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敏 《现代语文》2006,(10):29-29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如果仅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进行赏析,概括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但这只是停留在初中水平。怎样才能提升本课的鉴赏层次呢?可设想从人物的衣着描写着手,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达到从创作学角度鉴赏名著的层次。文中三次写到黛玉的外貌,都是别人眼睛看到的。在众人眼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王熙凤夸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  相似文献   

2.
就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宝玉眼中宝钗之美是要胜过黛玉的。然而,通过移情作用,在宝玉对黛玉的审美直观中,宝玉发现黛玉的诗性之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在宝玉眼中,宝钗之美则始终处在散文化的状态,这种散文化状态的美,虽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但宝玉终究没有在宝钗之美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也就不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读者对钗黛二人的美的欣赏,也主要跟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代入宝玉的身份——也就是对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发生的移情作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一文,人物出场描写,文字精彩,为人称道,毋需赘述。而其中单就人物外貌描写而言,可谓匠心独运,有着无穷艺术魅力,颇堪玩味。林黛玉投身贾府,这位“绛株仙草”现身,是为贾府上下注目,黛玉首次亮相在贾母众人面前,作者却没有去描写她的外貌形象。这是为何?黛玉年幼丧母投靠贾府,一路舟车劳顿,终于见到了外祖母,一种找到依傍的感觉油然而生;贾母见到外孙女,自然想起女儿贾敏早亡,对黛玉的怜爱之心倍加,祖孙两人见面,此时难免抱头痛哭。可想,这时作者是不可能腾出笔墨去写黛玉“形…  相似文献   

4.
一个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的林妹妹;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言行的林妹妹;一个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林妹妹,眼看着满月落花飘然而逝,独自一个背着香囊,提着花锄,来到那无人之处。  相似文献   

5.
黄凤玲 《双语学习》2007,(6M):113-114
飘逸的容止、敏慧的才华、清贞的品格、纯挚的情怀,这是读者熟悉的黛玉;崇尚自然、崇拜人之天性,任情执性、遵循内心自我,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字梦阮的曹雪芹让笔者决意对二者之间的关联作一翻探究,也许读者从而更加了解黛玉形象塑造所深蕴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看做是一场悲剧,其实,贾林二人的爱情婚姻仅仅是具备了成为悲剧的必要条件:贾宝玉林黛玉的确是互相爱恋着,但这并不是具备一场悲剧的全部要素。除此以外,作为未来豪门大家的女主人,她应该得到上下众人的祝福。而林黛玉的性格却使之恰恰相反,在周围众人眼中,林黛玉最终没成为少奶奶恐怕是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7.
飘逸的容止、敏慧的才华、清贞的品格、纯挚的情怀,这是读者熟悉的黛玉;崇尚自然、崇拜人之天性,任情执性、遵循内心自我,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字梦阮的曹雪芹让笔者决意对二者之间的关联作一翻探究,也许读者从而更加了解黛玉形象塑造所深蕴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是红学家公认的泪美人形象,在《红楼梦》前80回中有39次提到了黛玉的泪,但是通读《红楼梦》,林黛玉的笑却远多于泪,前80回中,描写黛玉的笑高达135次,微笑、逗笑、说笑、冷笑、嗤笑各种情态,充满灵气。故而笔者认为,黛玉不但是一位泪美人,更是一位笑美人。文章将从黛玉的笑出发,通过黛玉的笑与书中其他女性笑的比较,剖析黛玉的笑背后的美学意义与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9.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读到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下文却没有对王熙凤眼中的黛玉作一番淋漓尽致的形象外貌描绘。打量林黛玉后,王熙凤会怎么看,又会怎么想呢?留给读者一个谜。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既有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又有人的博学与深沉。它们并不矛盾地共存于黛玉身上,使黛玉成为世界学画廊中独特的那一个。黛玉性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还由于她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  相似文献   

11.
笑容     
《蒙娜丽莎》曾使众人为之倾倒,蒙娜丽莎成了举世公认的“微笑之王”;但是,在我心中却有一幅不是名画却胜似名画的“微笑”之作。或许在他人眼中,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诗歌及其诗评的论述,尤其是关于黛玉对李义山诗的好恶态度的分析,对比黛玉诗与义山诗形式、内容、风格、性情上的异同,探究两者之诗在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形成机制上的缘起与缘落,进而从深层次上了解黛玉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说黛玉是诗人,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有她的诗为证;说她是教育家,也不应该有异议,我们可从香菱学诗得到佐证。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开始就道出了香菱的潜力,使香菱倍受鼓舞,没几日就■河北海兴中学张淑华读完了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香菱第一首诗做出后,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生命的始终,而且贯串于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就是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四次使用了“半旧”这一修饰词。细读文本与研究者的文章,笔者发现在对“半旧”一词的解读上,我们忽视了黛玉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即所谓的“半旧”是黛玉视角中的“半旧”。加强对黛玉视角中“半旧”的诠释,不仅能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能深刻体会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进贾府》以黛玉的行踪为线索,通过黛玉的所见所闻,全景式地展现了贾府,有建筑布局、有器物陈设,更有人物。贾府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全都在此亮相。而其中的宝黛相见尤其精彩。但是,就在这平和愉悦融洽的相见气氛中,宝玉摔玉的行为却使气氛陡然紧张惊险起来。作者安排这个情节有什么意蕴呢?  相似文献   

18.
<正>林黛玉进贾府,贾府即是她日后长期生活之所。曾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大有不同。至于如何不同,她当然不明就里。如今来到外婆家自当细心观察,好生判断。通过林黛玉之眼,读者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考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兼以皇帝御赐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更有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殊有不同。正所谓人在桥上看风景,自己也便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那么,林黛玉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淡不俗,身体  相似文献   

19.
黛玉和宝钗对待爱情的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她们在爱情中的成与败。黛玉和宝钗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制度和现实人生造成的,她们同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从礼貌原则分析林黛玉言语交际成功与失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林黛玉从倍受众人关注、贾母疼爱到最后在寂寞凄清中撒手人寰,主要是因为她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常常违反礼貌原则,最终导致交际失败。文章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剖析林黛玉的言语交际情况,分析其成败,以期从中发现一些对成功交际具有指导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