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近年逐渐成为讨论热点。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亚格比,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中宣称,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死亡,最后一代是二十年代出生的,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即面对公众发言,为公众写作。①结合目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现状,我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那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自“非典”、“孙志刚事件”、“黄静事件”发生以来,知识分子在媒体上论政立言,…  相似文献   

2.
传媒“议程设置”与公共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然 《新闻界》2005,(6):124-125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1)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一个大众传播符号(意见领袖)出现在公众视域之中。网站的论坛,报刊的专栏专访,电视节目中的嘉宾讨论、辩论会,公共知识分子明星般的频频在媒体空问亮相出声,他们本身也成为了公众和媒体讨论的热点。去年秋《南方人物周刊》就策划了一期“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的专题,紧接着各个媒体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公众也参与了积极的讨论,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3.
凭藉强势媒体与学院知识分子联袂,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伴生着思想精髓的流失和审美张力的消解,浅表思维成为《百家讲坛》上学院知识分子经典阐释的首选。尽管此乃是其面对媒体前的公众时所不得已的行为,但确实反映了他们对公众的低期望值,也导致了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贬低。《百家讲坛》的成功,表面上看为学院知识分子在传媒中赢得了更大的公共话语空间,但实际上却缩小或限制了学术和批判的话语空间;同样,《百家讲坛》的轰动效应,表面上看为经典赢得了大众,但媒体的同质化和浅表思维运作的后果却造就了一大批媚俗艺术爱好者。面对这一形势,作为公共知识空间的主体模块——国家建制中的图书馆,如能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现有物质、人力资源和馆藏经典原著文献资源,同时借助并聚合学院与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重建崭新合理的公共知识空间,共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由图书馆主导的个体“经典原著深度的阅读”转变,不啻是其摆脱目前困境,成功实现服务转型,重获创造发展新生的难得机遇,将公共知识空间中心场域转移至图书馆,图书馆功能与地位将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4.
“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新闻界》2007,(1):45-46,28
一、“公共知识分子”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瓮安6.28群体性冲突事件中新华社、《贵州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应对情况为例.围绕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应承担何种责任,怎样承担其责任展开分析,根据公共危机事件四阶段特点提出媒体责任过程模型,具体阐述了事件各阶段媒体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发挥对社会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华南虎事件”从一个简单的科技报道,逐渐转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公共事件。专家学者、政府机关、普通网民以及各种媒体广泛参与其中,激烈争辩、报料不断。这一方面显示了网络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现代的新闻体系中政府和公众已不可回避地成为了新闻事件的主要角色。现代的新闻体系是由政府、媒体和读者组成的“三元结构”①,在现代社会中,  相似文献   

7.
“公共知识分子”或许不是“public intellectual”这个特有名词的最恰当的译法,因为但凡知识分子,哪怕是整天泡在自己的实验室而不为外界所知的核物理学家,或一天到晚鼓捣着普通人视若天书的古文学的古文字学家,都是公共的——他们的知识是“公器”。使“public inteUectual”区别于“intenectual”(知识分子)的也不是社会知名度或影响力(“public”一词有此词义),尽管前者通常具有非同一般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一个小说家(文学知识分子)就可能具有超过“public hateuectual”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可是,如果他不曾以文字、讲话或别的什么公开方式直接干预社会—政治舆论,或他只是即兴式地偶一为之,那么他仍然不能称为“public intellectual”。因此,“public intellectual”其实暗含了诸多前提:首先,他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无论他的学科是核物理、古文字或文学:其次,他必须经常越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就当下公共的或社会—政治的问题公开发表见解,旨在影响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建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9.
由媒体按照自身的主体特征,去“选择”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并且由于媒体的介入而形成广泛社会关注、社会参与的行为过程,可以构成所谓“媒体事件”。(引用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个理念引用到“媒体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0.
王巍 《传媒》2016,(15):59-60
“解困新闻”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理念。2015年1月,解困新闻网络(简称SJN)对“解困新闻学”作出定义:所谓“解困新闻学”,是指媒体不满足于对社会现象的浮浅报道,而是深入新闻事件的背后,挖掘真相、分析原因,并尽可能地找到社会问题或困局的解决之道。2014年,《西雅图时报》与SNJ联手启动了“教育实验室”项目,对解困新闻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公共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两年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新闻评论的勃兴,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在报纸的时评版上指点江山,建言立论,公共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的集体登场已成为中国传媒发展过程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对于这一问题,学界有多种不同的回答,笔者倾向于北大学者朱苏力的界定:"越出其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由于在特定时期自己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专业的知识予以大众化的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 我国当前在报纸上发言的公共知识分子主要有两类:  相似文献   

