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位互动协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读者与作者互动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陶范 《编辑学报》2010,22(3):198-199
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能提升读者和作者素养,相互启发思维,促进科技创新;影响编辑观念,树立读者本位观;实现论文价值和期刊效益,完成传播使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也可完善学术传播的互动理论.  相似文献   

4.
多位互动协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扬 《出版广角》2016,(22):63-65
微电影广告是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是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的,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定义、微电影广告发展的原因及微电影广告发展入手,从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多样、传播受众的互动、低成本高效率等传播优势分析微电影广告之“不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高清互动电视的竞争分析和对广东省1026户家庭电视用户的市场调查,剖析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U互动”高清互动电视平台的品牌构建,并在平台品牌化运营和传播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得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品牌传播理念.“U互动”是全国首个“全省统一运营”的高清互动电视平台,在全国高清互动电视发展中具有先锋性和典型性,此类实践性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还具有推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语境的话语传播受多元文化背景、谈话者权力关系、传播活动属性等因素制约.运用互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基于《非正式会谈》的语料,从话语形态表征、话语互动实践、话语权力博弈三个方面展开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传播是以日常交流会话形式呈现的,话轮构成主要以句群或者语篇为主,话轮争夺以合作型故意打断为主,会话秩序较为正式,有间性提问穿插;说话者通过互动修辞手段和建构多重话语展开话语互动实践;跨文化语境中的会话具有"权力博弈-文化认同"的特点.跨文化语境中的冲突难以消除,但是通过调整话语手段可以消弭文化鸿沟.跨文化节目的话语内容应当以意义共享为前提,构建宽容开放的话语互动平台,以理性和尊重破解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媒介平台多样化的新媒体时代,中国游戏产业与电影产业开始了深度互动。一方面,游戏借鉴电影视听语言和特效技术打造优质画面和逼真体验,进而又大量制作微电影来实现广告宣传。另一方面,电影利用同步推广同名、同主题的游戏作品来规避营销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游戏和电影便在为彼此提供改编可能的层面建构了不同文本间的互文效应,实现了营销宣传上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李劲尧 《东南传播》2012,(7):140-141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出现至今已经成为民生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眼球的一项法宝,它是针对当天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而设置的特定调查,它能通过议程设置而实现电视媒介与受众的互动,从而起到引导舆论、增强媒体影响力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新闻互动话题的传播特性出发,探讨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设置原则及其扩大传播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环境下,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日益普遍,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也因此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沉浸式体验理论和沉浸式传播理论为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在数字阅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增大读者对数字阅读产品的接受程度,强化作品的教育引导功能.然而,沉浸式传播技术的更新、传播形态与作品内容的契合、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满足才能保障数字阅读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魏明 《声屏世界》2012,(8):92-93
从2010年到现在,微电影的发展增速相比传统的电影产业要快得多。其原因首先是有了适合微电影传播的平台即视频网站,其中,优酷出品以富有诚意的作品和全套的策划、监制、宣传、推广、发行完整的产业链在努力树立微电影这一新行业的规范,并为更多有才华和理想的青年导演提供扶植和机会。为什么是优酷?微电影源于优酷和出品团队的影像梦想,同时也是由市场催生的。优酷本身就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有质量并能代表平台态度、价值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媒体传播经过漫长的变革,经由工业化的浪潮迎来了第五次传播革命——互动传播。新媒体时代,市场不断拓宽传播边界,不同的应用在迭代中也产生了相异的定位。新媒体应用的叠态化传播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扩张,使互动传播快速发展。分析不同平台的内容创作特点,可发现新媒体时代下的互动传播显现新的分层趋势,同时促使旧有的互动传播模式发生根本性...  相似文献   

13.
广告互动传播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告互动传播的思想产生已近半个世纪 ,但只有现代互动媒体的问世 ,广告互动传播的概念才能形成并得以实现。广告互动传播的实现主要有两种 ,一是延时性实现 ,二是即时性实现 ;而在即时性实现中 ,网络广告、数字电视广告、手机广告成为三种主要的形式。由于媒体间呈现整合趋势 ,因此互动一体化也将成为广告传播的总态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发展十分迅速,将我们带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主要特征包含交互性与数字化,而电视新媒体则是诞生于新媒介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媒体模式,并且电视新媒体还包括手机电视、互联网协议电视、网络电视等数种传播形态。将受众作为中心就是电视新媒体的核心特征,而加强电视新媒体条件下与受众的互动将是目前要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媒介生态下电视新媒体互动的特点,分析电视新媒体的互动形式,并提出了电视新媒体的互动策略,力求构建完整的数字化电视新媒体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5.
以躲猫猫事件为例,结合议程互动理论以及模式等相关理论分析.阐述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在议程设置以及传播等方面的互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於流芳 《传媒》2015,(11):71-7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和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社交媒体的博弈最终指向了具有黏性特征、将碎片化的用户串联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全媒体视阈下用户在微信传播中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诸要素,用户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依赖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其提供的模拟情感情境下获得了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17.
微电影借助网络视频平台和手机终端,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不着痕迹地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着大众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广告的呈现形式与投放方式也日益多样,微电影植入式广告作为电影和广告两项艺术的结合而博得制作方及广告商的共同青睐.本文试图对微电影作为植入式广告载体的优势进行探究,通过案例研究其运作模式,并反思这类新型的广告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互动管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动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也大大拓展了图书馆与用户互动的空间和互动的方式.本文分析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互动的方式,探讨了其互动管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培培 《出版广角》2021,(17):85-87
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与价值生产模式,为短视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东京奥运会作为运用短视频传播赛事的首届奥运会,开启了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传播的新图景.文章通过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传播形式、内容创造、创新模式三方面探讨东京奥运会短视频的传播实践,并基于互动仪式框架指出奥运短视频传播过程中的价值生产,以及用户的情感能量与资本符号的积累模式,从而探寻短视频发展新风向.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创意互动作品肩负着政治指引和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创意互动,让用户置身于新闻作品的互动场景中,可以激发用户参与度,增强作品影响力。文章以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入围的7件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媒体创意互动作品的内容建构和形式表征,探讨其创作特色与发展现状,为新媒体背景下的互动传播提供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