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树之叶,并无两片相同,但我们却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十分和美。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和而不同”既是自然规律,也是处世哲学,当它进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一种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2.
刘关军 《小学生》2010,(1):36-37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树之叶,并无两片相同,但我们却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十分和美。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世间万物万事正因“不同”而充满生机。“和而不同”既是自然法则,也是处世哲学,当它进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一种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中,应该能听到儿童生命成长的拔节之声。  相似文献   

3.
一树之叶,并无两片相同,但我们却不觉得突兀,反而显得十分和美。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世间万物万事正因"不同"而充满生机。"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和而  相似文献   

4.
如今,儒家的“和而不同”、“齐家之道”给予了我们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功,但是面对累累硕果和复兴之梦,我们更要赋予儒家思想以新的内涵———“乐善好施”的情怀,这也是能与世界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硕果的胸襟。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在承认人的差异、不同的基础上寻求统一、理解,而小人则强求同一,抹杀人的个别性。孔子论述的是当时的社会和谐之道,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用民族文化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思想,而且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原则。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赋予“和而不同”以时代内涵,对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指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现实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在教学中,面对的是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智力差异等等都不同的学生,应用"和而不同"之道——承认并正视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得到多元评价,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不同中营造一种“和谐相处”的课堂氛围,从而让思品课堂洋溢智慧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绚丽的个性之花。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统战思想资源。和而不同,就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统战方法。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而不同”一直在指导着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作为统战方法,“和而不同”重在追求“和”,贵在能包容“不同”。  相似文献   

9.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呼声,从精致的“中国画卷”上冲入夜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这一场景,宣示了东方文化“和谐”的境界。当前,同样步入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战线上一种追求和谐文化的气息也四下蔓延并有人云亦云之嫌。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那么如何在课堂这个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彰显“和而不同”的辩证统,  相似文献   

10.
陈军 《上海教育》2014,(16):74-76
学友关系,是持续一生的互益关系。思想上互补,认识上互动,情感上互通,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在生活历程中打磨,在心灵深处沉淀凝聚。学友之情,无疑是人生的极为重要的力量。学友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和”,是更高级的“和”——“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和理论基础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具体内涵指以下四个方面:①“中和之道”。孔子称之为中庸,程子的解释是:“不偏之渭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为合情合理,不走极端;是稳步改良,避免躁进:是兼顾各方;  相似文献   

12.
张贵英  姚丹 《陕西教育》2009,(2):72-72,74
晏子和孔子都对“和”与“同”进行过论述,孔子承袭了晏子的“和同之辩”的观点,并将其发展为“和而不同”的处世主张。晏子是用以讲君臣之道,而孔子则是确立了一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则。其实晏子的“和同之辩”已经包括了“和而不同”的主张,孔子只是采取运用了晏子的观点,将其发扬光大之,并在目的和侧重点上与之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全球化下高等教育之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务念  王锋 《教育学报》2007,3(2):87-91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两种对立的取向。这两种取向都是“中心主义”,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以往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中心主义”两种取向。这两种取向各执一端,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新型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由千万个族群融合而成的一个伟大民族,能够促成并长久维系这种融合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合思想”或者说是“中和论”。它代表着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精神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合”,是和谐、合作、和平、大同小异、求同存异的意思.这与犹太教义的排他精神不同,更与霸权主义的“同不容异”迥异。当前,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依据就是中华民族这种优良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6.
刘来兵 《生活教育》2014,(11):101-102
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和保障。特色学校建设注重通过制度上的创新而非物质上的优质来实现学校的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探索。“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主张差异中构造和谐、不同中促进发展,是当前特色学校建设的守望与皈依,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教师队伍来培养“和而不同”的学生个体。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教育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需要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构建整体教育史观。在深度考究的“史料解读”的基础上,突出世界范围的“联结比较”。以整个世界作为教育史研究范围,通过纵向归纳与横向对比进行范式转换、整合教育经验,其发展过程分为“本相之境”“理性之境”“实践之境”和“圆融之境”四个阶段。根据教育史研究的现实问题与困境,进行交互与创生,实现教育史的圆融与超越,从“合而不同”走向“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前沿     
校园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库”,是创新理念的发源地,是引领社会的风向标。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哲学精髓,科学进步的灵魂也在于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我们将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人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与中国比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比较学理论问题的争论、探讨中,有的学视“和而不同”为中国比较学的基本化策略,也有的学对此提出质疑。本阐述“和而不同”在中华化中贯串始终,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应成为中国比较学的基本策略。不管近代以来我国坛批评话语尚有多少问题,它仍是我们今后承继的起点。同时,“和而不同”在方法论上亦有它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智慧博大精深,超越时空,并成为人类世界永恒的精神财富。泰勒博士说:“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1)泰勒这样说是因为在孔子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最根本的内容。孔夫子在论述理想人格——君子时,提出“和”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上与思维方式上,要求人们不争利欲,严于责己,以和为贵。那么“和”与“和而不同”思想的详细内容,到底表现在哪个方面,对中国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