12.
刘沫潇 《青年记者》2023,(23):23-25
不同的制度环境、历史阶段和媒介体制等因素均会影响事实核查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在欧美主导的西方语境下,事实核查机构主要通过核查公众人物的言论来监督公共权力;而在中国,事实核查的内容更加广泛,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疑点信息和争议事件的求证来回应民众关切,化解不安因素,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形象。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深度调查性辟谣栏目“求证”的分析,发现中国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讲求证据”“坚守立场”“注重实效”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2005年1月8日发布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出.发生公共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的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信息管理的这一重大举措.不仅避免民众误信谣传.稳定人心.而且有助于政府把握危机事件的主动权.防止媒体出现歪曲性报道的几率也将大幅下降。但是,什么是“第一时间”?在事件发生后1分钟、10分钟,还是一个小时后发布新闻才属于“第一时间”?对这一概念的诠释疑难重重,对其解释和把握得精要确当,不仅使新闻发言人的操作有规可循.而且大众也有明确的尺度衡量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是否履行了诺言。  相似文献   

14.
陈静 《青年记者》2010,(19):60-61
近期,“《非诚勿扰》事件”、“张悟本事件”、“电影《八天八夜》事件”等不断出现的媒体事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媒体伦理的讨论如火如荼,世态万象背后折射出媒体行业的诸多现实问题及其面临的道德困境。对此,笔者特约请新闻学、伦理学及法学专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朱颖  何瀚玮 《东南传播》2011,(12):37-39
本文将结合近期国内和国际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郭美美事件”和《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剖析这两起事件背后公共管理部门应对的得失,深入探讨新媒体对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的挑战,并对新媒体时代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的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廖雨思 《新闻世界》2014,(6):176-177
公共知识分子代表大众发声,参与对社会事务的讨论,并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在网络时代,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公共知识分子逐渐拥有了一定的网络话语权,形成了独立的网络话语力量。然而,媒体规则的控制和媒体力量的操控,对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上发声造成了影响。且公众与公共知识分子长期处于两种话语体系下,种种原因导致公共知识分子的网络话语力量出现式微之势。  相似文献   

17.
观点     
《视听界》2013,(1):7-7
有必要冷静思考《南方周末》事件2013年新年伊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现多处低级错误.造成《南方周末》名誉受损.南方周末编辑记者通过微博抗议新年特刊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改动.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的声音,从而酿成一个公共事件。对此,《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三次发表社评称.“这是媒体管理模式遭到挑战的突出例子”,  相似文献   

18.
杨瑞丽  宋燕 《新闻世界》2011,(4):136-138
面对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应该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南方周末》一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自我反思,是有责任媒体的代表之一。本文以近期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为个案,从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南方周末》的相关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探讨其就此类公共暴力事件报道的新闻框架。由此,本文提出此类事件中媒体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从责任意识出发对媒体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钟良 《青年记者》2006,(22):25-26
经历过大兴安岭火灾、渤海二号沉船事故以及2003年非典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之后,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该扮演的角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戒严”改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是我国抗击SARS遭遇法律空缺后认识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或者人为重大事故等紧急状态时法律必须完善的结果,到2004年6月又起草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些制度和法律在实际的新闻运作中得到了科学的应用吗?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我国的新闻媒体又是如何扮演其角色的?大陆媒体对“松花江水…  相似文献   

20.
在冲突事件频发的当下,“乌坎事件”因其独特的气质受到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文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BBC和《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中新社六家媒体报导“乌坎事件”的语料展开对比分析,认为:在新闻事实的呈现上,中西媒体分别采用了遮蔽/凸显的操作策略;在新闻拓展部分,借互文、评论等手法实现与社会现实、社会语境的互动;媒体拥有话语权力,但应以弥散的方法发挥作用,而非表现为与权力结构同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