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信息论     
现在,不管是在机关单位还是在社会上,人们经常使用“信息”这个词。在许多时候,把“信息”与“新闻信息”这两个词等同使用,成了可以互换的词语了。“信息”与“新闻信息”到底是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是否绝对相同?如果不同,那么这两个概念是从属关系?还是交叉关系,或是两相独立的关系?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两个词,可以不假思索;但对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教学者来说,弄清楚这个概念,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我答应灭濮存昕,是在酒后。第二天酒解,想起前一天晚上的承诺,稍稍有些后悔,这个濮存昕固然可笑,但他值不值得批判呢?我从现在开始,将不再用“灭”这个词,这个词略显轻浮,而且也不够与人为善。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今年第七期刊登了温风同志的《真的“不断”吗?》一文。作者认为,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开幕式的掌声》在描写会场气氛时用“不断”一词不妥:如果掌声真的不断,怎么能作报告和听报告?于是,作者断定“不断”这个说法即使“不是套话”,至少也算是“过头话”。对此,我不敢苟同。“不断”是合成词,其意义不等于几个词  相似文献   

4.
"节俭"小考     
郭立珍 《兰台世界》2006,(16):56-57
“节俭”一词在先秦汉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时常出现,作名词表示在人们在生活或消费上的克制、约束行为。“节俭”为什么能表示人在生活、消费行为上的克制、节省行为呢?本文旨在对这个词进行一点浅显的考证。  相似文献   

5.
新闻理论的探讨苏联《新闻工作者》杂志,从一九八年第一期起,讨论了新闻的现实性问题。讨论涉及了这样一些内容:什么是现实性?材料的现实性取决于新闻记者吗?能否把现实性与时效性等量齐观?日报与周刊的现实性有无区别? 讨论认为,“现实性”是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把“现实性”这个词说成是“对当前非常重要的”,或“迫切的”、“刻不容缓的”,都不能充分地反映这个概念的本质。写现实性的  相似文献   

6.
试探档案信息的开发及其与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关于如何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问题,许多同志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什么是档案信息的开发?它与利用工作有什么关系?直到目前,认识尚不统一。笔者撰写此文,一则意在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求教大方。二则抛砖引玉,谋百家争鸣,求统一认识。 什么是档案信息的开发 “开发”一词最初主要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的劳动。后来引申为对一切资源的“挖掘性”劳动。如在人力资源方面,就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智力开发”、“人才开发”等说法。档案是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信息资源。因而,近几年档案学理论也引进了“开发”这个词。比如“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等等。大家知道,任何学科引进外来概念,都要赋予这个概念以本学科的含义。那么,档案学理论引进“开发”这个词是什么含义呢?换句话说,即什么是档案信息的开发呢? 笔者认为,所谓档案信息的开发,指尽可能地挖掘潜在的  相似文献   

7.
“雨雪”、“老鼠”、“展览”、“演讲”——这几个词该怎么读?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把头一个字的声调读得像阳平。这就是普通话语流音变中“两个上声音节连读,前一个音节变读阳平”的规则。但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上声字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有的人会把词(或词组)中前面几个字都读成阳平。也有的人会把其中的某个字读成“半上”(上声的前半部分),哪种读法对呢?怎么读才好呢?一般人不注意这个,可广播电视播音员就应该讲究规范。我们知道,语言是以词作为最小基本单位的,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与信息服务机构的转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称作“non-profitorganization”,简称NPO。这个词产生在美国,但无人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在美国,人们把公益性的组织称为非营利组织,因为这个词最容易区别于企业组织(营利性的组织),不管各类非营利机构之间有着多么大的不同,但是“非营利”可以概括他们的共性。与非营利组织概念相似的另一个词是“非政府组织”,英文为“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简称NGO。非政府的,自然是民间的。美国人不把非营利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而更喜欢用非营利组织一词。而在联合国的各种…  相似文献   

9.
五、脉搏和生命点:预算、成本与书价它是一个经济强人。脉搏在哪里?怎样测试?生命点在哪里?如何加强? 在英国的企业里工作和学习,就会发现,“budget”(预算)这个词的使用频度比预料的要高得多。不必说预算中的收入部分,收入达不到预算的要求和指标,当然是要追究原因的。而几乎任何一项支出,要使其合理并且成为可能,一定要通过预算这一关。“budget”一词不仅仅含有经济预算  相似文献   

