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议促读     
省编中学语文教材分教读、扶读、自读三类.前两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要求学生读,而对于三类的自读课文,前面没有标出学习重点,课文内又没有旁注,加上学生的自读又全在课外进行,这就很容易失控,或盲目瞎读,或干脆不读.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促读上下功夫.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做到这一点并非容易之事,下面谈几点做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前后照应》是五年制第八册第八组课文的“读写例话”。“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拟出思考题:①什么是前后照应?②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论,重点理解  相似文献   

3.
《前后照应》是六年制第十册第七组课文的“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先拟出思考题:(1)什么是前后照应?(2)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文 ,共计 2 30 0余字。指导学生自读此文 ,要有明确的指导提要 ,以便使学生在有限的4 5分钟内有读、有想、有议、有得。在这篇课文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了《鲁迅自传》和《哥白尼》,从中了解了传记文体的自传和人物评传。本文也属人物评传 ,关于这一点 ,学生阅读感知课文后 ,教师稍加提示或点拨即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 ,教师要在文章取材及语言特点上精心设计思考题 ,给学生阅读以指导。同时 ,要在导语中“瞻前”又“顾后”,使之起到衔接知识、自然导课、提出问题、明确学习要求之作用。【导语】学习前面一篇课文 ,我…  相似文献   

5.
鉴于“引探教学法”以回答思考问题为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的特点,“引”要把握教学契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如我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一、初学课文,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的“探”能顺利进行,我布置了初学思考题:1.搜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材料。2.飞机为什么能在漆黑的夜间安全飞行?3.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哪些实验?结果如何呢?3.蝙蝠是怎样用耳朵和嘴巴配合飞行的?4.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学生依照这些思考题学习课文,就可以做到探时有目的、有方向,也弥补了课前只学字词、肤浅读通课文的缺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培养学生用“读、画、思、注、议”的方法去读书,初步尝到甜头. 一、读.课上每读一遍课文,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江姐》一课,学生精读课文时,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是:这一篇文章反映了江姐哪些高尚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是怎样分析的?每一篇课文都坚持这样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二、画.就是做记号.如前边所提的那些问题,学生读书时,就要把有关答案画下  相似文献   

7.
一、读前指导 (一)指导学生明确自读目标心理学实验指出,教学中一开始就将学习目标明确告诉学习者,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远比那种学前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学习目的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结合“自读提示”,理清自读要点,确定自读的目标。 (二)指导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及规律去自读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自读时,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给学生几把钥匙”,那将促进“教”逐步向“用不着教”的转化,学生的自读能力,也将得到较好地训练。二、读中辅导 (一)思维受阻时予以疏导学生在自读中往往会遇到一时不易解决的问题,因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显然,这是学生思维凝滞、闭塞的反应,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必要的疏导。 (二)思维出错时予以启导学生通过自读来解决教师提出  相似文献   

8.
质疑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不断释疑的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大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尽管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后面有指导性的思考题和练习,但学生读起来仍有不少的难点和疑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自读时质疑。比如,我班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为学》时,就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质疑。有的问:“古人是怎样对待学习上的困难的?”有的同学提出: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教材一共有三篇课文 ,《我们家的猫》是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首先真实具体地描写了大花猫性格古怪 ,又追述了它小时候淘气的事。教学时 ,要抓住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一要真实 ,二要具体” ,告诉学生写文章的时候 ,不要说“假话”、“空话”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记叙事物的 ,从中感悟出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我们家的猫》 ,可以采用“读、查、定、达、验”五个步骤来进行。一、读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导读、预习提示 ,读课文 ,读课后思考题 ,读“读写例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训练重点 ,明确…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中两类自读课文呢?教材编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自读。”又指出自读课应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并巩固和提高,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导读。我认为自读课的导读应以“导”为核心,抓住五个基本环节。一、导之以向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学生自读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新教材对课内自读课文通过明确“学习重点’作了自读导向,  相似文献   

