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  相似文献   

2.
李宝霞 《中国教师》2011,(14):41-42
<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普及信息技术事业的重要途径,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定位信息技术课程入手,根据学科特点,探讨总结了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方法,使其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的开发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能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重要手段。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扩展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笔者在几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使信息技术课程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的训练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学科。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显现出的一些问题给教学带来了困扰,本文主要针对在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解决方法,从而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常晶 《成才之路》2010,(14):36-36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现就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我校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同时对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宋志学 《成才之路》2014,(22):17-17
正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他们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张锋 《广东教育》2002,(7):91-9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学中要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列为中小学教学的必修课,该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利用信息,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一些难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大多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电脑和网络娱乐,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更喜欢利用电脑来游戏、聊天。信息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网络技术与相关的学科整合成为近年来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博士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吕素萍 《小学生》2013,(4):80-80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人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介入教学.信息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各个学科。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环境,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堂自然也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用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充分地运用了这一技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谈谈这几年的感触。  相似文献   

20.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