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9—2018年天津地区空气污染资料、天津滨海国际机场METAR报文、探空站资料及Era再分析数据就天津地区近十年湿度、逆温层、边界层与霾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探究湿度、逆温、风场与霾的变化特征,并对2016年12月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较大时,PM2.5浓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时,PM2.5浓度较低。(2) 12时最低逆温层的平均厚度普遍比00时的最低逆温层平均厚度大; 500hPa以下出现多层逆温,而第一逆温层层底高度在925hPa以下、厚度23.3hPa以上,更有利于严重污染天气的产生。(3)发生霾天气时,近地层主导风向是偏南风,静风所占比例较低,多为4.5m/s以下的风速;边界层垂直方向上,各高度层的霾日月平均风速明显小于该月月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2.
利用湖州国家基本气象站2001-201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杭州探空站探空资料,对湖州地区霾天气的地面天气类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湖州地区高压控制、高压底部、高压后部和地面倒槽类型天气形势对霾的产生较为有利,冷锋、东风带和气旋系统影响时霾出现的概率较小。(2)风向为东南偏东风、东南风和风速在2~4 m/s时易发生霾天气,24 h风速变化越小越容易引发霾天气;24 h气压减小比气压增大更利于霾天气发生,且气压变化越小越容易引发霾天气;24 h气温升高比气温降低更利于霾天气发生,24 h气温变化为1~2℃最易引发霾天气,且城市上空大气的逆温对霾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降水后的第二天最易发生霾天气,降水次日霾天气发生也较多,随着连续不降水日的增多,霾天气发生减少;大气稳定度表现为中性类时,即B、C稳定度等级,霾天气易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2018年春季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两次降水、大风沙尘过程,得出:冬季和早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植被稀疏,春季则易出现沙尘天气;蒙古气旋是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东北及东南象限多以降水为主,西北及西南象限多以沙尘为主;两次过程均伴随大风天气,沙尘暴均发生在西南风转向西北风且风速明显增大时;两次过程均存在混合层;850hPa与900hPa之间的温度差动平流决定雨雪相态的性质,且850hPa温度≤-4℃。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15)
为掌握新疆伊宁市风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为合理利用当地风能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8年伊宁市风次数及风速等统计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针对风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风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伊宁市出现风的次数较多,年平均出现风1321次。并整体上以96.636次/10a的速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以夏季出现风次数最多,冬季出现风次数相对较少,占到23.9%。年平均风速以0.173m/s/10a呈现出一定的减弱趋势,年最大风速以0.609m/s/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年极大风速以2.845m/s/10a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地形是导致出现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北方春季与冬季冷空气较为活跃。使该地区气压梯度与温度梯度明显增加,进而导致风力增加。再加上高空出现有冷平流,进而极易导致出现气流加速,最终引发大风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2022年5月29日19时雷雨天气对探空观测的影响,文章采用长沙站雷达探空数据、地面观测数据等资料分析,获得以下结论:29日19时探空平均升速为844 m/min,最大升速为1 300 m/min,是该次的最大特点,突出了上升气流的强盛程度;温度较高且较活跃,大气层具有不稳定性,且提供较强持续上升运动的能量;湿度在850~461 hPa无信号,为100%,对应的露点温度差保持为0,风向形成高低层切变线,风速较小,已具有降水条件,且零度层较高不具备产生冰雹的条件。此次雷雨天气是在西南急流、切变线南压、冷暖气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导致整个探空过程在积雨云区进行,产生雷暴致使仪器无信号。且地面降水量从29日19时至30日03时02分累计34.4 mm,达到大雨量级。  相似文献   

6.
