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丝世代爱到极致,粉气逼人。在偶像平民化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粉丝,也都可能成为别人的粉丝。粉丝正在通过大众传播平台,纠集起来,成为独特的组织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微博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微博继博客之后成为新型的互联网社交型传播平台。微博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不认识的人可以成为自己的粉丝,自己同时也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3.
谁都想有很多很多粉丝,这不是微博文化,这是人性。为了拥有粉丝,有些人会耍手段。请别人吃饭啊,帮别人大忙啊,用个人魅力秒杀人家啊……这些都是线下传统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丹丹 《传媒》2023,(10):48-50
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开通官方账号,微博从此成为人民日报的重要发声渠道和网络舆论阵地之一。人民日报微博开通十余年,内容质量、粉丝数量和网络引领力方面都稳居主流媒体前列。截至2023年3月,人民日报微博粉丝数已达1.5亿,稳居微博平台粉丝数第一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引导趋于复杂,主流媒体借力社交媒体提升了自身影响力,增强了主流媒体的网络引领力,牢牢占据了舆论阵地,深刻影响了社交平台乃至互联网平台的舆论走向,为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6.
电视竞争日趋激烈,各省级卫视都在抢拼市场份额。纵观整体形势,可以将现在的电视媒体竞争归纳为:找准定位,确定目标受众群,将之培养成为稳定的"粉丝",并利用新媒体的各种新技术、新平台,不断巩固、发展自己的粉丝群体,并与之形成有效的互动,达到良性循环,从而提高自己的媒体竞争优势,在新形势的电视媒体竞争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用"粉丝效应"来拉动"粉丝经济"。  相似文献   

7.
梁莹 《青年记者》2020,(12):50-51
成为某一客体的粉都(fandom)成员,抑或追逐着迷(fan)事物,对当今社会的许多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则更加推进了粉丝参与的积极性和表达的多样性,饭制视频即粉丝利用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类型的视听素材来诠释自己喜欢的偶像。  相似文献   

8.
网络红人、美食视频博主李子荣在海外走红。据统计,在某海外视频平台上,李子柴粉丝数为895万,所上传的100余条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0亿次。有评论认为,跨文化传播中,脱颖而出的内容都承载着人类共通的价值和情感;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媒介及手段,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可以说,李子渠现象掀起了一轮关于“跨文化传播”的讨论热潮。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游戏直播的出现供给游戏玩家一个专门交流和培训的空间,更重要是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游戏直播和它的粉丝,都是具有传播性质的现象,但是学界还没真正深度挖掘这个领域,再加上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已经过时,赶不上此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游戏直播与粉丝的结合研究成为一个可以开拓的新天空.本文会从游戏直播和粉丝的基本了解入手,进行重新思考游戏直播粉丝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西平  杨昊 《青年记者》2020,(13):41-42
随着泛娱乐时代的到来,粉丝价值与数据表征的关联度在粉丝产业语境中不断被加强。一系列数据指数,如活跃度、转赞评、超话签到等成为粉丝群体所津津乐道的。换言之,数据就是粉丝文化的标签,而数据化也已成为相关主体粉丝经营策略的路径依赖。问题的提出:数据迷恋症粉丝群是一个价值观高度趋同的圈层,一旦数据的力量被"神化",身处圈层内的个体之间就很容易相互"感染"。继而,数据迷恋就会成为一种"瘾症"在圈层内部传播。我们暂将这种症候称为数据迷恋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粉丝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粉丝文化“出圈”的必然性,并分别从公共参与、女性权利意识和数字抵抗三方面思考粉丝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占有”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现象,展现了粉丝与明星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面向。粉丝的身份伴随着“心理所有权”的产生,深刻地影响着粉丝的情感实践。本文从粉丝心理所有权切入,通过访谈22名粉丝,探究明星粉丝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动态地生成并进而通过影响行为进行表达。研究发现,这种认知情感结构体现为粉丝对于明星及其符号体系的占有欲,并通过“双重过渡”的行为逻辑外化出来,由此推动粉丝消费行为和粉丝公民行为的产生,促进一种占有的情感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自媒体时代,微博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微博,并成为庞大的微博粉丝群。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分析粉丝行为的一些特征,并根据研究结论对想要增加粉丝及影响力的博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世界》2020,(3):78-78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该报告以网络文学领军企业阅文集团数据为蓝本,报告称,随着IP粉丝时代来临,网文内容消费的"粉丝化"趋势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根据该报告,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半年增长率达到5.2%,五成以上网民都是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电视”在以机构用户的身份入驻开心网的几个月中,上载了500条时效性强、点击率高的电视新闻节目,至24日已有30万网友成为其粉丝,成为开心网粉丝最多的机构用户。“新华社电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吸引大量粉丝的主要原因是播发的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广泛,包括时政要闻、财经资讯、人文风光等各种节目,为都市白领提供了一个以多角度、多层次的现代理念了解世界的平台,让办公室人群在繁忙工作之余也能知天下。“新华社电视”精良的画面质量、多样的表达形式、灵活的语言风格,也是集中用户目光不可或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闫宝  畅榕 《东南传播》2016,(12):90-92
本文以媒体赋权为视角,对偶像产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全文从偶像塑造、粉丝参与、IP运营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偶像塑造方面,本文讨论了"网红"式的偶像生产,直播化的"偶""粉"互动,众筹型的推广营销、跨界式的多元经营等问题。在粉丝参与方面,本文讨论了粉丝自组织应援,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及粉丝创造虚拟偶像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互联网+"情境下偶像产业的核心,偶像产生的过程由传统的"单向、受控、一味接受"转变为了"互动、自由、自我创造",这进一步促成了偶像、粉丝、经纪公司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关系调整。偶像与粉丝正逐渐摆脱经纪公司的控制,成为了各自有权的个体,相互作用,而偶像产业的一切都正在或将要为之转向。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18.
梁亮 《声屏世界》2017,(9):64-66
费斯克的粉丝文化理论中将粉丝的生产力分为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粉丝们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创造的符号意义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又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通过声明行为来进行身份划界.粉丝的文本生产力虽然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更大的可能转化为经济资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愈加分明的身份划界阻碍了具有依附性的粉丝文本的传播.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们还是只能通过消费来进行生产.本文将从费斯克对粉丝生产力的定义出发,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生产力的强化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微博日渐普及使其成为粉丝追星的重要平台,微博对粉丝追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平台的提供,其更以自身媒介化逻辑重构粉丝交往形式,带来新的互动模式以及交往秩序.以肖战事件为背景,论文探究粉丝社群在微博交往中的日常对话与行动逻辑,阐释粉丝群体动员机制及其互动过程,认为动员机制主要由局外人、情感投入与粉丝站等核心环节构成,背后则体现了粉丝群体在微博特有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