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种的传承处境堪忧,文化传承的老龄化、断代化以及文化流变等诸多问题不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为了应对非遗此种发展趋势,文化部、教育部推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大学与非遗的文化传承联系了起来,调动大学的力量并介入非遗,激发其在国家非遗传承保护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大学与社区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文化互益的过程,非遗进校园,给大学提供了来自非遗社区的宝贵的文化资源;研培进社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回访,也是高校与社区互动互益、互惠共生的过程。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模式,既有助于促进非遗教育传承、连结非遗与现代生活,也给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东 《新闻传播》2023,(18):104-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非遗保护传承尽一份力。宁夏旅游广播近年来先后推出50期系列报道《追寻“非遗”传承人》,呈现宁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风采,以此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近大众视野,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在介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现途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在做好地方非遗文化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馆资源、人员等特点,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丰富宣传手段,设立文化推广部、建立非遗平台,提高大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6.
马鹿舞传承人是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的主要承载者,其担负着传承傣族文化及延续傣族社会记忆的重任。为非遗传承人建档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措施。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传承人建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档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关宏 《文化遗产》2016,(4):149-156
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鉴于非遗活态性、流变性和时代性等特性,要做好传承人的工作,就要不断深化、创新保护方式。对非遗传承人,既要依法保护、规范管理,又要坚持人文关怀,资金扶持与开拓市场相结合,使之技艺造诣、理论水平、传承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确保非遗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0.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11.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承人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体育非遗实现持续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未能较好地结合传承人的类型、级别、阶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严重制约着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针对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问题,在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根据不同阶段的保护模式,该模式包括成长阶段的潜在性传承人培养型保护模式、成年阶段的一般性传承人扶持型保护模式、成熟阶段的代表性传承人体制型保护模式,为确保模式的有效实施,需通过提高民众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传承人保护计划、加大对传承人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各传承主体间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3.
张毅 《文化遗产》2016,(5):8-11
在理论研究业已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之上,非遗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重在实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才是非遗的活态化传承路径,而非遗传承人群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提升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陈竟 《文化遗产》2016,(5):12-15
笔者根椐自已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和体会,对当前一些高校开办"中国非遗人群培训与研习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抓教育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关键;非遗进校园,应该请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给师生当老师,传授非遗文化与技艺,而不是由高校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当学生。笔者对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三个探讨的问题:一、是抡救保护非遗,还是经营开发非遗;二、是民间传承非遗,还是学院传承非遗;三、是培养中国非遗人,还是培养西洋画家。笔者根椐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当下一些高校开办的"中国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提出了质疑,并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智妍  郭枫 《东南传播》2021,(1):100-102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保护,必须重视非遗在新媒体上的叙事表现。新媒介叙事系统相较传统叙事有所变化,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叙事表现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三个方面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传承人媒介形象的年轻化;叙事话语的年轻化;媒介叙事载体的年轻化。为此,搜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上的相关叙事案例,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阐释非遗年轻化形象的建构,并针对现有的媒介叙事情况提出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人。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文化物流、文化流变、文化融合、文化同质、文化衍生、文化功利……这些为非遗传承带来挑战.国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不断实施新政策、新方案,尤其是文化部与教育部自2015年起开展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成为近几年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让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的传承该如何由文化自发转向文化自觉.大学非遗、社区非遗、少年非遗、海外非遗等传承的关键词,应当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的时代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从江苏省和山东省的田野调查来看,官方认可的非遗标志以及政治资本和社会网络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来了机会,使得他们能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同时,在中国更大的发展和现代化计划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如何帮助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发展,并从中获益。非遗使文化制度化,将从业者与国家联系起来,并提供了更多市场化的机会,让从业者在保护下实现自我经营。不能把政治经济问题、结构性不平等和权力等级制度都归咎于非遗。因为无论有没有非遗,这些问题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20.
李红 《文化遗产》2016,(5):23-30
文化部、教育部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正在全国57所高校普遍开展,大批土生土长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群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学院式教育,这对传承人群和高校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每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群与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确保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及价值、尊重非遗项目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规律,既是基础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