根据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GPS探空试验数据,分析了冬夏季高空大气温湿层结构及风速风向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夏季温度垂直变化率为0.43℃/100 m,冬季为0.84℃/100 m,冬季温度垂直变化明显较夏季剧烈,且冬季逆温层高度较夏季普遍较低,但出现频次较高。冬夏季湿度在地表至500 hPa均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增大,并在500 hPa附近达到最大值,其后呈逐渐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湿度变化较冬季显著。近地层的风速受地形地貌影响,随海拔高度升高变化显著,高空风速变化较平稳。对比赛什腾山顶和冷湖国家基准气候站两地放球记录分析风向得出:650 hPa山顶风向较冷湖站不稳定,500 hPa以上两地风向变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
基于额济纳旗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及巴彦诺尔公平均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近38年额济纳旗风速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额济纳旗平均风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波动降低趋势,最大风速则呈一致减弱趋势;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的减弱趋势在21世纪初期以后均明显增强;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的突变时间不一致,额济纳旗平均风速在1997年和2016年发生突变,最大风速在2006年出现突变;处于相同气候区的观测站,平均风速具有趋于一致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TBB等资料分析2020年10月4—6日在林芝墨脱一带出现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稳定的天气尺度系统是此次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500hPa中高纬地区深槽的稳定维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高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伊朗高压的稳定,高原位于两高之间的低槽区,形成了高原西部稳定少动的高原槽;100hPa南亚高压呈带状,高原处在南亚高压中心偏北强分流辐散区,同时200hPa高原位于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区,高层稳定的辐散条件产生抽吸作用,加强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并建立深厚的湿层;700hPa高原南部一直为西南风或南风,源源不断的向高原输送孟湾水汽,有充沛的水汽条件。4—6日TBB云顶亮温在-30℃左右,此次强降雨过程在TBB云图上没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造成墨脱强降雨的云系为对流云团的边缘云系,且主要影响强降雨的云系来源不同,加之雅江大峡谷河谷地带的三面环山的地形作用发生了强降雨。此次过程的水汽条件较好,湿层较为深厚,墨脱处于高湿区;中低层的相对湿度一直在90%以上;比湿500hPa以下为5 g/kg以上,其中850hPa的比湿达到了12g/kg。再从动力条件分析,从垂直速度图上发现低层850hPa至500hPa均为负速度的上升区,其中5日墨脱一带500hPa垂直速度最明显,说明有很强大的上升运动;加上散度场很好的高低层配置,为此次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6日假相当位温变化趋势较一致,墨脱一带为高温高湿区,跟水汽条件结合发现该区域为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构成了层结不稳定,易触发强对流天气,为强降雨提供不稳定条件。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满足了三个强降水的条件,加上墨脱地区的天然地形很有利于形成降水,促成了此次连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况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出现在甘肃省中南部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暖湿的大陆高压、低层的切边线和地面锋面是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CAPE、K指数、假相当位温反映,强降水区具有较强的热力不稳定能量,且中层、低层均位于高能区。中低层水汽含量充沛,且具有较厚的湿层,从而具有有利于强降水天气出现的水汽条件。位于倒槽中的锋面提供了产生强对流所需的动力抬升。700hPa和500hPa的垂直速度的负值很大,说明低层和中层都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从而存在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021年7月9日海西西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中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昼强夜弱,阵性为主,持续时间较长;500 hPa低涡切变线、新疆低槽和副热带高压西伸是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西南、东南气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低层气流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强;垂直速度强、上干冷下暖湿层结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气灰霾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控制,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中科院开展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将以大气细颗粒物(PM 2.5 )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为核心科学问题,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通过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确定致霾污染物的组成及来源,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灰霾监测技术以及预测预警及控制决策模型,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源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Outdoor air pollution,under certain atmospheric conditions,can meld into a dark,dangerous haze.It makes people sick,halts flights,and closes highways.And it’s happening more often,according to a paper recently published 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a journal hosted at the CA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published by Springer.The paper is selected as the cover article of the April issue of AAS in 2017.  相似文献   

13.
梳理出国外支持雾霾防治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即加大雾霾防治财政支持的力度,实施雾霾防治相关专利的快速审查通道,构建"官"产""学"联动机制,完善技术引进、消化政策等基础保障体系建设;指出中国可以从构建完善的支持雾霾防治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加强雾霾防治专利申请制度建设,创建"官、产、学、服、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技术引进政策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的技术转让、转化政策体系,改进雾霾防治人才政策,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等方面来优化中国支持雾霾防治技术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在文构建特定的雾霾污染强度指标并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而诠释FDI对雾霾污染强度的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识别FDI、自主创新及两者互动影响雾霾污染强度的具体机制,并结合弹性分析法、反事实模拟法及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FDI的雾霾污染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FDI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加剧雾霾污染,但可通过环境技术与经济发展渠道降低雾霾污染;FDI与自主创新的交互作用在引起产业结构向污染方向演变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环境技术水平;FDI总体上能降低中国雾霾污染强度,因为其积极的环境技术效应强于负面的产业结构效应,且充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使FDI对减霾的效果提升约857〖WTB3〗%〖WTBZ〗;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维度上看,雾霾污染强度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泄漏效应、滚雪球效应及警戒效应,且邻近地区FDI通过环境规制“逐底竞争”与产业结构“污染化”等途径加剧本地雾霾污染,增强了地区间环境污染的空间联动性。因此,在完善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与FDI的协同效应是比单纯引资更有效的治霾策略。  相似文献   

15.
