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微博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媒介平台出现在受众面前,民生新闻依赖这一平台进行平民化传播。本文以微博中的民生新闻为例,简述微博中民生新闻失实,透析微博民生新闻失实的原因,提出避免微博民生新闻失实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微博自2006年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成为web2.0时代最热门的网络信息平台之一,其独特的传播特点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博客具有信息发布门槛低,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内容关联性大、连续性强,传播方式灵活多变等特点,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以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成为新闻传播中又一新媒介,势必对新闻传播业产生重大的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近几年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本文以微博的定义为基础,对微博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及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新特色,进行了探究。微博独特的传播形式势必会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影响,在具备很多优势的同时,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谣言,虚假信息等。所以争对这一新兴媒体,分析微博传播的负面效应,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微博的传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博是互联网媒介时代启点,其信息传播形式较为灵活、新颖,不仅新闻类型较为丰富,而且传播渠道也较为方便,更容易被现代年轻人所接受。本文将以微博及其优缺点介绍为切入点,就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产生的影响与应对方式展开全面论述,旨在优化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保证我国新闻行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为文化传播注入了生机,它传递着微价值,引领着微文化的产生,与传统媒介共同发展,形成娱乐的大狂欢,还强化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文化的百家争鸣。但与此同时,微博在文化传播中也有着理性、公平、道德的缺失等弊端,阻碍了微博成为"公共领域"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一种引领人们走向全新信息化时代的新兴媒介,不仅在社交网络中占领领先地位,更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以"碎片化"的信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掀起了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微博热。而在校大学生无疑成为了微博的主体用户,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分享信息,发表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本文针对在校大学生这一微博主要群体,尝试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试图研究微博舆情对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试图找出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微博。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微博因具有即时、互动的特性,逐步成为当前高素质新农人的"宠儿".将农产品进行微博营销,不仅能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流量优势,还能为农户销售农产品开辟新的途径.开展对农产品微博营销的传播模式及效果分析具有重大意义.分析研究表明:农产品微博营销具有不同的传播模式,不同的农产品适合的营销传播模式不同,不是所有的农产品在微博上都能够实现热卖,农产品在微博上的营销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晴  王立东 《职大学报》2016,(4):115-117,106
伴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媒体而兴起的"微文化"迅速走进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领军之将以其扁平化、即时化、个性化、碎片化的特征征服了许多人,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是,凡事皆有利弊之分,"微文化"在使人们获得便利、快捷、丰富的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纷扰,使大众处于网络与现实两个舆论场的分野之中。  相似文献   

9.
微博对传媒生态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美国twitter的全球性蔓延和影响,中国先后兴起了一大批微博网站。微博及时、交互的消息传播速度和广度都为传统媒体所不及。它不仅成为媒体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地,而且还引起受众消费习惯的演进,传媒操作模式的转变,新闻价值判断后置,新闻发布渠道的多元化,从而导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通讯社记者,引发媒体概念的重塑。  相似文献   

10.
从2009年"新浪微博"内测版出现以来,一场信息传播的革命在中国迅速蔓延。短短三年内,微博从小众走向大众,它的兴起以独有的传播优势及强大的信息资源凝聚力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也开始积极运用微博,纷纷开通自己的微博页面,党报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以新浪微博为例,探讨党报微博的影响力以及应用现状,并针对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时代是"人人皆记"的草根媒介时代,来自草根的声音越来越频繁地形成强大社会舆论,并被主流媒体关注。自媒体中最典型的应用——微博、微信,它的用户草根性、内容简短性、传播即时性,以及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发挥的重要作用,都充分体现了自媒体时代的新颖性、时效性。众所周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受众是大学生,并鉴于它们的种种特性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试教育的弊病逐步凸显,需要教学工作者变革教学方式,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2.
微博在当下极为盛行,可谓无"微"不至。在时尚、流行的背后,微博广为人们接受一定有其必然性。从现时代人们实际生活的异化入手,进而分析微博因符合人们实现自由自觉活动、确证自身存在的本质要求,而成为人们试图以之为克服现实生活的异化(即第一重异化)的中介;但实际上,微博自身正在逐渐从中介变为目的,"为微博而微博",即微博自身也走向了异化,此即第二重异化。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作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对当代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日益强化的“三网融合”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现象”已成为互联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政员微博”作为微博队伍中重要的一支,越来越彰显其特有的价值。与传统传播渠道相比,“政员微博”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双向性互动”,去“中性化受众”以及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政员微博”也存在着不足,加强“政员微博”中主体和客体的媒介素质,并形成一种替代传播模式,即“信源一媒介一信源”,应成为引导“政员微博”的健康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博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好奇心强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已成为了微博这一新事物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但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和交流方式也带来许多新型的伦理问题。因此,找出高校微博伦理失范的原因并趋利避害地利用微博开展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有效性,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近来,以微博方式进行庭审直播成为一种潮流,备受关注的薄熙来案在济南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济南中院的官方微博对庭审和宣判进行了网络直播,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也使社会各界对微博这种公开审判的方式更加关注。据统计,到目前全国有过半省市法院进行了微博直播庭审的尝试,更有学者称中国的审判正走进"微博时代"。微博直播方式有其自身优势,应对其进行规范,明确微博直播的发布主体、案件范围、操作程序等,才能使微博直播这种新方式更加规范化,更好地促进审判公开和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6.
微博问政是主要以微博为载体的网络政治发展的新形式,它激发了群众的参政热情、创新了政府的工作方式,开创了民主政治实践新形式。从要求提高政务微博的知晓度和覆盖率、要求提高政务微博的管理水平、要求提高政务微博的舆情控制力等方面对政务微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宽领域、多渠道的发展政务微博,加强政务微博的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舆情控制机制,确保话语传播渠道的畅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文中在分析微博的特性、优势以及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指出微博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更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同时,探讨了高校借助官方微博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注册新浪微博的高尔夫媒体、高尔夫球会、高球明星、高尔夫球爱好者和他们所发布的有关高尔夫运动的博文信息为研究对象,借鉴传播学领域已构建的传播模式,分析高尔夫运动的微博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总结高尔夫运动通过微博这一媒介进行传播的优势,期望大众能够通过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了解高尔夫运动、关注高尔夫赛事,进而推进我国高尔夫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微博在国内飞速发展,其无与伦比的便捷性与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青睐,纷纷开始开通政务微博。微博问政应运而生,迅速成为我国网络问政的新宠。微博问政虽发展快速,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问政法律法规较少,质量无法保障;问政长效机制缺乏,形式比较被动;问政监督管理有限,实名制有待落实;问政人才队伍不足。微博发言人欠缺等。并提出政府应该加快问政立法、提倡经营微博、推动实名制、加强微博培训来提升微博问政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由于自媒体具备高效,便捷的特征,而深受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同时,大学生也逐渐成为自媒体运用、发展的新生力量及主力军。大学学生组织利用该类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文化宣传、校内新闻传播等组织文化行为将是大势所趋。本文以肇庆学院学生会微博为例,对其模式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内容新闻性建设,平台功能化建设等的对策研究,以推动大学生学生组织利用自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学生服务工作的良性发展,并为我国大学学生组织自媒体的改善及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