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版权声明     
《中国图书评论》2021,(2):125-125
作者投稿至我刊或接受我刊约稿,即视为作者同意授予我刊该作品的专有许可使用权,包括但不仅限于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广播权和电子与网络传播权等。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授权费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2020,(10):125-125
作者投稿至我刊或接受我刊约稿,即视为作者同意授子我刊该作品的专有许可使用权,包括但不仅限于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广播权和电子与网络传播权等。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授权费用。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业务与复制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靖 《图书馆杂志》1994,13(6):14-15
一、复制权与图书馆业务的关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复制权是著作财产权中的一项权利,一般是指复制作品的权利。复制权是作者首要的基本的专有权利,作者行使著作权(版权)亦集中体现在复制权上,因为复制是使作品能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重要手段。当然,  相似文献   

4.
《档案时空》2015,(3):3
作者向本刊投稿,即意味着作者将作品的发表权、删改权授予本刊、不同意删改者敬请说明。来稿(包括文字作品、美术和摄影作品等)有抄袭、剽窃及其他侵权行为的,其责任由作者自负。稿件从发表之日起,其专有出版权和网络传播权即授予本刊,同时许可本刊转授第三方使用。本刊未有特殊注明的所有文章欢迎转载,但必须按国家版权局的有关规定支付稿酬和寄样报(刊),违者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档案时空》2015,(2):3
作者向本刊投稿,即意味着作者将作品的发表权、删改权授予本刊、不同意删改者敬请说明。来稿(包括文字作品、美术和摄影作品等)有抄袭、剽窃及其他侵权行为的,其责任由作者自负。稿件从发表之日起,其专有出版权和网络传播权即授予本刊,同时许可本刊转授第三方使用。本刊未有特殊注明的所有文章欢迎转载,但必须按国家版权局的有关规定支付稿酬和寄样报(刊),违者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发表作品时,通常与出版商就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签订转让协议(版权转让协议),作者由此对其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丧失行使权。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建设中主要的著作权疑虑源于已发表作品的作者轻易放弃了著作权中财产权的行使权。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存缴和发布的作品均为公共资金资助作品。由公共资金资助的作品存缴和发布到机构知识库符合著作权相关法律保障公共利益的宗旨,出版商无权剥夺这些作品的公众获取权。  相似文献   

7.
正作者向本刊投稿,即意味着作者将作品的发表权、删改权授予本刊、不同意删改者敬请说明。来稿(包括文字作品、美术和摄影作品等)有抄袭、剽窃及其他侵权行为的,其责任由作者自负。稿件从发表之日起,其专有出版权和网络传播权即授予本刊,同时许可本刊转授第三方使用。本刊未有特殊注明的所有文章欢迎转载,但必须按国家版权局的有关规定支付稿酬和寄样报(刊),违者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本刊个别转载文章及图片等作品,如作者未收到样刊及稿酬,请径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借阅权是指作者和其他创作者因作品在图书馆被免费出借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而获得报酬的权利。欧共体理事会颁布的EC92/100,使公共借阅权制度将在欧盟全面实施。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10月24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是经国家版权局批准并在民政部注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主要对文字作品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表演权等作者难以单独行使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公共借阅权用以补偿作者因公共图书馆提供其作品予公众借阅而承受的潜在损失,或者作为政府对艺术的支持而产生,其权利观念源于德国,是著作权人意识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管理系统、评估系统等构成了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外部构造;客体、主体、内容、救济等构成了该制度的内部构造。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在于鼓励创作,加速知识产能的利用和转化。[方法/过程]基于该制度具有鼓励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市场的生产性功能,并对社会利用作品所生之利益进行再分配。比较法上的实证数据表明,除极个别例外,公共借阅权制度不会对公共图书馆借阅活动造成影响。数字经济时代下,该制度出现了更为重要的应用前景。[结果/结论]从我国目前社会、文化和其他方面发展情况看,在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中有引进该制度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王辉 《中国出版》2012,(5):67-69
通常所说的版权,也就是著作权,其主要内容是指作者对特定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以及全面支配该作品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网络版权,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这个法律术语,一般是指著作权当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在互联网中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1]当版权人的  相似文献   

12.
穆向明 《编辑之友》2016,(11):90-94
网络自出版是指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参与的情况下,由作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向读者提供作品的一种出版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作品传播、营销运作模式,网络自出版在国内外发展前景广阔,但在现有法律体系下,网络自出版的版权保护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出版行业的发展,即使最新颁行的《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也对此并未明确规定.研究表明,通过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版权设计权的规定,以及通过规范网络自出版合同内容,合理界定作者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并完善网络自出版审核与监管长效机制,是解决网络自出版版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者向期刊社投稿,并不自然等同于授权期刊社可以将其作品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者同意期刊社在纸质期刊上刊登其作品并获得报酬,也并不意味着作者同意期刊所加入的期刊数据库平台将作品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公众并获得报酬。作者享有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期刊社用“版权声明”等来替代与作者签订书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建议期刊社和作者签订书面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信息网络获取权利益平衡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信息网络获取权关系实质是网络环境下信息垄断与信息利用的关系,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两权关系面临着从模拟空间到网络空间的利益重构或再平衡。鼓励作品创作,促进作品传播,实现知识共享,为两权利益平衡之宗旨。两权利益冲突表现为扩张性与萎缩性冲突、私有性与公益性冲突、独占性与共享性冲突。最后从理论原则、管理模式、法律保障和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两权利益平衡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学位论文是未发表的个人作品,学位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保护,在学位论文作者没有把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明确授予高校的情况下,无论其传播范围如何,高校图书馆自建学位论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行为都不适用合理使用和图书馆例外的规定,是对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因特网和电子期刊的著作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电子期刊涉及的作品数字化权、公共传播权、署名权、发表权、法定许可转载权等著作权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曹明 《晋图学刊》2003,(3):18-20,26
图书馆要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取得数字化授权。本文从分析作品"数字化权"的性质入手,指出图书馆不能通过"合理使用"获得数字化权,而必须获得作者的"数字化"授权,并提出图书馆应承担起著作权集体管理的部分职能。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网络出版,具备充足的数字化作品是第一要素。由于现有的版权作品的数字化是网络出版活动中获得作品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看待数字化行为的法律性质就成为首先明确的问题。 作品的数字化是作品的一种使用方式,理所当然由著作权人享有专有权。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作者享有复制权、翻译权和改编权。作品的数字化属于使用权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初,关于安徽省原省卫生厅副厅长尚军“以色谋权”的新闻被某刊报道之后,转载该新闻和对该新闻的评论一时不绝于耳。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记者亲赴安徽阜阳、安庆实地进行采访调查,得出的结论却与“桃色”新闻大相径庭。尚军“以色谋权”一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几乎全都是臆测后被夸大了的新闻。(2006年10月16日《南方人物周刊》)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出版者权的客体为版式设计,实际上将出版者权的保护对象限定于智力劳动,既将出版者为传播作品付出的资金、组织等劳动排除在外,不符合出版者权的保护实践,还与其他三类邻接权客体的设置模式不一致.遗憾的是,2020年11月11日审议通过的《著作权法》未对出版者权客体的规定进行修改.既然出版者权属于邻接权的类型之一,那么应按邻接权制度的基本理论来界定出版者权的本质属性和客体范围.从制度产生的根源看,邻接权属于作品传播者权,其保护的客体是作品的传播成果.因此,出版者权亦应是为全面保护作为作品传播者的出版商的利益而创设的法律制度,其保护的客体应为出版者为传播作品所付出的劳动的最终呈现形式,即出版物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