技术效率对减碳降霾的影响是否存在环境分权的门槛效应?基于这一现实问题,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6—2018年中国省域技术效率,分析其对减碳降霾的“水平效应”,并运用动态门槛模型检验其对减碳降霾的异质性环境分权门槛效应,借此研究异质性环境分权的最优配置方式。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对减碳降霾具有积极的“水平效应”。改善技术效率可减少资源投入冗余,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减碳降霾;技术效率对减碳降霾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环境分权门槛效应。随着环境分权水平提高,技术效率对碳排放和雾霾污染的影响分别呈“W”形和倒“N”形;初步估计环境分权范围于(0.806, 1.065),可实现技术效率对减碳降霾的积极作用。同时,中央政府在环境行政、监察方面需适当下放权力,而地方政府需上移环境监测权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逐小时的能见度和PM2.5及PM10自动观测资料,选取4种不同的灰霾污染日计算方案,对2014-2016年浙江省的灰霾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能见度、PM2.5和PM10浓度及两者比值以及持续时间的4种计算方案都较好的反映出浙江省灰霾污染的分布形态,与同期观测霾日数和PM2.5污染日数的相似系数都超过0.95,计算效果较为理想;各方案计算灰霾污染日数的排序为方案4<方案2<方案3<方案1,各方案计算的灰霾日数普遍明显少于观测霾日数,方案1~方案3计算灰霾日数较PM2.5污染日数大都偏多,方案4计算灰霾日数与PM2.5污染日数相当,基于灰霾污染日是对视觉空气质量好坏的反映,灰霾污染日应大都是PM2.5污染日,且PM2.5污染日也应大都为灰霾污染日,方案4计算效果最为理想.浙江省灰霾日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浙北平原地区和金衢盆地,较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浙南丘陵山地和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总体呈现出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和沿海少的分布特征.从灰霾的日变化来看,呈现出明显的"正弦型"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08时前后,谷值出现在15时左右.灰霾的年内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过渡的特征.2014-2016年大部分站灰霾日数逐年减少,减幅普遍在30%以上,以温州站减幅最大,达70%,折射出近几年浙江省减排措施取得的积极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雾霾环境下人体可吸入颗粒检测的效率和稳定度,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雾霾环境下人体可吸入颗粒检测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传感器检测模块、路由器传输模块、数据汇总模块以及上位机模块,传感器检测模块检测雾霾环境下的人体可吸入颗粒PM2.5浓度信息,引入一种人体肺部PM2.5浓度检测估计模型,估算雾霾环境下人体可吸入颗粒PM2.5的浓度,实现人体可吸人颗粒PM2.5的准确检测。实验结果说明,相比有线网络人体可吸入颗粒检测模型,所提模型的检测效率、精度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管理》2017,(6):12-16
近年来,山东省平均年霾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2013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大气污染物过量排放是霾出现主因,而出现以水平静风和垂直逆温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是诱因。本文提出了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落实,调整能源与产业结构;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进公共交通建设;加大扬尘治理力度,实现清洁施工、生产;加大农村大气污染的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铁腕治霾、铁规治霾;加大绿化力度,建设生态山东;依靠气象科技进步,减少雾霾影响;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梳理了中科院近年在大气灰霾研究领域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建设大气质量观测与模拟平台、研发监测设备与源头减排技术,开展国家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等,在致霾机理、污染源解析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科院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重点加强快速成霾机制、健康效应等研究,加快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大气环境科研水平,提高科技支撑大气污染防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提出物流业能源需求函数、能源产出增长率函数、能源依赖理论的基础上,从能耗效应等角度构建了影响物流发展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物流业能耗效应的当期影响和滞后影响同时存在,为减少能源依赖以促进治霾,可大力推广电动叉车、电动搬运车、电动汽车应用于物流业中。为促进物流业发展,也应同时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提升邮政服务能力。建议各地方政府在发展物流业时,应提升物流业的能源效率,摒弃粗放式以消耗大量能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减少其对能源的依赖,为治霾做出贡献。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促使物流业朝低能耗、低碳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