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情感它是道德意识的一种内容,属于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它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主观态度。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恨、信任、同情、痛苦等主观上的心理反映都属于道德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诸子百家道德思想的精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精神、情感和礼仪的总和。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塑造其健康人格,使他们具备走向社会的优秀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表现之一是不同个体的道德行为。而作为人都有选择自我行为的本能和自由,其选择过程也正是人的道德“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这样人们的行为便产生了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也就直接涉及和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蜕化。 一、道德是人所特有的精神“资本”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不断积累新品质因素的过程。所以,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改造和积累着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资本”——道德“资本”。 1、道德“资本”积累是在自身矛盾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既不能离开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是主体基于自身对道德的认知而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与奉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知、情、意的统一,又是知与行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内蕴着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道德信仰的产生与展开两个方面。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不能只是停留于主观领域的个人观念意识,而是客观地反映着社会历史现实,是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于道德本质问题的探索有两个出发点,一般本质(社会性本质)与特殊本质(人的主体性本质),重点常左右摇摆。而高校相关教材,虽几经修订,对于道德的定义至今仍含混不清,须予以厘清。厘清道德的本质还应从人这个主体出发,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个体属于其观念的一部分,与行为密切相关,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群体属于社会的意识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一种观念意识,绝非行为活动或经济关系本身。作为人与社会的观念意识,它事关善恶。  相似文献   

6.
河北"三驾马车"之一的谈歌是一个坚定的民族精神的守望者.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生活、生命的况味和意志、愿望,表现了对人民深切地同情、理解和赞扬的情感态度.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在道德失衡、精神异化的今天张扬我们已经失落的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以求得精神再生,唤起人们对社会共同的根本利益的体认,凝聚起风雨同舟的社会情感.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文化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业绩、品格、精神的结晶,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它是学校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科技素质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的潜在作用和深远意义在于用自身特有的精神文化,为国家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种蕴含道德价值的活动,需要遵循特定的教学道德与规范。教师作为教学道德实践的主体,不仅仅需要丰富的学识,更需要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意识,并且要树立合理的德行观,努力在教学中践行道德准则,并积极开展道德的自我反思,从而养成良好的教学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9.
大学考试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常规的管理工作,更是育人的基本手段,从德育的视域解读大学考试管理工作,要求大学考试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培育学生的诚实品质、公平意识以及规则意识,以实现自身的育人职责。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新时代下的重要风尚表达,也是人们在道德层面的一种积极、博爱与认同的情感态度。感恩教育的大力实施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增强有着重要价值。然而,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冷漠、行为自私与精神空虚等一系列感恩意识缺乏的现实不得不引起有关研究者重视。为此,笔者针对这些现状给出相应对策,以切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1.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构建,从文化学、教育学等视角对其分析,认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实质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学生和老师,依据一定的体育行为规范在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一特定的空间内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总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构成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三要素,并且显现出自身特有的多元动态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延续性、兴趣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与社会的密切关联,话语不再是透明的信息传递媒介,而是一种活跃的社会实践。批评话语分析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构架,同时积极参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活动,体现其跨学科性质和强烈的社会实践意识。本文在诠释话语与高等教育话语之后,讨论高等教育话语研究能否引入批评话语分析,回顾先前相关研究的情况,分析其研究的贡献、现存的局限性和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道德冷漠感是社会转型期过渡性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消解这种道德危机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看,人们目前对这些措施的开掘和运用,主要是从压力型制度层面进行的。由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性过程,故道德冷漠感的有效消解,除其他方面的工作外,必须着重从本文所主张的救助型制度层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且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如何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医学特色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禁忌是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民俗现象,禁忌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类主观上认为某人或某事物是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而被禁止的言行或是心理上被抑制的言行控制模式的总和。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促进文化认知,实现文化整合,进行社会控制和开展道德教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属性和品质,它具有成己成物的内在要求,"为仁由己"说明了行为主体"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自律意识以及对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表明了道德实践活动中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具有伦理品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体现出将道德的理性与情感关怀以伦理的方式传递给儿童的道德教育追求,含有个体道德发展和社会伦理教化的双重属性.以幸福生活为指引,以公共伦理为框架,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石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伦理品质的应然样态.通过友好型课堂氛围的营造、伦理型思维品质的锤炼、参与型公共精神的培养,帮助儿童在功利充斥和规则盛行的现实世界中追求幸福、完善情感、涵养德性、学会担当.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他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反映出高校德育的教育力度,更能体现出社会道德精神和人格形象,所以,高校德育应应于时代的前列,倡导时代的道德精神,让大学生把握住时代的要求而立身,立言,立世,培养并形成他们的做人风格,本文认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仅着眼于道德人格的某一要素的培养或养成上,应从道德准则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目标意识三个方面着手,建构大学生健康而稳定的道  相似文献   

19.
静物,是油画艺术的一种基础和一种极有魅力的语言形式.传统静物画体现的作用就是愉悦人们的审美眼光,装点人们的物质生活.现当代的静物画已拓宽了它的内涵及外延,赋予了一定的历史性、社会性,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和自我意识.静物成了作者传达自身的情感和意识、观念的一种载体,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20.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韩国是东方典型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礼仪之邦"和"君子之国"。韩国民众的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风度也在人们心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习和借鉴韩国的礼仪教育对于我国青少年德育,特别是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青少年德育过程中应避免纯理论的说教,注重实践性的参与,让青少年的行为习得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摒弃"高分低德"是我们所应倡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