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高校招生》2008,(8):44-45
"211"、"985"……也许,这些曾经熟悉的阿拉伯数字与大学相结合后,我们就会感到有点陌生。这些数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有什么深意?在填报志愿时,特别是对大学的了解中,是否会被不断袭来的高校数字冲晕了头脑?这些看起来简单的数字在特定的环境下赋予了丰富的意义。现在就让我们动动鼠标,搜搜这些数字背后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城市的发展令外国人印象更为深刻。但从全国城乡总体来看,我们还不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人均数字都依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那么,究竟发展到什么状态中国才算"发达"国家呢?来自"发达"国家的Brad,根据自己在中国生活过的体验和我们谈谈他对"发达"和"发展中"之间差别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斌 《快乐阅读》2013,(13):112
随着学生步入初中,数学从小学的简单数字运算一下进入了抽象的代数领域,让很多学生都不适应。导致学生感觉数学不好理解,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从而放弃数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如何让学生从繁琐复杂、形式单一的数字和字符中找到快乐呢?想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攻克题目的喜悦,享受那种成就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小学生》2016,(4):40-41
阅读导航分数真是我们生活中顶顶重要的一个元素,它的数字高,我们就心情好;它的数字低,我们心情也就低落。它几乎成为了我们心情的风向标。这不,下面这个故事里,就有一个要向老师讨分数的孩子。他为什么要讨分数,又怎么敢讨分数呢?这件事对他有什么影响呢?赶紧到故事里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5.
从阅读的层面说,经典要"常读常新";从阅读教学的层面说,经典要"常教常新"。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其经典的地位不可撼动,但我们在与其一次次的美好遇见中,是否真正做到"常教常新"呢?能否在细读中发现、走进并欣赏到文本深处美丽的风景呢?  相似文献   

6.
"国学热"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从幼儿园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到著名高校开设国学课,"国学热"掀起了一次传统文化回归的浪潮。权衡利弊,似乎很容易引起一场新的论战,拥泵着和批评者皆有充足的理由。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新一轮的"国学热"呢?  相似文献   

7.
读书看报时,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它们到底有多久时间呢?它个之间是否有差别?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梵典中找到答案,在《僧只律》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数字是一门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学科,"1、2、3、4……"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常常使孩子们昏昏欲睡.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数学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应该先让孩子了解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用数字,慢慢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双向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昌智 《文教资料》2008,(3):176-179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从倡导、探索到实践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但回顾历史,面对现状,我们不得不进行双向反思:在纵向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的缺失让人反思--"大学"身份何以迷失了?怎样根除我国高校制器而非育人的专业设置之弊?通识教育又怎样由意识指导走向真正实践?在横向上,全球高校通识教育的规范化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失范相比较,让人反思--通识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通识教育到底教什么?在由历史到现实的搜寻中,在与世界高校通识教育黄金范式的比较中,我国高校应从反思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0.
宋玉华 《辅导员》2011,(5):8-10
假如把你放到一个语言不通、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你会信任别人吗?你能很快适应吗?让我们来看看韩国小学生刘敏是怎么跨越从孤独到融入,从防御到开放的过程吧。从故事中你能否隐约感受到中国和韩国在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呢?地球都成"地球村"了,相信今后这样的外国小学生会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感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是很肤浅,总是不能透过文字触摸到作者的"心",为什么呢?其实,每一篇文章在创作之初都包含着作者一定的创作意图,包含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当作者把文章写完,自己也随之消隐了.而我们要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创作意图,就要凭借与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沟通.但语言文字又有着多义性等特点,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又有所不同,这无疑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现代语用学告诉我们,影响"语用"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语境,那我们能不能从语境这个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呢?  相似文献   

12.
张娜 《作文》2020,(4):14-15
风停了,雨住了,花儿谢了,果子落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那些美好的东西从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消失了吗?让我们收拾好心情,读一读这个充满哲理的故事《风到哪里去了》吧,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小男孩眼巴巴地望着白天在他眼前消失。晚上,他问妈妈:"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是啊,白天多好啊,为什么要消失呢?  相似文献   

13.
有八无八     
《家教世界》2015,(3):49
"有八",是说这个数有八位数字;"无八",是说从数字1到数字9顺次出场,其中唯独没有数字8。"有"和"无"结合,可知这个数是:12345679。这个数的妙处,可以从下面的等式里看出:12345679×9=111111111。原来的数很有规律,乘过9以后,得到的数更有规律,变成9个1了。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神奇的乘法算式吧,它们的结果是不是出乎意料呢?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中国职业教育界有没有思想家?对于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一时难以给出答案. 如果在校长中寻找呢? 近年来,我们走访了很多职业院校的校长,从南方到北方,从男性到女性,从中职到高职,他们的激情,他们的执着,更有他们的思想,很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之,我们将十年采访文集,定名为"职教魂".  相似文献   

15.
误区一:教学质量是中心,全面发展成边缘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在各个高中学校上演的最典型的一幕就是,几乎每所学校门口都会打出本科上线率、以及某某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宣传标语,个别学校甚至动用了媒体、短信等手段,高调宣传高考喜讯.诚然,学校取得教学质量的成就值得宣传和庆贺,但透过这些举动我们又不难看出,除了这些数字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向社会大张旗鼓进行宣扬的呢?一所学校的全部就是这几个数字吗?学生的全部就仅仅是这个数字吗?透过这些现象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高中教育是不是走入了"质量为中心"的极端呢?  相似文献   

16.
小刀客:嗨,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新媒体吗?别被这个陌生的字眼儿吓住,其实你差不多每天都在接触新媒体呢: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这些都接触过吧?还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也都是新媒体。你看,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我们身边,和我们密不可分啦。那么,新媒体在我们少先队员的学习和生活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近日,小刀客就来到了北京市五一小学,听听队员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17.
如今,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理性反思的关键时期。当技术理性进行到一定的高度,我们需要再次回归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真正发展。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告诉我们要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是否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呢?  相似文献   

18.
刚刚开始学英语的小朋友,是不是觉得学句子有一点难呢?不要着急,从现在开始到"句型总动员"来做客吧,让我们轻松学句型。我们常用"……是最……之一"来表示极端的肯定、赞扬或厌恶等,那么怎样说最……之一呢?来记住这个句型好了。One of the+最高级+复数名词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高校,重点在"化"。如何以文"化"高校呢?可以从"魂"、"体"、"气"、"力"四个方面来增强大学之实力。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奇迹?概率论中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即世人所称的"奇迹".那么,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运气总不够好,就和"奇迹"无缘了呢? 首先看一下,奇迹一般发生在哪些地方.相信你看过魔术师的表演——从除去大小王的52张牌中随意抽出一张,恰好就是你事先预想的牌,你是否觉得这真是"奇迹"?你还可以抛一枚硬币,看能不能连续6次出现正面或反面,或者连续10次出现正面或反面.某种交易卡的密码由3位数组成,每个数字可以是0~9中的任一数字.假设你忘记了自己的密码,到自动柜员机随机试解密,能否成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