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振铎先生《质疑“核心期刊”论》一文(刊《出版广角》2000年第12期,以下简称“王文”)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对我国的期刊出版管理而言,“核心期刊”论能否用于对期刊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能否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期刊质量的优劣。在“核心期刊”日益泛滥的今天,这是一篇注定要引起纷争的文章。不出所料,2001年张林祥先生发表《学术期刊的评价与“核心期刊”》一文(刊《出版广角》2001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对王文进行商榷。张文的立足点就是:“刊以文名,文因刊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认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发表文章的刊物。在笔者看来,张文的这种商榷与王文的“对接点”、“交锋点”并不准确,商榷得也不“精彩”。鉴于张文对“核心期刊”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具有代表性,颇有“市场”和“群众基础”,这里不妨对张文的“商榷”再度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一个好的商品,其商标就是无价之宝;一本好的刊物,其封面也应该是读者认可的品牌。《人生与伴侣》在众多的同类期刊中,在姿态各异“美女”如云的期刊封面中要想独标特出,就必须跳出“美女”的窠臼,办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 1995年我们开始在文章内容上找出路,在期刊名称上做文章,尝试着选用一男一女的“伴侣”图片做刊物的封面。试用后,与其他刊物封面“美女”图片相比不重复、不雷同,在同类刊物中显得抢眼夺目,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从而,在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如何形成我们刊物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3.
姚凤林 《出版参考》2005,(5X):22-23
2004年至2005年,是文摘期刊市场的大战年,各种期刊纷纷登场,各种理念纷纷迭起,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整个期刊市场就只有两个词形容:外“热”内“冷”。办刊热的背后,是市场血拼的冷酷。冷热之间,最具注意力经济的期刊现象,莫过于《格言》这本新锐期刊的强势崛起。它不但让不少办刊人直接关注“格言人”团队和“格言现象”,还让业界开始思考期刊市场化发展的内在动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期刊数量多 ,其中各类专业期刊占了很大比例 ,且在进入市场这个问题上被认为有“天然”缺陷。从宏观管理角度讲 ,这些刊物有被调整的必要 ;从微观经营角度看 ,这些刊物中又恰有部分期刊有自我调整、发展的潜力和机会 ,甚至完全有可能破土而出 ,在市场中逐步发展起来。笔者以为 ,对现代专业期刊的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市场细化、期刊种类增多是现代期刊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现代期刊的一切经营活动是围绕着市场展开的。在这个市场里 ,每一本刊物都有自己的命运 ;但其共同之处在于 :都要从找到属于自己的读者开始。对于专业…  相似文献   

5.
期刊的市场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市场化的选择对于期刊来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出版类期刊长久以来一直躲在自己的专业“围城”里,依靠着出版这个朝阳产业“半死不活”地生存着,现在它们要站出来,接受市场的考验,真正走向市场。这对大多数出版类期刊来说,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残酷的、激烈的,最终适者生存。但《咬文嚼字》作为一个出版类刊物,却早在1995年就迈向了市场,并顽强地在市场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它是怎样顽强地扎下自己的根,并将根蔓延,这对于广大出版类期刊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军事期刊怎样增强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期刊进入了全新的生存状态市场因素在军事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军事期刊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了初步考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军事期刊种类逐渐增多,结构逐步完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军事期刊进入了“中国期刊方阵”,其佼佼者还获得了“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等殊荣。但是,从整体上看,军事期刊的编辑水平参差不齐,刊物质量高低不一,部分军事期刊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时代依赖财政资助和依靠指令发行的办刊定位,在自己…  相似文献   

7.
期刊市场"粉红潮"现象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建波 《青年记者》2006,(17):60-61
近年来,我国的期刊市场上出现了一种“阴盛阳衰”的现象,以女性为读者对象的刊物在市场上表现得日趋活跃,在这些女性期刊中,一批高码洋的时尚刊广告收入较为丰厚;而更多的是以精美的内容、低廉的价格赢得较大的发行量,期刊界的这一“粉红潮”现象值得关注。2003年以来,期刊市场  相似文献   

8.
就国内儿童期刊目前的营销状况而言,我们的期刊创办人或多或少地步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较多地看重了表面市场的争夺和占领,因此,许多儿童刊物日益朝着小学生“第二教材”的方向移动。将儿童刊物办成“翻牌教材”,这是一种极为短视的做法。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对  相似文献   

9.
时光尚在2001年的12月上旬 ,笔者单位图书室里就已收到几份标有2002年第1期字样的新刊物。其实这种状况近年来可谓屡见不鲜。只不过 ,现在的期刊早产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越来越随意 :有的期刊甚至在一个月之前就已将下个月的刊物抛出 ,这无疑是极不正常的。但话又说回来 ,提前出刊固然是弊大于利 ,但是对期刊来说 ,长期以来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周期长 ,速度慢 ,特别是对那些时政性期刊 ,总是跟在报纸后面“慢半拍” ,因此在争夺有效市场方面显得十分被动。当然 ,期刊有自己的规律 ,但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快地催生期刊 ,使之在市…  相似文献   

10.
王忠军 《今传媒》2006,(5):44-45
积20年科普期刊采编工作之经验,我认为,若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看问题,搞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就应当是万变不离其宗,即社会效益。要想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首要的工作就应是随“心”所欲,从“心”做起。读者的热爱心是“中心点”赢得读者的热爱心,是任何一种刊物的中心目标。一  相似文献   

