新却未必就是古典的,倒是首先体现为毛翰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次便是诗人感知当下生活的特有方式,最后才体现出诗人的语言结构。由此我们现在可以约略地看出古典与现代是如何处于一种转化的关系之中,而并非是惯常所见的简单二分或是截然对立的那种关系。诗人的内心出现的应该是一种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的相关境遇的焦虑和内心疼痛,毛翰便是常常如此地忧郁和惆怅。  相似文献   

12.
诗歌语言源于日常语言,它灵活多变,涵义丰富.同时,它又因诗人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具有显著的艺术性和变异性."前景化",作为诗歌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诗歌赏析和理解的过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通过举例分析"前景化"的概念及类型,"前景化"与变异的关系:"前景化"与显著性的关系,"前景化"对于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线索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诗人个体、生命体验、语言三个角度分析了“后新诗潮”在诗歌本体观 念上的回归倾向。指出对具体生命体验的表达是后新潮诗人的共同追求;后新潮诗歌对语言 的理解经过了工具化的两种途径,最终达到从存在方式的高度来看待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诗人冯晏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诗作中浸润着对个体生命存在问题的深沉思考。在哲理长诗《纷繁的秩序》中,诗人积极建构存在维度上的自我,书写自身的忧郁体验与个体价值的积极探索,剖析死亡的价值。诗歌语言由于哲理的润泽而具有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王书怀诗歌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探讨,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了在特定历史年代,诗人创作的坚持和创新。从多角度对诗人的作品进行重新审视、论证,尤其对诗人的诗歌语言和诗歌取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通过对王书怀诗歌的研究。挖掘其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进一步对其诗歌的美学特质进行探究,使其诗歌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更清晰的展示在世人眼前。  相似文献   

16.
翟永明的诗歌从关注女性命运开始,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命运和本质,以自白式的诗歌话语淋漓地表达情感。而后,诗人逐渐转变自己的话语方式。"超越"是翟永明的关键词,从表达女性意识到将个体经验与历史、现实语境相结合,诗人走向了更为宽阔的诗歌表达领域,在诗歌话语的转变与超越中,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从作者创作心理的角度揣测《天狗》一诗中体现出来的言语细节来观照诗人在诗歌细节处理时的着力和处理,发现诗人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对天才的赞誉而非学界以前所说的人性解放和生命新时代生成,尽管我们必须承认诗人品格中对人自身的赞美和称誉,但我们必须发现诗人的占有偏向的真实内心,即对天才的本能宠爱。  相似文献   

19.
李轻松的诗歌创作因其独特的个人经验及其个性化的写作技巧,强烈地贯注着她本人生命的温度和血液的浓度,深刻传达着诗人内心的破碎感和紧张感。如果联系90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来看,便可认识到,李轻松诗歌中的紧张感和破碎感更是一种社会化的情绪。所以李轻松的诗歌不仅表达着诗人个体内心的隐秘,更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心灵震颤。  相似文献   

20.
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自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