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日益推进,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贫困农村,农民更是把能够获得“优质”教育看做是改变人生命远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择校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给教育公平带来了极大冲击,对许多学校的办学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拟对贫困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利于缓解这一现象的思路和对策,以推动贫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农村家庭收入增加,家长对子女期望提高等原因,导致农村中小学生出现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科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端正家长心态,切忌盲目择校;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加强择校管理。以确保农村中小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农村学生的择校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择校现象已引起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笔者对河南周口农村学生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其成因,目的是为了给予农村学生择校事实基础上,提出消除农村学生择校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学生择校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也已十分突出.但我国引起中小学择校的原因在于基础教育政策的失调,同市场需求变化引起的择校有着质的区别.中小学生择校既是教育选择的一种手段,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我国中小学生"择校热"产生的原因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是他们争取向上流动的内在驱力和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外在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择校行为带来了诸如使农民教育投资额增大、城市学校教育负担增重等诸多现实问题。义务教育是一项公共教育事业,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同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消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段军 《文教资料》2009,(30):124-125
农村小学生择校风越来越盛,大批的农村小学生选择离家进城读书,加重了农民负担。本文作者就这一现象展开了调查,师资是择校的主要成因,这一成因与择校相互作用,浪费了农村教育资源,加大了城区的教育压力。只有改革管理体制,优化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择校就隐藏着教育不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不公的现象,在某些领域还很严重,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透过择校现象,分析了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家推行取消"小升初"考试、小学生和初中生就近入学这一重大举措。但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却引发了中小学生"择校"这一负面现象。为了解决"择校"问题和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问题,中国借鉴了国外的教师流动制度,在均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教师的"单向上位流动",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强制性的流动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容易滋生腐败风气,不利于教师安心工作;与教师职业的长期性特点相悖,教师的家庭等后顾之忧难以解决。要真正解决"择校问题",需要将重点高中的名额指标下放到各个初中,利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薄弱学校,实行教育券制度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到底中小学生该不该择校 ?择校会产生哪些影响 ?中小学生选择到了一所好学校后 ,最终是否就如愿以偿 ,各方面都学好变好了呢 ?这些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终究还是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 ,那就是中小学生的择校观源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发展的不均衡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要让学校都均衡得以发展 ,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学校师资、软硬件设施等 ,都需要政府或社会力量等的大量投入和支持 ,但这需假以时日。然而 ,与其在焦急中期盼学校的均衡发展 ,到不如从一些方面来为中小学生择校热降降温 ,让择校这一迅猛势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中小学生法纪教育缺失问题在各地农村仍然极为明显,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击。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违法乱纪现象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法纪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和教育思路的探讨,以此来增强农村各级组织和学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法纪教育意识,从而减少农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并同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择校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而且社会反响较大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自身利弊。但现阶段自由择校制度在我国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并对择校现象作出规范和引导。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并加强对择校费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择校等教育公平与伦理问题。当前,人们对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的争论日益激烈。一方面,择校现象是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补充,对教育公平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择校现象有负面影响,如扰乱教育秩序、带来教育腐败等。因此,对于择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伦理审视具有重要意义。择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因而我们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着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规范择校行为,使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协调发展、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择校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而且社会反响较大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自身利弊.但现阶段自由择校制度在我国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并对择校现象作出规范和引导.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并加强对择校费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辍学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学校的控辍率非常高,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人才的来源靠的是教育,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合格人才。而生源的流失对教育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问题成为目  相似文献   

15.
择校现象漫延和扩张的根源在其潜在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发展价值,作为择校主体瞄准教育成本与个体人力资本增长的价值取向,在家庭经济收益的一定消费限度和学生个体能力发展潜质较大的情况下,择校成本作为学生个体人力资本的投入极易成为家长做出的最佳抉择路径。择校实质上是一种早期人力资本的投资现象,是择校主体为参与社会竞争而实施的个人战略性决策,因为选择优质学校教育无疑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这就意味着个体未来发展机遇和经济价值的报偿及其回赠。  相似文献   

16.
关于山西省辍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贾国英卢红贾红怡一、引言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省的山区农村,中小学生的重读、辍学等“教育浪费”现象一直困绕着基础教育效益的提高,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亚太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国家教委及有关部门高度...  相似文献   

17.
周驰 《文教资料》2008,(4):80-81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存在多大的合理性,这是政府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强行制止择校而需要首先厘清的问题.全文就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状谈起,归纳了导致择校的主要原因,接着依据均衡发展的内涵,阐述了对择校现象的认识并选取国内应对择校的相应措施加以评述,旨在探讨择校问题对建设和谐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彬 《文教资料》2008,(34):81-83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从普九转向享有均等的教育质量上来.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地体现在城区不同学校之间.本文认为,造成我国择校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地采用"堵"的方式是将教育均衡发展错误地理解为绝对的平等.本文在对美国择校制度概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合理的择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姚云艳 《云南教育》2011,(17):36-37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减少或杜绝择校现象,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有质量的教育,楚雄州牟定县近年来实施了以培养名教师、培育名校长、打造名学校为内容的“三名”工程,有力地促进了牟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择校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国外实证研究显示,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择校可以从普遍意义上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但对于特定种族的学生来说(如非洲后裔的学生),择校有助于这类学生成绩的改善.本文以国外学者对教育券和特许学校的实证研究为例,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研究的视角考察择校对中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期为当前我国有关择校问题的讨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