11.
1月31日,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召开期刊工作表彰会,向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名作欣赏》、“第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记者观察》等3种期刊及获第七届山西省一级期刊的63种期刊进行了表彰。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省出版工作者协会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分管报刊工作的副局长李锐锋在讲话中,首先分析了全省从开展期刊等级评定7年来,有效地促进了期刊的整体质量,加强了期刊的管理,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刊物,有近50种期刊列入全国行业、  相似文献   

12.
这一问题的讨论,我想首先要认可一个基本的前提: 新时期的期刊业,不论就产业还是就事业而言,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期刊业在高速、迅猛发展的同时,受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影响,面临着“大转折”。这个转折是世纪的转折。当前乃至今后10年左右是中国期刊文化由第二世纪跨入第三世纪的过渡时期。所以对当前期刊形势的分析不仅要站在中国和世界的结合点上,而且要站在第二世纪到第三世纪的转折点上。当前的期刊界就因为“结合”和“转折”而丰富多彩,而五光十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就是当前过渡时期期刊文化的主要特征。多元化是对当前期刊市场的整体观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  相似文献   

13.
新闻学刊物的发端我国最早有关新闻学研究的刊物是《新闻周刊》,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该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至1920年12月停止活动;在此期间,训练了两批学生,共约70人,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他们所创办的《新闻周刊》也是我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第一个刊物。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评价说:“国立北京大学……设立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曾发行《新闻周刊》,对于一周之  相似文献   

14.
主编是刊物灵魂的工程师,一本期刊从内容到形式,从封面设计到编排格式,无不体现着主编的整体意识;同时期刊质量的好坏,读者、作者评价的高低与主编也息息相关。在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期刊是发展科技的必备条件,是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重要“窗口”,市场竞争会愈来愈烈。由此可见,刊物的生存、发展与主编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为此,我报据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亲身体验和当前办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主编(本文不包括名誉主编)与期刊质量和出版政策的有关问题做以下探讨,旨在主编的政策化,期刊质量的提高,编辑队伍的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15.
从2000-2001年期刊生死榜看期刊市场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0年至2001年,期刊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新的面孔,这中间大部分是原有期刊改变刊名和办刊方针,以新的期刊面貌重新出现,另有少数为新创办刊物.  相似文献   

16.
陈虹虹 《今传媒》2004,(5):33-34
如果说我国的期刊市场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品探索期”和90年代的“市场探索期”之后沉淀了一些办刊经验,培育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涌现了一批好刊和名刊;那么在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拓展期刊市场,加快期刊品牌的成长,向我国期刊事业的高峰挺进,自然就成为期刊界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今年9月24日在西安召开的第十三届文化生活类期刊研讨会暨第十六届全国妇女报刊年会讨论的主题。9月26日会议结束后,记者专访了与会的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张先生致力于我国期刊研究几十年,对如何开发期刊传媒能量、把握期刊发展的重要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近年来,先生着力从宏观上观察中外期刊发展现象,探讨期刊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当代期刊的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著有《期刊思考录》,主编有《期刊工作手册》、《中国期刊》等书作,为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先生多次在国际期刊研讨会发言,1997年5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期刊联盟第31届会议上,所作《中日期刊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大会报告,在国际期刊界引起较大反响。“不要害怕国际化”谈到期刊品牌经营的具体情况,张先生认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期刊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赌的,不仅得到国内...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期刊奖的评定条件,优秀社科期刊的基本标准应该是,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遵纪守法,文化含量高和市场占有量大。这就给推向市场的社科期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占有市场?如何在占有市场的同时保持刊物的高品位、高格凋?纵观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各家期刊,不外乎遵循了这样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8.
韩隽 《今传媒》2003,(4):6-7
这次对《新西部》的专题阅评,是这份期刊诞生三年来的第三次。我们的审读伴随着她的成长。这样的做法在陕西期刊史上恐怕也是第一次,我们力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探索一条审读新路。 三次集中阅评都在围绕这份期刊的整体经营和品牌创建进行。 第一次阅评,着重使这份期刊坚定“个性”。这份期刊是全国首份反映西部大开发的刊物,创刊于2000年8月,当时已经走过了一年的艰难历程,势头看好。其“平民视角、纪实风格”在同类期刊中独树一帜;其内容呈现给读者的特点,是将“新闻的冲击力,文学的魅力,思想的光芒,文化的内涵”集于一体的厚重;对西部发展中的“问题”选题的偏重,着重分析其中的矛盾、动向、情况、症结,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力透纸背。 第二次阅评,是期刊发展两年之后。期刊开始形成竞争优势,进入强身健体阶段。审读细化了内容,指出了各个环节的细小缺失,提出了经营目标:从品牌的创建,内容的导向把握,选题的方向,活动的开展,风格的强化,细致到版式、封面、栏目、插图,进而扩展到质量、形式、服务、信誉、品牌推广。我们力图使审读更具备科学性、服务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次阅评,是在《新西部》2003年初改版微调后半年进行的。重点分析、梳理期刊在三年运营过程中的能够应万变的“不变”和变则通的“变”。我  相似文献   

19.
范军 《编辑之友》1999,(6):21-24
“核心期刊”作为期刊尤其是学术理论期刊身份、地位的标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期刊的四封上;“核心期刊”作为一种评价指标,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章、项目、刊物、职称等等的评比评选中。什么是核心期刊呢?它又是如何筛选和评定的呢?作为学术期刊一个重要方面军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人选核心期刊表的情况如何呢?下面就这几个问题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07,(11X):23-2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本刊物办的是否成功,最终是由发行环境来决定的。除了党报党刊受到邮政渠道发行保障,一些行业刊物有行业“保障”外,绝大多数期刊都要面向市场生存。目前期刊发行市场的现状是主渠道和民营渠道并存,各自设置门槛,内部互为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