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汉文阅读学大系”的代表作,曾祥芹先生主编的《阅读学新论》建构了民族化、现代化的阅读理论体系,既对许多学术焦点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填补了不少原有研究的空白,又开掘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这必将对“阅读学”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曾祥芹在改革开放30年来,独著、主编出版了28本书,达1000多万字;学界公认他是中国当代文章学、阅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新语文观的首创者和用文章学、阅读学指导语文教育的推行者;其代表作是《现代文章学引论》《汉文阅读学导论》《语文教育学别论》。  相似文献   

3.
一座阅读学系统工程的里程碑──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综评王伟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灿然五本,装帧精美,洋洋洒洒,160万字,问世一年来,爱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国际阅读协会的刮目相看,特...  相似文献   

4.
最近 ,有机会读到一部阅读学新著《阅读学新论》,是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组织会内专家奉献给新世纪的又一力作。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读书大国。自先秦时代的孔孟起到晚清的康梁 ,直至五四运动前后的陈独秀、李大钊、夏尊、叶圣陶 ,还包括在革命风云中涌现出来的毛泽东 ,绵延三千多年 ,积累了无比丰富的读书经验。然而 ,在我国 ,把人类的这种阅读行为当做一门科学来研究 ,当自改革开放以来 ,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几十年。具体地说 ,自 1982年韩雪屏、张春林、鲁宝元等联名发表文章 ,提出“应当建立一门阅读学”之后 ,阅读学才作为一…  相似文献   

5.
是阅读客体,还是阅读中介?──《阅读学原理》“三体”框架质疑权曙明,顾菊生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阅读学丛书”五种(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终于填补了中国阅读学的一项空白。其中第一种《阅读学原理》更以理论体系的新颖和完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正...  相似文献   

6.
人物传记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进入了语课程。然而,由于以前人们对此关注不多,所以许多语教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传记阅读还不甚熟悉。再,虽然人物传记浩如烟海,但是目前我国的传记理论研究却还相当薄弱(参看赵白生《传记学理论》可知这一点)。传记理论的匮乏使得人物传记的教学缺乏必要的理论借鉴。本试图对人物传记的阅读作一探索,以期有助于人物传记的阅读与教学。  相似文献   

7.
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早两年参与建构了“中国文章学”,紧接着他们又奋力拚搏,潜心研究,笔耕不已,建构了“中国现代阅读学”。问世于1992年的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围绕着《阅读学原理》这个“主体”建筑,展开“两翼”:从阅读技术深入研究,产生了《阅读技法系统》和《文体阅读法》两本专著;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研究,编著了《古代阅读论》和《国外阅读研究》两本理论资料,灿然五本,卷帙浩繁,体系完整,洋洋大观,总计160多万字,何其壮哉!那么,五本大著从哪里谈起吧?我想先谈丛书的主体——中国第一本《阅读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谈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阅读活动原始于文字的产生,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士的阅读经验,也如散珠碎玉,丰富而珍贵。但以往对“阅读”的研究很不够,1979年版《辞海》没收“阅读”这个词目,《现代汉语词典》仅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在现代社会,阅读作为一种智力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阅读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迫于这种形势,80年代“阅读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综观近几年来的语高考,学类阅读题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虽然语《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藏小学藏文班汉语文课学语为主的思考杨万里目前,在西藏,小学中用藏语文授课的班级(简称藏文班)从三年级开始设置汉语文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西藏教材编译局1992年制定的《小...  相似文献   

