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文化转型及其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整体转型性变革内在地蕴涵着课程文化的转型.课程文化转型是课程文化危机深化的产物,意味着一种课程文化模式向另一种课程文化模式的根本转换,体现出历史制约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断裂性和延续性的统一及整体性与渐进性的统一.课程文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在于课程文化所包含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的矛盾,它是通过课程的自在丈化与自觉文化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而由于课程文化超越性的"先天"不足,提升课程文化自觉成为一个既蕴涵深切理论关怀、又富有强烈实践意图的命题.课程文化自觉既是课程文化转型的深刻基础,是实现转型的动力,又是转型实现的标志,甚至是转型自身.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70年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理论逐步借鉴了新的社会文化理论的精华,并凸显了为现代科学理性所压抑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等特征.伴随着课程理论的转变所产生的就是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间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与发展.《蔚县剪纸》走进蔚县校本课堂,突显了艺术教育地方特色、丰富了艺术教育资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韩洁 《家长》2022,(3):103-105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明不仅是古老文明的标识,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与魂.历史的前行和时代的感召下,本土资源再次伴随着国家的崛起而备受瞩目,它的价值又一次受到了空前的追捧.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承继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5.
我们国人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千年的古国,既然我们以文明和文化著称,我们就能愧对这一称谓。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很多世界文明的经典著作。那是我国古老历史的见证。一部五千年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作为国学经典,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在大力提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今天,让国学走进课堂,已经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校园音乐教学课程一直保持着以旧历史观为基础;这种历史观主要是以西方的音乐模式为基准,而忽略了东方文化传授的方式.但是,每一种文化都应该是平等的,世界历史文化之间也应该是求同存异的.目前,在教育领域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后现代思维方式,对以往的以旧历史观为基础的音乐课程提出了理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尘埃落定>以悖论式的复调叙事策略,表达着悖论式的复义指向.作者以其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为参照,对悖论式的民族文化存在作出了他特有的文化哲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面向21世纪的美国大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新的世纪将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更为频繁、文化冲突与矛盾更加尖锐的世纪.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各国普遍加强了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尤为关注的一个课题是:在世界各类文化的冲突、选择与协调的背景下,如何改革大学的课程.美国近年来对该课题的研究也特别活跃,各大学纷纷提出改革方案,并开展教学实验.最近,康涅狄格学院院长Claire L.Gaudiani提出的一个课程改革方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拟以该方案为基础,对美国大学的课程改革动向作些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课程文化定义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追溯了课程与文化内涵的历史演变,表明课程与文化内涵的共同点是指学习过程或进程,并探讨分析了几种代表性的课程文化定义的合理性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试图从过程性的角度重新理解课程文化的涵义,即课程文化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对知识和经验的共同学习和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的文化价值与课程的文化价值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改革是一种负载着一定文化价值的动态运动,体现着关系性、群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征。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化价值的要素是课程改革文化主体和客体、课程改革文化价值客体和课程改革的文化价值关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邵晨 《华章》2011,(27)
政治文化研究的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政治取向,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透过历史的表面,可以看出其政治文化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征:两重性;极端性;集体主义观念强;对权威主义的崇尚.  相似文献   

13.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危机催生了社会学取向的课程史研究.到90年代,为应对美国教育日益突出的文化紧张,课程史研究适时从“社会”转向“文化”.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课程文化史的兴起,而且为学校实践空间日益萎缩的美国课程学者创造了新的实践空间与方式,这便是将课程理论直接看成是实践,同时转入广域的文化社会领域,通过对美国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展开福柯式的历史揭示,使课程理论成为文化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中外美术史课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文性的课程,它不是简单的艺术回顾史,而是美术活动从人类产生之始走到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人的历史,透过一幅幅不同历史时期的画作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等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儒家教育管理理念在推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发挥着整合导向、教化、维持社会秩序等主要功能和作用,与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承担着相同的任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由此决定了儒家教育管理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在内在机理上具有契合性,相通性.高校教育管理具有文化选择、传播、创造功能,是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本身的教育目的对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批判吸取,创新改造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本文分析儒家教育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过程的契合性和可行性,探讨融入对接路径及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具象性,使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社会生活的保鲜剂,留存了它所产生的时代的大量的原生态的生活现象.这些现象,不但自然真切,如同鲜花般的闪着露滴、散着芬芳,而且储存着诸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法律、伦理道理、民俗心理等多方面的时代信息,蕴含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历史前进的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历史保存得最好的莫过于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绳结艺术渊源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绳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充满悖论的全面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也相应地发生着历史的嬗变.遵循强调时代性、维护民族性、富有创造性的基本原则,坚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条路径实现政治文化的创新,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体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史上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世界不同的解释模式,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解释模式形成与转换问题的研究证明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所开启的存在论境域的合理性.科学的实在性在于它既包含着自然的客观因素,也包含着人的建构性因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是在人的生存的展开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课程文化最根本、最深层、最终极的规定性.从文化根源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从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从文化本质看,课程文化要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从文化构成看,课程文化要有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