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誉颉 《今传媒》2021,29(4):136-138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对公众人物隐私的"过度挖掘",使得明星的隐私保护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本文拟从公众人物理论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对明星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力求在保障公众人物私人生活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和满足社会公共利益,找到明星隐私限制与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公众人物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和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新闻媒体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报道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与保护,当前应尽快完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报道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业的进步,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纠纷案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隐私权不可避免地与新闻舆论监督权、公众知情权存在冲突。应该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给予无条件的保护还是适当的限制,本文在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判例,分析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法律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理由并尝试构建我国公众人物限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涉案事件已经成为网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认为,未成年人有普通未成年人和未成年公众人物之分,既不能用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对抗舆论监督未成年公众人物,也不能借舆论监督之名肆意侵害普通未成年人隐私权;网络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还来自于法定监护人的传播权,而法定监护人的传播权受制于法定监护权,必须进行适当限制,让其慎重而又节制地传播未成年人的隐私内容;代理律师的传播权受到法律和职业伦理的双重规范,避免律师通过博客、微博等传播平台操纵舆论,影响和干扰案件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为题,主要从获得当事人同意、将信息渠道公开、所涉及到的人物是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相符合、严格控制隐私报道等五方面对其保护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报道中的公众人物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人物原则可以有效平衡公众知情权与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的冲突。其基本价值在于为新闻报道提供一个标准,使对公众人物的报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障公众人物必要的隐私权。在新闻实践中正确运用公众人物原则需要正确把握保护公众人物隐私的度,对不同的公众人物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1)
"周一见"事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成为了2014年微博传播的焦点性事件。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网民对于明星八卦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披露了公众人物的隐私。虽然为了满足公共利益和大众知情权的需要,公众人物隐私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隐私权作为自然人当然具有的人格权,理应得到新闻媒体的尊重。尤其进入微博时代之后,信息传播加快,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问题更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生活空间日益透明化,个人的私生活也越来越受到令人不安的威胁,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舆论监督权、社会知情权日益冲突,名人官司日渐增多。在我国,有关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限制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却很不完善。因此,媒体如何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问题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向来是新闻界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制订正式的新闻法规来指导、约束新闻报道活动.也没有关于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法律上的漏洞导致新闻媒介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时超过了一定的度,侵害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这些案例近些年时有发生.本文从冲突的成因、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档案信息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信息资料,隐私权权利人对这些信息享有保密、知悉、支配、公开、修改和救济的权利,但这些具体权利并没有在档案法律法规中得以直接明确的规定,严重影响了实务操作。在对隐私权进行保护的同时,必须基于公共利益对其进行必要限制,以实现档案利用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协同。立法上,应采取直接规定的方式明确界定隐私权,并需对档案利用中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进行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1.
公众人物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享受了许多普通人享受不到的社会公共资源,使得其自身行为与社会公共利益产生密切关联。一方面,公众有知晓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公众人物也有其隐私权。但是,基于相关新闻法律、法规并未完善;因此,属于公众人物隐私的界定存在模糊和争议区域,从而导致公权和私权产生冲突。面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新闻报道权)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了当今"娱乐化时代"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普遍性社会现象和媒介议题。  相似文献   

12.
张洪明 《新闻世界》2014,(8):310-311
南都娱乐周刊对文章出轨事件的报道在网络上引来巨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闻自由和尊重公众人物隐私哪个更重要上。本文从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概念,以及新闻自由和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形式来探讨新闻自由和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杜筠 《新闻世界》2009,(6):110-111
新闻传播的自由性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常常产生冲突。那么,到底何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新闻传播活动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为什么会存在冲突?这二者之间又该如何调和呢?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4.
毛贺祺 《今传媒》2013,(1):133-135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法律赋予媒体进行传播活动的自由,就同时会规定对这种自由的必要限制,如报道不得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公共利益原则并没有明确界定"个人隐私"的范围。公众人物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很多,行为举动相较他人就可能具有更多的新闻价值,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为了追求社会效应,往往就弱化了对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现如今国内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明确划定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和相应的权利保护措施,使得现今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经常将公众人物曝光于受众眼球之下,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媒体报道和司法审判均无法感受到尺度所在。  相似文献   

15.
广角     
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保护丁先存、马仁杰在《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1期上指出,随着档案开放利用力度的加大,隐私权问题浮出水面,日益成为档案开放利用的焦点。文章从新的视角概括了档案隐私权的法律特征、隐私权的内容和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措施。档案隐私权的法律特征可概括为:档案隐私权的专属性、秘密性、处分性、历史性、多样性。档案开放利用中个人隐私权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保密权、利用权、知悉权、修改权、支配权、救济权。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限制:为了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档案开放利用中固然要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中的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慕明春 《新闻知识》2003,(11):32-33
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有时会引发公众的知情权同公民的隐私权冲突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所谓的公众人物,这种情况尤为常见。如何调适两种相互对立的权利的矛盾,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给公众人物保留适度的个人隐私的空间,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 一、隐私权与公众人物 所谓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侵扰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隐私权天然排斥媒介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程度应弱于普通民众隐私权的流行观点,在对其主要理由,公共利益、公众兴趣、利益均衡、自愿界限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主张娱乐明星隐私权的保护应该与普通民众相同,不应附加额外限制。  相似文献   

18.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事由主要包括公共利益、公众人物、公开场所和当事人同意等几项。适用于公共利益抗辩事由的主要有公共安全事件、公共政治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公众消费事件,要注意把握公共利益的原则、公众人物的类型、公开场所的重要特征;征得当事人同意是新闻媒介暴露隐私取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应当具备自愿、明确、善意、合法、合度等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尚  邓利平 《新闻界》2013,(18):44-48
"雷政富事件"凸现了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问题。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应是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同时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利也应受到法律保护。当前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过于复杂,而官员又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这些都是导致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原因。因此,缓解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途径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是不得侵犯他人的私生活或者不得将他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所谓"隐私"有两个要素:一是"隐",二是"私"。前者是指某个事物或者某种信息不为人所知的事实状态;而后者则是指纯粹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无关的事情,这是隐私权的本质所在。然而作为特殊群体,公众人物一方面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又要划清和个人隐私的界限,由于在法律上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如何平衡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为了"泛娱乐化"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