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的兽性     
观其 《青年记者》2010,(5):80-80
国人潜意识里有种“公共崇拜”,涉及公家的就是好的;国人潜意识里还有种“科技崇拜”,越是新的越是发达的就越是好的。这很容易导致“体用不分”,混淆“是”与“应该”。新闻,关乎真相,关乎民主,关乎公正,但新闻并不等于真相、民主、公正。新闻其实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新闻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  相似文献   

2.
一位科普作家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那么,如何让医学科技新闻更“好看”一点呢? 一、学做“全科医生”,重视写作技巧 平时多积累、采访多挖掘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科技新闻记者,平时要注重科技知识的积累。从事医学科技报道的记者要像“全科医生”那样学习各学科医学知识,不断积累,在采访时能与专家“对话”,从而发现和获得大量的、有  相似文献   

3.
有些读者说,每天的报纸一到,总是先看市报。我问他们这是何因?他们说,因为市报和我们很接近,讲的大多是我们的身边事,心里话,所以我们对她挺有感情。也有些读者却说:“市报没有多大看头”,认为她老是打官腔,说官话,做官样文章。这两种看法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人民群众对市报新闻接近性的高要求。新闻接近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指的是新闻与受众在地域上、思想上和利益上的接近。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受众越近,大家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报道越是与受众呼吸相通,休戚相关,越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家越  相似文献   

4.
季翔 《新闻三昧》2003,(4):23-23
一个好的记者,首先是个“观”者。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针对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不带眼睛”,或带了眼睛没有好好观察的现象,要求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有不少同行认为上述主要是对报刊和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由于必须现场拍到图像,因而肯定是观察了的,用不着“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新闻学中“观察”的概念: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了解客观世界,搜集和印证新闻写作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正确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是党对新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记者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就得对自己“拟态公众”的角色有透彻的认识。 一、对记者“拟态公众”角色的理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对舆论的理解上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往往把一些非舆论的东西误指为舆论。作为我们记者来讲,常犯的就是混淆新闻、宣传、舆论这几个概念。我们常说“新闻  相似文献   

6.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7.
精确新闻采用科学方法,可以使我们避免记者的偏见,这是科学方法的“利”;但是,科学方法使用不当,科学方法的“利”就变成“弊”了,也就会产生精确新闻不精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假意见。虽然民意测验强调以科学客观的方法,探求民意,但是民意调查的结果和其它的所有研究一样,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正确的反映社会真实,因而产生了假意见,①误导读者。在民意调查的发源地美国,也有人批判民意调查误导了选民的选举行为。二、可信度低。宾夕法尼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雷皮伊通过调查发现,越是小报纸,越多的调查由报社人员自己去做,因此认为报社…  相似文献   

8.
经济生活中屡有这样的现象:某一企业产值增加、利润上升,于是,这个企业就变成“新闻之源”,要什么新闻有什么“新闻”。整党有经验,改革见成效,横向联合再现生机,双增双节又上台阶……。如果不信,有产值、利润增长的百分比佐证。数字确凿,谁能不信以为真。记者则运用这些数字,宛若魔术师手中的道具,随机应变、变幻无穷,“新闻”也就因而层出不穷,源源不断。这种捕捉新闻的套数相沿成习,习焉不察,甚至变成某些记者津津乐道的“诀窍”,对于进一步搞好经济宣传。实在是有害无益的。经济效益如何,自然是企业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经济宣传中不可缺少和轻视的。但报道时要对具体企业的经济成果作具体分析。因为,经济活动是受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其中既有主观能动因素,也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如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变化等  相似文献   

9.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时代,如何搞好科技报道,已是新闻传播媒介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李瑞环同志在新闻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到改革新闻宣传内容时,就明确指出:“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科技进步。”并把“提高宣传艺术”提到落实“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高度来强调。而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现实情况不能不令人深思。多年来,我们的科技新闻干巴枯燥,似乎  相似文献   

11.
无论企业的生产形势好与坏,不管企业的经济状况贫与富,新闻记者都应该一视同仁,且不可嫌贫爱富,搞“倾斜”采访,而是应该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开展新闻扶贫,尽快使“穷”企业走出困境。目前有这样一种倾向:某些记者整天往生产形势喜人,经济效益可观的企业里挤,认为那里有素材、有经验、有高价值的新闻,因此,稿件连篇累  相似文献   

12.
刘洋 《青年记者》2006,(18):62-63
时新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科技新闻作为众多新闻类别中的一种,也必然有着时新性方面的要求。在求新求快的同时,科技新闻如何求新,求快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试作浅析。科技新闻也应注重时新性要求有人认为,科技新闻是“以报道科技战线新近动态和成果为主的新闻”,鉴于其报道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新闻品种。把它分化出来加以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这一品种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从字面上可看出,社会科技新闻是社会新闻和科技  相似文献   

14.
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似乎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话题:记者是做文化工作的,谁不知道要有文化?但是,一般的有无文化,与有无深厚的文化素养,决不是一个质级上的概念。从这一点来说,这个问题就很有议一议的必要。 为什么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简单一句话,这是记者从事的职业的性质决定的。 新闻传播学,文化是它的根基。我们通常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审视新闻,强调新闻的阶级性,得出的是“工具”、“喉舌”。但从文化视角来审视,看到的是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当然,强调新闻是一种社会文化,并不排斥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上层建筑功能。这只是新闻功能的一种。而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这种文化视角的新闻观,应该说是新闻观的本质回归。既然新闻是一种社会文化,担负着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导语中安排背景材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有没有必要;二是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如何统筹兼顾,各得其所。 (一) 由于导语处在整个新闻的领先地位,担负着提示要点和引导读者的重要任务,所以记者必须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来构成导语。如果一定要把背景写进导语,那么这种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必须具有值得提前的内在联系。如: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瞿惠生报道:就在“科技兴农”的口号逐渐叫响的同时,农业科技工作却面临着政策不落实、关系不协调、成果推广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全国90位农业专家日前联合紧急修书,对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提出忠告。(《光明日报》1989年4月19日二版) 导语的前句是背景,后句才是主要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新闻采访比作一个舞台,广播记者既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也应是台上的“导演”。这是因为广播新闻具有原声再现的独特优势,它要求广播记者适时转变角色,开动脑筋,“导演”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广播“活话剧”。广播记者扮演“导演”角色的必要性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传播速度快,再一个就是能够用音响去感染听众。失去了这两个优势,广播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广播音响包括记者的口播、采访对象的语言、环境音响、情绪型音响等。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广播新闻更加注重让新闻中的人物、环境说话,这样…  相似文献   

17.
对于每个电视记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断、报道新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记者称职与否的必要条件。为此,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发现与判别新闻的“新闻嗅觉”,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简单地说,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老道的记者一般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从事近20年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您认为科技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亚东:第一是专业性强.专业性天然地造成科技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对科技记者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把报道内容弄明白,而且还要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一边是经济生活中大量的宏观政策、专业术语,一边是媒体受众要求的既有可读性又有深度性的新闻报道,对于我们经济记者来说,采写经济新闻永远都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在几年的采写经验中,我渐渐悟出:要让枯燥的经济新闻鲜活抢眼,经济记者必须练好专业和写作两个内功.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