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师范大学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应对策.力图以体育心理学为切入口,通过长期加强体育锻炼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3个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无器质性痰病及体育锻炼史的大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被试,根据被试的个体特点合理实施体育锻炼并结合适宜的日常心理疗法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10周的试探性矫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结合适宜的日常心理疗法对3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显著的矫治效果,能非常有效地较大幅度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郭强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6):106-11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查阅、分析大量关于自我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体育锻炼通过调节自我,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并试图通过这一机制解释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研究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分析和体育锻炼干预的实验研究,探讨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效应,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锻炼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对调节和缓解大学生因学习负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河南两省的3所高等院校的7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全国常模、高等学院进行了比较,另外还研究了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证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运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体育锻炼情况问卷对13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尊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体育锻炼情况得分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体育锻炼、自尊与其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而且体育锻炼比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486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揭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后的感觉与心理健康关系明显,而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与心理健康关系不明显;(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方面。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课余集体锻炼与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测试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课余集体锻炼对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的作用.主要结论:我国大学生存在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就业、升学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大量的研究成果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这种锻炼形式对众多心理健康因子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玉秀  颜军  黄滨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109-114,127
研究以伤残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调适性体育教学与传统的保健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应用的不同效果。通过现场教学及心理测量的方法对104名伤残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教学方法和测量时间因子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大部分因子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和测试时间因子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针对大学一年级太极拳必修课程的学生,进行学习太极拳前后的心理问卷调查和生理指标的测定,通过数理统计分析认为:通过一学年太极拳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够明显地改善大学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力量、平衡、柔韧和反应素质,但不能改变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肥胖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促进和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白震  易春燕 《体育学刊》2004,11(3):65-67
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研究体育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学生的自尊自信、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和适应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增加大学生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次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教学实验,研究定向运动教学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施教学后不仅女大学生非常热爱这项运动,而且对女大学生身心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议高校在女大学生中开展这一项目。  相似文献   

14.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当前我国航海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航海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航海体育锻炼是促进海上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心理状态,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黄柳倩  黄翔 《体育科技》2006,27(3):46-47
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自己对《体育颂》的理解,论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增强体质,还能调节、甚至消除紧张、不安、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达到“身心合一”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16PF和SCL-90两个量表对武汉理工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独立性与躯体化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敏感性与躯体化、忧虑性与敌对、恃强性与恐怖、兴奋性与恐怖、忧虑性与偏执呈显著相关。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应完善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显示,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别是同学关系、责任感、校园文化、学习压力、奋斗目标、社会竞争、自我价值等16个方面。分析认为,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一般优于普通学生。但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躯体化和敌对因子这两个方面表现为高分值。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析,为进一步进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