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是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为目的,以实现电子作品创作行为为表现的一种活动学习方式。其重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教学模式有哪些,组织与实施流程又如何,值得教育工作者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是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为目的,以实现电子作品创作行为为表现的一种活动学习方式。其重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本文阐述了基于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分析了它的组织与实施流程,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在实践中开展这一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创新教育的全面推进,在学生课堂教学、课外自学过程中,学生电子作品创作蔚然兴起。电子作品创作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自己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将这一学习过程表达出来。电子作品创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尽情享受到了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益处,也充分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可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是学生电子作品创作教学模式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创新的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进行电子作品创作,使学生在创作电子作品的过程中,自己主动获取有关创作内容的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子作品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基于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就是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为目的,以实现电子作品创作行为为表现的一种活动学习方式,如通过制作网页、课件、演示文稿等来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活动中,学生多以小组形式参与,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实现个人与他人习得成果最大化。一、基于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的理论依据基于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过程,而且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因此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1)学生电子作品活动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方式.电子作品创作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温州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参赛的电子板报作品为例,并结合往届浙江省的获奖作品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我市电子板报作品普遍存在作品形态不清楚,总体质量不佳的现状。进而提出尝试从电子板报作品的选题、创新、制作上,体现其专业性、数字化特点等方面去指导学生的创作,从而全面提升我市电子板报作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是我国手风琴事业发展中的里程碑,他的创作突破了传统手风琴乐曲创作模式的束缚,大胆推陈出新,他的手风琴作品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并且具有广、远、深、精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第十一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主题是探索与创新,旨在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创作电子作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活动中,所有创作的作品都要涉及到这个主题.大家都希望自己所指导的学生作品能够做出水平,究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下面笔者就如何指导学生制作电子报刊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有其独特的音效效果。为了走进德彪西,研究其早期作品中创作的特点是尤为好的一种学习途径。本文以德彪西早期作品《冥想曲》为例,研究其调式布局、和声特点和旋律构思。从而对更深入德彪西的其他作品做了一个学习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电子报刊创作”是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项目之一,本文从电子报刊创作过程的支架框架、支架策略、结论与启示等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学生作品,提出了在小学电子报刊创作中引入支架式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于1878年创作的,也是作曲家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勃拉姆斯式的厚重色彩,其交响性是继承了贝多芬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同时也将小提琴音乐的写作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将作品的演奏与作曲家的创作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大赛每年举行一次,今年已是第七届了。据教育部有关高招加分规定,获全国电脑作品大赛一、二等奖以上的高中学生,高考可加20分投档。这项活动是为了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结合课堂教学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创作电脑作品,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有幸参加了2006年陕西省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的评审工作,在对中小学组“电子报刊”作品的认真阅读与分析评比的过程中,我被同学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以及用电脑作品来表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下面就这届“电子报刊”作品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感想。  相似文献   

14.
主题化教学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流模式,学生自选主题学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精讲点拨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完成大主题下的若干小任务的同时学会技术,创作出好的作品,提高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5.
黄娇应 《教师》2019,(4):91-92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多以电脑绘画、电子小报、电子期刊、创意编程等作品创作主题开展教学。创作课堂是训练学生对信息处理、加工、表达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方式。文章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创作课堂中运用"巧设教学情境策略、适时演示操作策略、引导互助协作策略、分层任务驱动策略、作品对比欣赏策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大师——我剪民间画 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画的特点,学习创作抽象民间画的方法。 2.通过欣赏如东民间画作品、马蒂斯剪纸作品、王桂英剪纸作品的造型和色彩,学习创作造型抽象的民间画作品。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以小组共同创作作品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将实践创作与协作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发挥实践参与和深度合作的双重作用,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建构,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创新知识产品的形成.文章在阐述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典型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的特征,并剖析了其对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品教学法是学生通过观看和研究教师提供的范例开阔思路,确定创作选题,并根据选题搜集创作素材,修正构思,创作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是作品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作品的终结性评价和作品创造的过程性评价.这里的作品特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工具的数字技术和艺术手段创作的作品,即通俗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作品,如电脑小报、电子刊物、电脑绘画、网页、动画、视频、艺术设计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少年儿童进行木刻版画学习和实施创作的要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木刻版画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索使用各种材料、工具、表现技法和创作模式,进行版画创作,使作品更富有创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美术活动的乐趣、发挥个人才能、培养个性发展、形成艺术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舞蹈教育中舞蹈赏析课是舞蹈学科的必修课程,它对于学习舞蹈创作的学生而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舞蹈赏析课程的同时,通过课堂中所欣赏和分析的舞蹈作品,从其中学习到舞蹈创作的基本手法,并且在观看舞蹈作品的之余,也可以在作品中寻找到舞蹈的创作灵感和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