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构建包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冲击的城镇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城镇化发展则有助于减轻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上述效应由于受到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调节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劳动需求弹性较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要降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一方面,应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市场化进程和扩大对外开放,打破要素市场分割,使城镇非农部门的劳动需求更加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稀土储有量和出口量均居全球的"寡头"地位。但我国稀土出口定价权较低,与中国稀土产业在国际市场所处市场地位极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的稀土产业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完善稀土配额、行业准入和战略收储等政策,加强稀土出口贸易管理,促进和加强稀土产业创新,提高我国稀土出口定价权,实现稀土产业的科学发展,以维护和保障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农业人力资本转移,农业现代化改造的阻力会由于短缺点和商业化点重合距离的拉长而加大;工业部门扩张也将因劳动力市场的技术性分割而呈现多元分立状态.此时,二元经济的成功发展,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给出的条件之外,同时需以农业从业者人均人力资本的净增长率大于零作为必要条件.当前农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应是促成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形成率的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农民工双重身份、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土地不能大规模集中使用,使劳动力资源与工农业生产专业化相背离,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阻碍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创新土地、社保制度,树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思想,改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使农民工彻底变市民,从而整合劳动力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差异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生存与发展机会的不完全相等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政府的各项民生政策的实施要以差异机会平等为前提,要高扬自由、平等理念,确立自致性、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完善公平公正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根源.要缩小或消除这种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就必须改革造成二元社会结构的主要根源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间劳动力自由流动,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7.
就业歧视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影响了社会公正、稳定及和谐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既有非制度方面的原因又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制度方面原因。解决"就业歧视"问题除了要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加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关键是要完善我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增速过快,而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对高校毕业生有限的吸纳能力,从而形成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压力,同时学科专业的不合理设置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则造成了与供求失衡并存的结构性失衡.  相似文献   

9.
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要素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农业生产效应将存在差异.以水稻生产为例,利用对中国东部江、浙、粤和西部川、渝、黔六省市的抽样调查的农户数据,实证检验市场化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减少造成了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损失,务工汇款并不能帮助农户改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没有改变务工汇款与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但显著抑制了劳动力流失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市场环境的差别会导致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差异.各地政府应该致力于改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计算,劳动力资源比重低、劳动参与率10年来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是重庆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预测分析表明,劳动力规模下降趋势难以逆转,劳动力供求关系将从供过于求逐渐走向结构性供不应求是未来重庆劳动力供需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应及时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并适时、适度调整人口政策。同时,目前影响我国区域人口规模的因素中总和生育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迁移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地区应制定有吸引力的人口迁移政策,以在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以经济与人格上存在依附关系、地位上不平等、感情上冷漠为特征的乡村家庭传统夫妻关系受到冲击,以平等、互尊、互爱为特征的新型夫妻关系开始出现。夫妻关系的上述变化,折射出华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迁,凸显着乡村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我国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市场经济份额越来越大,劳动力流动限制越来越少的条件下,我国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单向流动的特点,即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这种流动态势造成了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投资效益的流失,拉大了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所以必须给这些地区以成本补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当前中国农民群体社会分层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呈现出阶层分化不够充分、分层界线不够清晰、阶层分化不平衡和分层呈现二极分化的特征,从而揭示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社会分层中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使中国农民阶层良性分化的相应调整对策和方案,即加大对下层农民的经济政策倾斜、提升下层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对农村教育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尽快改造。  相似文献   

14.
西部高校女大学生成才的障碍表现为:渴望成功、渴望卓越、渴望成才,同时又表现为对上述渴望的担忧。这些矛盾共同体的成因源于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西部文化经济环境的落后,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美女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男女社会地位的悬殊差距。针对上述问题,从社会保障的视角,政府应该提供理念上的支持,倡导性别平等的价值观;提供教育上的保障,改善女性群体的知识贫困;提供政治经济上的保障,缓解女性群体的经济贫困;提供政策实践上的保障,推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相似文献   

15.
人类任何一个领域的完善、发展、进步都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体育运动是属于全人类的,女性也是体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大力推行男女平等政策,倡导在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实现男性和女性的真正平等。女性竞技体育的辉煌展现了体育领域中女性对平等的追求和实现,男女平等的政策促进了女性竞技体育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仍处在人才总量还不足的时代,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由于部分行业市场萎缩,尤其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固的影响,劳动社会需求增长不足,0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以及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等配套政策缺失,都是形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化解.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产业立法要把握体育产业发展需求,明确立法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相关政策。体育竞争政策和体育产业政策是当前社会条件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内在需求的反映。前者强调对竞争主体的平等保护,后者则暗示了对体育竞争领域某些主体的特殊扶持。体育产业立法应体现两大政策相互协调的关系,既坚持体育竞争政策在体育产业立法中的基础地位,又积极稳妥地依法贯彻体育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的中国社会,老年自驾游消费潜力巨大。目前,老年自驾游市场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以城市高收入老年男性为主体,具有注重安全出行与理性消费的特点。建议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促进老年市场购买力;加快老年自驾游便捷服务、行政服务、信息服务及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自驾游市场营销,开发老年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19.
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的中国社会,老年自驾游消费潜力巨大。目前,老年自驾游市场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以城市高收入老年男性为主体,具有注重安全出行与理性消费的特点。建议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促进老年市场购买力;加快老年自驾游便捷服务、行政服务、信息服务及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自驾游市场营销,开发老年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中的地位商品给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提供的获益,促使人们参与更高层次的教育,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人们对教育回报越来越高的期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资高层次教育,导致高质量高学历的文凭地位商品的稀缺性得到相应缓解.文凭地位商品数量的增多,势必降低其经济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中人们便不能依靠原先被视为地位商品的教育文凭而得到预想的地位优势.同时,由于人们对教育缺乏理性的投资,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之间的错位,同样带来了高等教育文凭地位商品的贬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