11.
语符学是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忽视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在新世纪里,《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探索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理论体系的专著,让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一现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学派的学说有了进一步认识。《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提出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探求其他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2.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阅读活动原始于文字的产生,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士的阅读经验,也如散珠碎玉,丰富而珍贵。但以往对“阅读”的研究很不够,1979年版《辞海》没收“阅读”这个词目,《现代汉语词典》仅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在现代社会,阅读作为一种智力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阅读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迫于这种形势,80年代“阅读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由曾祥芹、韩雪屏同志主编的我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已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共由五本专著组成,依次为《阅读学原理》、《阅读技法系统》、《文体阅读法》、《古代阅读论》和《国外阅读研究》。其中的《古代阅读论》,是汇集我国自先秦至晚清两千五百年间各个学术领域二百余位名人、学者论述阅读伺题言论的资料选编,全书逾三十八万字,由曾祥芹、张维坤、黄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语文教学阅读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语文教学阅读学的一点揭示  说起来,我国的阅读学理论和实践都是十分发达的。从早期的注、注疏到后来的集注、义解,乃至后来的评点式阅读之类,其成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堪比。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近现代中国的阅读学颇有滞后的倾向。比如理论研究的落后与停滞,比如阅读实践的不发达等等。  在阅读理论的建设方面,除 40年代艾伟的阅读学 (《阅读心理·国语问题》, 1948年,上海 )以外,似乎很少有人进行相关的探索 (当然不是没有 )。而在阅读实践方面,或者由于历史社会的躁动,人们对于阅读理解大多限于业余的消遣。而…  相似文献   

15.
李凤娟 《中学教育》2005,(11):15-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并推荐了《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这些要求足见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重视,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教学提出的根本性的要求。它告诉我们,语仅靠课堂上几篇课的学习来提高语素养是不可能的,设置中学生必读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余时间的大量阅读,增强对语课的理解,提高学修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生名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在从初一到初三的3年时间里,把新课标推荐的学名全部看完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6.
池莉老师,您好。今天我代表《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对您作一次专访。作为一名作家,您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都深受读的喜爱。在作品《绿水长流》代跋——《小小一说》中您曾经写到:“我写小说的兴趣起源于儿时的阅读。”由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您从事学写作与学生时代的阅读有着相当紧密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2001年5月12-18日,由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召开的“新概念阅读教学”报告、展示会及该会第七届年会在北京举行,200余名关心中国阅读学发展的专家和教师参加了会议。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郭永福、全国中语会秘书长陈金明及香港中文大学欧阳汝颖博士、罗凤平博士到会并发表了讲话。会上,河南师大曾祥芹、北京大学王余光、包头师院韩雪屏等9位专家就阅读教学中的理论问题作了专题报告,6位中青年教师展示了他们以新阅读理论为指导的中学语文的“精读课”和“略读课”,均受到了欢迎和好评。在第七届年会上,与会人员更就“阅读与科技…  相似文献   

18.
以学作品为选材的现代阅读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连续出现,这符合语教学加重学性的要求,也在《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之内。仅从全国高考来看,《世间最美的坟墓》(1991年)、《报秋》(1998年)、《长城》(2000年)、《门》(2001年)、《话说知音》(2002年),这些散作品都成了命题材料。特别是这三年来,每年必考一篇散的阅读,且基本采用简答题和多选题这两种题型命题。对于散的阅读,检测的重点是放在“赏”“析”二字上。顺利完成这一类考题就必须学会阅读和鉴赏散。(1)准确把握散作品的立意。(2)准确感受作所抒发的情感。(3)分析散的结构特点。(4)认真品味散的语言。(5)分析表现技巧。概括地说,要学会从语言感受入手,把握艺术形象,从艺术形象入手,把握作品的情和意,从情和意入手,把握表达上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9.
《落雪之声大如雷》是《语报》曾经刊登过的一篇科技说明,在2003年连云港市中考语卷中就选用了该篇章,并设计出一套深受老师和考生欢迎的中考阅读题。现就该阅读题解题思路,来谈一下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高等学校,首先是师范院校开设一门阅读学课,实属必要和急需。第一,阅读是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亟待通过阅读学课加以培养和提高。在现代社会,阅读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不可欠缺的基本技能。这一点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据美国学者拉塞尔·格·斯托弗研究,目前世界上有70%的知识与阅读有关。英国学者哈里·麦多克斯在其《学习方略》一书中也指出:“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