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期,呈现出从婚介到速配再到"真人秀"的典型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三个问题,第一是创新能力不足模仿抄袭严重,第二是娱乐至上以致娱乐至死,第三是片面追求"收视率第一",放弃社会责任。节目有创新,娱乐有分寸,媒体有责任,这应该是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非诚勿扰》的热播,引发了近期电视相亲节目的一次热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红娘》、90年代初的《今晚我们相识》,到1998年的《玫瑰之约》,再到今天的《非诚勿扰》,中国的电视相亲节目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自身创造,还是模仿者,节目的形式、诉求、反响都有着显著变化。本文试图把每个阶段的代表性节目作对比、梳理,分析电视相亲节目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2010年,电视相亲节目以王者姿态重归荧屏,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其中,《非诚勿扰》成为了相亲节目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吸人眼球的一个。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的透视,对国内电视相亲节目进行一个系统梳理,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刘倩  刘宗元 《今传媒》2012,(7):87-89
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眼下大众传播的传者在新的传播形势下,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随着《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在荧屏上的走红,出现了以相亲交友电视节目为代表的电视传媒的又一轮娱乐热潮,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理应清醒冷静的看待相亲节目。本文以电视相亲节目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法,探讨它们走红的原因并进行反思与考量。  相似文献   

5.
近期,电视相亲类节目火爆荧屏,随着节目的热播,这种相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关注。然而,各大卫视为了争夺收视率,相互抄袭模仿,导致节目同质化状况严重;另外,节目中常常出现嘉宾身份造假,盲目拜金,矫揉造作等问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的特征及其产生变异的表现和原因,探寻矫治这种现象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带动了新的一轮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非诚勿扰》的成功,与它自身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着重要联系。在肯定《非诚勿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节目本身所存在的真实性、不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问题。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所在的同时,对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达到全面理性地看待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8.
电视求职类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性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娱令"后,电视相亲节目开始降温,职场招聘类节目成为了当今荧屏上的新亮点。纵观现今国内各级电视媒体,以求职为题材的招聘类节目不下十多档。那么,求职招聘类节目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相亲节目的翻版,是真服务还是伪作秀?职场招聘类节目在大同小异的形式竞争中,能否另辟蹊径,寻找各自不同的定位价值?职场招聘类节目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性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相亲节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个案,从《非诚勿扰》第一期到第一百九十期九百多名男嘉宾中筛选出97名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华人男嘉宾,通过对他们的年龄,职业,工作生活的城市,在节目具体环节中的表现所传达的价值观、婚恋观等的信息,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得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华人男嘉宾在电视相亲节目中的形象的相关结论,探讨这种形象对于中国当今男士女士的价值观、婚恋观的影响,以及由此种形象引发的对电视相亲节目水准、档次的影响,从而对电视相亲节目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与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与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方铭 《今传媒》2010,18(9):88-89
论文通过梳理国内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脉络,透视当下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为代表在各大卫视收视率颇高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现状,探究该类节目成功的原因,并思考其未来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媛 《新闻爱好者》2011,(12):112-113
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与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与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周丹丹 《新闻窗》2010,(4):54-55
据《南都周刊》4月27日报道,连续6个星期以来,江苏卫视推出的“新派相亲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稳居全国卫视频道收视冠军;而湖南电视台也推出了“用时尚的娱乐方式交友相亲”的节目《我们约会吧》,由此拉开了中国电视收视的新一轮竞争,带来了中国电视的相亲节目热。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体替人做"嫁衣"本是一件好事,但相亲类节目如今却变成媒体借机炒作的平台,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近日广电总局对相亲节目下发整改通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先后对相亲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原本蜂拥而上的卫视相亲节目势头也得到了遏制。笔者认为,办好电视相亲节目一定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在服务上狠下功夫,缺少诚意的节目就莫要骚扰观众了。  相似文献   

15.
王桂芳 《今传媒》2010,18(9):81-82
电视媒体替人做"嫁衣"本是一件好事,但相亲类节目如今却变成媒体借机炒作的平台,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近日广电总局对相亲节目下发整改通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先后对相亲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原本蜂拥而上的卫视相亲节目势头也得到了遏制。笔者认为,办好电视相亲节目一定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在服务上狠下功夫,缺少诚意的节目就莫要骚扰观众了。  相似文献   

16.
马皓 《今传媒》2013,(2):88-90
随着广电总局"限娱令"的下发,再次引起了各界人士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过度娱乐化的热议。娱乐节目的宗旨本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而如今的娱乐节目越来越走向低俗化的全民娱乐进程,众多上星卫视策划了各种具有轰动效应的相亲交友节目,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炒作甚至以冲击道德底线来博取收视率,使得节目导向游移,造成全民娱乐化的影响。"限娱令"的出台,正是对这种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悬崖勒马,不仅对电视相亲节目在道德价值上起到约束作用,更是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伦理失范现象敲响了一记警钟。  相似文献   

17.
郝香 《新闻世界》2010,(9):102-103
2010年新一轮的电视相亲节目再次走红银屏,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国内又掀电视相亲节目的收视热潮。婚恋交友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缘何如此火爆,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简单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并对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走向进行了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著名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案例研究,以期发现我国电视相亲节目品牌经营的总体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电视相亲节目已经凸显了品牌化效应,但是这类节目在品牌经营中却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品牌的知名度整体较高,品牌美誉度却较低;同时品牌知名度越高的节目,品牌美誉度反而越低.因而,本文提出构建以公信力为核心的品牌文化来提升相亲类节目的品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9.
张亮 《今传媒》2012,(6):55-56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电视相亲类节目走过了20年的历程,几经起伏,现又卷土重来。虽以其活泼生动有趣轻松的风格,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然而其节目本身的问题也不断引发争议并一度被广电总局要求整改,本文就热门相亲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如今,电视相亲节目愈演愈烈,大有方兴未艾的趋势。作为一种消费时代的娱乐方式,电视相亲应止于娱乐。在电视上相亲是现代人的一种创造,将相亲作为一档节目搬上荧屏,是电视台的创造。这个创造对于电视台来说摆脱不了干系的一点是收视率的维持。对于电视相亲节目,人们应当将它当作一档节目看待。试看,那些台上的男男女女对于对方的要求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