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人民群众深情呼唤着、期待着良好的道德风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机遇,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对的新挑战。我们更加需要褒扬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以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及各方面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道德研究的领域,为新时期道德建设注入了活力。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为其服务。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是规范文明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培育“四有”公民的基础工程 ,加强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以德治国的中心环节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务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务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 ,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高校558名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进行了综合量化分析,得出了女大学生道德常识缺失;道德知识学习不足;社会公共道德行为和家庭道德行为较好,职业道德行为均值较低的结论。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关注女大学生的成长;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引导女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品位。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这也是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出了总要求和总构想。作为公民一分子的大学生,更应该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师在其职业行为中,以怎样的道德面貌来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研究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训练,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民美德的提出并不是推翻公民道德从而建立一种新的体系,而是寻求一种新的视角处理公民与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并以公民实践为旨归,将理性及参与作为基本美德。此外,公民美德内在的公共精神也要求公民遵守法律,允许美德自身受到批判,从而发展出更为宽容的美德。  相似文献   

8.
公共权力设置的目标是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共生活秩序。但公共权力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行使者会由于权力使用过度或不及,给社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在现代政治体制中,权力的滥用既需要社会的制约,也需要法律的制约。然而它们对权力的制约毕竟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不能消除权力滥用行为的动机。因此,为了更有效地遏制权力滥用,还必须注重以道德机制来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9.
《新伦理学》把美德看成是道德实现的途径,这一思路正好是对西方自苏格拉底始到麦金太尔仍在发扬光大的错误传统的继承。因为,道德追求自我利益,讲求权利与责任的对等,是在限制自由中获得相对自由,所以道德是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动底线,它现实地构成了美德的基础:没有道德感,缺乏道德能力与作为的人,难有美德之自我要求。美德追求对自我利益的放弃,讲求超越权利的限度而履行份外之义务,是在创造个性自由的行动中实现和享受更高水准的个性自由。所以,美德是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动高线,它真实地构成了对道德的提升与拓展。  相似文献   

10.
民生体育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是历史的主体,民生是历史的重心,建构和谐社会主义应以人能拥有生命、获得生活、维持生计为第一要义。本文提出"民生体育"概念,试图从民生的角度为新的社会语境下对维持人民群众生命存在,保持人民基本幸福感所需要实施的一类体育生活给予重新赋意,寄希社会公民对健康权力保持持续追求、社会权力机构对公共事务实施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在对公正社会秩序的永恒追求中不断进化的。二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对公正及其实现等问题作过纲领式的哲学探索 ,至今仍可供借鉴。从亚氏整个著作来看 ,他主要从法律、公民、互惠和公共善等四个角度展开思考。其真理性的系统思想基本上可简化为 :良好的法律就是公正的秩序 ,但法律不必然是优良法制 ,因而需要公民有公正之德性 ,因为公民是行为的始点 ;行为公正 ,就是分配和交往互利互惠 ,在共同生活中 ,公共善才是公正的最终尺度。  相似文献   

12.
守法的精神是公民基于对法律的价值合法化的认同而自发形成的守法动力,是出自内心地视遵守法律为道德自觉的主观理念。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守法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规则意识,它又体现为三个层面:规则至上、注重程序和对权力进行制衡。二是正义感,包括权利意识和相互性两个方面。三是公共理性,它是守法精神的一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3.
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冲突永恒地贯穿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国家权力来源于个人权利,并在终极意义上应当服务于个人权利。公共权力的活动空间在于社会公共事务而不可侵犯私人领域。否则,将对个人自由形成重大威胁,阻碍社会自主性因素的成长。转型中国公共权力建设需要确立"权利本位"、"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和根本原则,积极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权力运行监督与制约机制,培育成熟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与孟子之孝同异并存.孔子首次将孝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侧重从个体-家庭道德的角度强调孝、仁一体并重;而孟子则将孝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侧重于从社会-公共道德的角度把孝道提升为尊老的公德.这两个侧重都以父权制为中心,因此彼此是凝聚、结合的,其焦点在于对父道的敬重.这种敬重从敬养之孝、不辱之孝到大孝之孝,或从基本层次到理想层次,相通互补,顺次提升,显示出孔孟之孝乃至整个儒家孝伦理倡导的孝顺和尊老的精神主脉.  相似文献   

15.
婚姻形态初探毕鲁英婚姻家庭关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条件下,了解人类婚姻形态的历史演变,并科学地预测其发展,这对于提倡社会主义婚姻情操,协调社会主义家庭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加速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16.
浅析对我国行政权力的网络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我国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网络为我国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本文阐述了我国行政权力网络舆论监督当前发展的现状,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对于我国行政权力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文化的特征看当今中国公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伦理原则尽管不乏"公"的提法,但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德"观念相去甚远。"公德"有积极参与和不作为两个层面的涵义。在现代社会,最基本意义上的社会公德指涉的是"公德"的不作为涵义,即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对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这样的道德应该是一种具有最广泛受众和可行性的道德,这种社会公德的内涵是底线伦理,即人们必须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或最基本的行为伦理规范。这种底线伦理要求人们履行的正是不作为,对他人正当利益不加侵害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推己及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推己及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我"为中心、以同类意识为基础的道德思维方式.但从公民道德的视角出发,则发现推己及人式的道德思维在处理公民社会伦理关系时将面临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引入公共生活中的主体反思以及有效对话和商谈.  相似文献   

19.
家政服务随我国社会高速发展,日益成为万千家庭所需,但目前,家政服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却很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诚信守约意识、应有的敬业勤奋精神、起码的尊重听从态度、基本的勤俭节约习惯、简单的人际规范常识和必要的安全法律知识等等诸多方面。撇开来自雇主家庭、社会规范和保障制度等等重要外在客观因素外,深究造成如上现状的自身内在主观根源,可归结为淡漠的契约理性精神、落后的家政职业认知、欠缺的基本道德知识和较低的文化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从此根源上提升家政服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除了优化雇主家庭和社会等外在因素外,开展对家政服务人员针对性的契约理性精神教育、基本道德知识灌输和知识技能培训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摘要:在社会老龄化和城镇居民迁居的时代语境下,广场舞不仅仅是一个关注全民体质健康的话题,更是一个聚焦民生,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科赛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为基础,对广场舞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广场舞现象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觉醒,以及对当代生活的文化诉求。广场舞兴盛的根源是人口老龄化视角下,中老年群体对体质健康的担忧,对养老支持和公共医疗保障的呐喊。同时,也是城镇化建设和城市迁居背景下,中老年群体对构建新邻里关系的渴望。广场舞引发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与规划,更加关注民生健康需求、人权利益诉求以及公共道德的培育。并进一步从政府公共治理、公民自治以及社会协同治理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广场舞现象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