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这是审美能力形成的基础 ,因为“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审美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与语言有关。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 ,从内容上看写的是雪 ,但形式上没有一字写雪 ,因为有了“忽如”二字 ,这就使它后面的内容成了虚拟。诗句的意义来源于它的语言组合。现在的语文教学 ,很注重认知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而不注重审美性阅读情趣的培养。老师侧重语言知识、语言辞典意义、语言规则等语言研究性学习 ,内容上侧重社会意义、思想意义 ,还是过分…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既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语言基础知识,培养观察、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一言以蔽之,即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教学与非文学作品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当以“文本”为依托、“语言”为核心、“理解”为基础、“能力”为目标,换言之,要紧扣文本,揣摩语言,理解内容,发展能力。但“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作审美反映”㈨是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可见文学的特点在于形象和审美,故文学作品的教学又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感悟(体验)、鉴赏(品味)和探究(发现)等方式,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由此看来,进行审美教育己成为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审美”就是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作家的典范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意识的特质,要“使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以其特殊的鲜明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见钱勤来的《文学概论》),就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殊性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标志了文人五言新诗体的成熟,还应该包含了预示诗歌开始向审美意义上的文学转变这一层意思。因此,从审美角度来探讨《十九首》在“五言形式”、“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挖掘它蕴含的审美因素,对于了解文学成为文学的衍变过程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提高美术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是《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术课开设欣赏板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以审美实践为途径,达到美育以美化人类自身为目的。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于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它还蕴涵着诸多审美因素。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应该是统一的,应将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谈及课桌文学,鲁迅在桌角刻的一个含苞欲放的“早”字的故事早为人知了。现今,同样青春和充满梦想的学子许多也都在课桌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课桌上的文字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或谩骂,或得意,或悲哀,或忏悔。课桌上的字句,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积淀着一代代“恰同学少年”的心语。课桌文学常盛不衰的原因,也许因为它是匿名的,所以具有与网络文学相似的生存空间。课桌文学固然有不健康的内容,也有对世俗偏颇的看法,但不可否认,其中大多是学子们个性的坦率表露,是校园生活的真实反应,是一个时代的年轻记忆……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然而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更多注重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学生美感的人文学科。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首先是致力于民族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母语教学,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性区别。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就是揣摩作品的语言,体味作品中提供的审美内容。因此,言语素质和能力成为文学审美活动的先决条件。职高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就是从揣摩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开始,在感知的基础上,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感情,从而掌握表达的技巧,获得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相似文献   

11.
四明文学作为地方文学形态在浙东这古老土地上早已存在,虽几经起伏,但文学形态完备,时有创新。从审美角度观照,四明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形成了以“悲壮为美”、“清丽为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语文”二字解作“语言+文学”、“语言+文字”、“语言+文化”都有,但咬文嚼字地讨论“语文”二字作何解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无异于讨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要改革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弄清“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但是不管何种提法,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即教给学生熟练使用自己国家的母语,运用语言工具感悟文化、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他人,也教给学生利用语言工具表达自己、让他人和社会理解自己的能力。语文教学所谓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说法,最终其实也可概括到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3.
成巧云 《学科教育》2003,(2):28-31,F003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提出阅读教学应该以文为本的主张,并从文本的语音、 词、语法结构等语言层面来谈它的审美优势。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芳 《湖南教育》2004,(16):30-30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倘若我们使其与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课  相似文献   

16.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言教学的目的要求之一。语言课虽然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教育更为丰富的介质和深刻的内蕴,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高天阔海。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对“真”的追求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文学艺术作品和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一样,都是艺术家体验和情感的产物,它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当然,文学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对“真”的追求中,也必然包含着对生活内蕴的真的追求。这艺术的“真”是指向未来的,也指向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意味。文学之“真”的追求,表达了人类的审美理想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对中学生来说,诗歌内容深奥,难以深入体验。小说篇幅过长,难以正确把握,而散文则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既有诗歌的意境美。又具有小说多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散文最适合学生阅读.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并使散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作为语言,它是生活和交际的工具;作为文学,它具有陶冶情操、鉴别美丑的功能;作为母语,它是民族之根;作为文化载体,它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见,培养高尚人品、审美能力,塑造栋梁之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专用了一段。对它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所谓审美教学,是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素有“美文”之称的散文,以其短小精悍、浮想联翩、情思缠绵、语言凝炼而被誉为“文学的轻骑兵”。因此,散文的审美教学,应紧紧抓住散文“美”的特点,运用巧引、美读,设置情境,唤起联想、想象等手段,引发学生领会蕴涵于其中的哲理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感情上得到升华。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溢彩流光的现代文学散文,例如《春》、《背影》、《听潮》、《茶花赋》、《济南的冬天》、《小桔灯》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