11.
如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 ,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形势 ,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提高学习的效率 ,笔者认为 ,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预习环节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 把握预习的年级差异笔者首先把“读、画、查、标、思”五字作为各年级预习的基本要求。读 ,即读课文 ;画 ,指画出生字、词 ;查 ,指查字典晓字义(一年级除外) ;标 ,指标出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思 ,指思考课文后有关内容 ,主要指思考题。教师还应当根据年级段的不同 ,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侧重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  相似文献   

12.
一、看图激趣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挂图。(1)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吗?(2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犤设计意图犦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注意听清字的发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学互读互查。同桌可每人读一遍课文,互相交流评价读课文情况。看“朋”、“生”、“娘”等重点字是否发音准确,课文是否读通读顺。4.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犤设计意图犦用优美的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13.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按体裁分类组成单元的。这种单元体系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这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文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读、写实际能力的提高,费时少,实效高,优点很多。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能把握这套教材,充分地发挥出它的优势,这是一个很有必要讨论的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我们要树立“单元教学”的概念,明确它的特征,从宏观的高度上掌握它的规律性,逐步提高单元教学的能力。 一、进行单元教学,首先要求我们把一个单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里的整体并不仅仅指组成这个单元的所有课文的总和,它还应包括每个单元前的“单元教学要求”,每篇课文前的“学习重点”,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讲读课文和课内阅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每个单元后的“作文训练”、“听读训练”,还有“知识短文”。面对如此庞杂的教学内容,以前那种“吃泥萝卜”似地“擦一段吃一段”的备课显然是不能奏效的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作通盘考虑,如这个单元教学重点如何落实,讲读课文和课内外阅读课文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听、说、读、写能力如何训练,智力如何开发,读写如何同步,课内课外如何结合,文与道又如何渗透。为了取得学生的配合,教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试谈自读的梯度和方法的选择顾忠安初中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编有自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自读?我以为,一要把握读的梯度;二要选择读的方法。教师要吃透教材,依据单元教学要求,制订出课文阅读的目标。目标要具体,从字词句段到思想内容、谋篇布局,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学...  相似文献   

15.
现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每篇教读课文和课内自读课文的标题左下方都列有“学习重点”。大部份课文的“学习重点”列两条文字,少部份课文列三条。无疑,所列的学习重点都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的。教学时怎样落实一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呢? 首先,要从课文里找准“学习重点”。要找准,先要明确课文前所列的“学习重点”的条文与课文里相应内容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学习重点”的条文是课文里相应内容(含表现手法等)的理性概括,课文里的相应内容(含表现手法等)则是“学习重点”的条文的感知材料。这样,就可得出从课文里找准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将读和写二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须做到:一、立足课堂抓阅读,实施以读促写的教学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基于这点,教师必须打破把课文从内容到形式嚼烂了喂给学生的陈旧模式,采取阅读前设计思考题,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炼课文主旨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会、领悟…  相似文献   

17.
小语教学要强化“读”的训练,通过读来理解、积累和内化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而获得的。如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一、“读”要到位“读”要到位,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精粹,讲到点上。即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掌握了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3.感受包公的智谋,懂得用智谋去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教学重点:学习审驴的过程,体会智谋的力量。教学难点:对比文中人物的品德,正确解读智谋的价值。教学流程:一、读题质疑,引入新课1.教师先板书“包公”,请学生说说对这个人物的了解。2.教师接着板书“审驴,”请学生读课题,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思考题:包公为什么审驴?包公怎样审驴?包公审驴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编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里,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是这样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读了以后,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对三味书屋又有怎样的印象?作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道思考题实际是暗示学生,作者对三味书屋和百草  相似文献   

20.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体会课文是怎样有顺序地具体地描写月亮湾的美景的。 3.教给学生熟读成诵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教学过程。 xiang 一、出示课题:26.我的家乡 (说明:“乡”字先出现音节,再慢写字形,让学生注意字的笔画、笔顺。) 指读。讲解“家乡”的意思。(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 提问:我们的家乡是天津,课文中“我”的家乡在哪?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 wan 我们?(板书: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指读课文。指读“湾”,“村子”(“村”平舌音,指导读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