10.
“含金量”这个词,近年来在新闻界使用频率比较高。认为某一件新闻作品很好或者能够创优获奖时,就常常说“含金量”比较高。那么,“含金量”到底是指什么?都“含”哪些“量”?笔者试从消息这个新闻的主体切入,作些探讨。所谓消息的“含金量”,是指这条消息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或高低。这是从内涵上来讲的。一般来说,具有“新  相似文献   

11.
抓问题,是记者(通讯员)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学着抓问题,干了几年、几十年,还在念叨着“抓问题”这个词。抓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抓问题的能力从而写出新闻精品呢?结合新近评选出来的第9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本文围绕“什么叫抓问题”、“抓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抓问题”这三个方面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们发现在电视中“深度报道“这个词频繁出现,什么是深度报道呢?我认为,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3.
黄枫  柯昌润 《今传媒》2009,(9):68-70
今传媒:张总您好,感谢你接受今传媒杂志的专访,"媒体分账"这个词在今年特别火,很多企业和媒体也都建立了这样的分账模式,"媒体分账"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李洪志的邪教“法轮功”,蒙骗了不少人,在揭批“法轮功”中,新闻媒体经常使用“蒙骗”这个词。这个“蒙”,有的人念mēng,有的人念méng,到底应该念什么呢?一般情况,“蒙”有三个读音:一、měng,只用于“蒙古”。二、读méng时,有  相似文献   

15.
我发现,《燕赵都市报》非常热衷于使用“黑名单”这个词。现举一例如下: 2001年7月26日十八版标题:《一批不合格药品上了“黑名单”》。 每读到“黑名单”我就生疑:“黑名单”是什么玩艺儿?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文中不见解释。但从报道内容不难看出,上  相似文献   

16.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30日第3版,即《新闻评论》版头条“社评”文章《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在论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不与道德伦理的沦丧密切相关”时有这么一句:“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民所不耻,今天却又在各地悄然登场,这还称不上是道德伦理的沦丧吗?”这里的“不耻”一词,笔者以为“本报评论员”的理解有误。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无“不耻”一词,却有“不齿”条目。时“不齿”一词的解释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人所~”。这个意义,恰好符合《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一文所论之意,即“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们所‘不愿提到(鄙视)’”。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通讯员的来稿时,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一类句子:“我随手撸了撸额上的汗珠”;“他直起了腰,撸掉了脸上的汗水”。句中的“撸”字,读什么音?有何含义?照“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办法,似乎可以读“鲁”。但要说出这个字的确切意思,就有些麻烦了。其实,这个“撸”字不仅普通字典里查不到,就是收字较多的《辞海》、《康熙字典》里也找不到。显然,这个“撸”字是通讯员生造出来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8.
码洋,是出版人的术语,是出版人知识的ABC,是出版人交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然而码洋到底是什么?它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随着出版人的竞争意识的觉醒和强化,码洋的问题引发了出版人的重新思考。一、码洋,出版人曾经执着追求的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没有码洋这个词,就是提到这个词也仅仅是为了统计口径上的需要。在出版社没有发行这个词,因此也就没有发行科这个机构,出版的图书直接由新华书店销售;新华书店根据征订数下发销售,至于  相似文献   

19.
李昕 《中国出版》2012,(7):34-36
不知道书感这个词是不是通用词,没有见过别人使用这个概念。为了表述方便,笔者以为需要有这样一个词。什么叫书感?笔者认为书感是一种悟性,是对书的直觉判断力,对书本质特征的感悟力。简单来说,当一个编辑面对一堆文字和图像材料,他应该懂  相似文献   

20.
“水货”这个词的涵义,对中国大陆一部分公民来说,是近十几年才理解的。 虽然事理不大懂,但并不妨碍你可能就是一个“水货”的享用者。你爱抽“万宝路’”、“555”吗?90%是走私进来的;你坐过“现代”、“丰田”轿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